我认为鲁迅文章最好的有两种。一种是让你感到看懂了,很多年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懂。另一种是讳涩到让你永远看不懂,但能在心灵上感受他的思想。《墓志铭》就属于后者。我都看了两万多遍了,都还没看懂呐,但却分明地感觉到,先生正在顶贴讨论同一个问题。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贴子写到这里,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第45节文化自信1
兄弟们好!出差中,事情忙,偶尔上网,发现这贴子竟然还没有沉呢,呵呵,谢谢。把贴子往回看了一下,不好意思。写东西讲究自圆其说。阿Q把圆圈画成瓜子型,至少也是个闭合回路。而我的贴子,很多地方逻辑上没合上缝,相当于跟头镖一扔出去不知道转到哪去了,没看见回来。补救也难。反正是胡聊,大家胡乱看看就行了。别跟我细抠啊,我抠不过你啊。出差前突击狂写了一天一夜,把文化写完了。其实仔细一看,还漏了不少东西。请允许我继续就文化问题再多发几个贴子。都是纯粹个人看法,在旅途中边走、边想、边写、边发。时间太紧张了,很难像以前那样一天八贴十贴地狂发。
前面贴子里,我写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由于随手写的,所以观点很散漫,不集中,为了使大家看起来更方便,我总结如下: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很自我地发展,直到1840年以后被西方揍醒,然后在1900年前后经由日本“介绍”与西方文化认识。此后,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的这三个阶段中,虽然历史迭宕起伏,但是中国文化总体而言在不断向前演进。2000年以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正在逐步恢复。
可能有兄弟持反对意见。比如:有人不赞同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文化有所发展;有人不赞同建国前后的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延续性,认为前后存在断层。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断层不是出现在建国前后,而是出现在十年文丨革丨。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但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存在是正常的,争鸣的社会价值,不是为了统一异见,而是为了相互完善和相互启发。
在我的眼中,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向前演进。虽然中间出现过停滞和曲折,但仍然不断顽强向前,而且成果斐然。我前面提到,在扫除文盲、移风易俗、妇女解放、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等方面,在非常时期,以非常手段,取得了非常之功。做成了外国无法办到、今天的我们也无法办到的事情。同时,在一些领域也遭到了重大挫折,付出了非常代价。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并没有充足的自信心。我们不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在向前演进,而是自认为处于歧路或者倒退状态。我们并没有将中国文化放到四大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自我审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到位,而对取得的进展和相对优势认识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解除了文化上的自我封闭之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理由感到自卑。
有一次,一个兄弟从日本回来,对我感慨说:他在日本看到了和服,这就是中国唐代服装的变种。中国的许多唐文化元素保留在日本,而中国本土倒把这些东西丢得一干二净,真是太不应该了。这个朋友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我在许多书刊和网络上读到过类似观点。有的作者还是著名专家和学者。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在贵州,有许多屯堡。所谓屯堡,实际上是明代屯兵营演化成的村寨。明初平定西南以后,从南京附近各府县大量移民,随军屯驻苗疆,后来就形成了屯堡式的村寨。今天这些屯堡成了旅游点。屯堡中的女村民的青布衣裤和头钸,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初江南汉族服装的特色。
同样是中国古文化在服装方面的民间遗存,为什么中国人到了日本就感到自惭形秽,自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到了贵州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自责,自认为是丢了传统文化呢?一句话说白了,不就是因为日本人的手里有钱嘛!
文化的演进规律,有一条就是旋涡型理论,这个名字是我起的,也不知道学名是怎么表述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文化的覆盖区域,分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像旋涡一样,中心转得快,边缘转得慢。中心地区的文化成果,会逐步向边缘地区传播和扩散。中心地区的文化演进速度,要远远快于边缘地区。这样,就出现了中心地区业已消失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在边缘地区继续保留的现象。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都存在。
虽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通过向西方学习,取得了对中国文化的某些优势,但日本人自己都承认,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历史中,日本文化一直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日本、朝鲜、越南以及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自古都处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保留一部分中国古文化的元素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被认为是宋代宫廷音乐的民间遗存。比如在文丨革丨结束二十年之后,四川偏远山区的村庄,青年人还流行穿绿色军装。
有人说,唐在日本汉在韩,明清在台湾。其实这种看法的所谓依据,不过是某种古文化元素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民间遗存。我不认为一些文化元素就可以代表整个文化的全部,就可以据此认为唐文化在日本,这是极其荒唐的。我们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才是汉唐文化的真正继承人。如果中国今天的文化与汉唐大相径庭,是因为无论汉唐文化也好,还是今天的中国文化也好,都是发展中变化中的活文化,而不是文化标本。中国文化在各个历史演进阶段中一脉相承,千古不绝,而且还将与时俱进,继续发展变化。
这个观点也可以解释许多新加坡、香港、台湾的文化现象。比如,新加坡华人葬俗仍然延续了许多中国传统葬俗的特点。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中华优良传统的延续,是大陆的失败之处。我倾向于认为,这是边缘地区所残存的历史文化元素。中国土葬制度延续数千年,有极为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群众基础。建国以后,中国政府推行了极为激进的殡葬制度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至今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不少抵触和斗争。专家学者对殡葬制度改革利弊的争议很多,火葬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对于中国这种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讲,当年的殡葬改革还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几十年来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不能说周边地区保留土葬习俗就一定更先进、更科学。
第46节文化自信2
看到日本的和装,中国人就自惭形秽,看到新加坡保留了一些华人生活习俗,又有一些文化精英在那里大发醒世恒言。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我们存在深深的文化自卑感。
一次,我的房子要装修了,我就去家装市场选购建材。我发现橱卫用品、瓷砖之类的品牌,有八成都是洋名。一问,发现没有哪一家是外国投资的,都是广东福建的产品,最多也就是有点港资背景而已。我进一步了解,发现此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起步的乡镇企业。当时中国产品很流行起洋名,好像一个产品起个洋名就会有大好销路。但是,中国人起的洋名又显得很幼稚。比如瓷砖的牌子,时间长了记不清了,比较出名的好像有罗马瓷砖、蒙娜丽莎瓷砖、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等等。你设想一下,如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乡镇企业老板,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又很想给产品起个洋名,那么,上述这些洋名,基本上就是他脑子里的所有的外国名词了。
这只是一个例子。如果兄弟们留心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演变,可以从许多有趣的社会现象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