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许多民间曲艺因此得以登堂入室,一些草根出身的艺人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成为一门艺术的开山鼻祖。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惊人天赋,令今天的艺人们望尘莫及,这也许就是人被“解放”伊始的某种形式的潜质爆发。

今天的中国人拥有600多种地方戏,绝大部分来自于建国以后从民间的发掘、整理和再创造。其他曲艺形式,我手头还没有确切的数字。虽然中国曲艺命运多舛,建国初期是宣传工作导向的束缚,文丨革丨期间是肉体迫害,改革初期是经济效益的诱惑和困窘,然后又是欧美港台日韩文化的惨烈挤压——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可爱的文化财富沿续至今,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成为各地的文化名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它们正在被白先勇、魏明伦、郭德纲、赵本山、李玉刚、周立波等艺人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向前推进,虽然咱们有权巨喜欢他们或者巨恶心他们。

第42节新中国文化5

新凤霞是苏州人,童年时被人贩子贩到天津去,学习当时流传于冀东的唐山落子。建国之前她已小有名气(22岁),但主要还是在建国以后,新凤霞和评剧一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她创作和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和电影,开创了行云流水嘎崩脆的“新派唱腔”,当上了国家评剧院的艺委会主任,还找了一个大作家当老公。然而十年动乱中,她被禁止登台,惨遭迫害,家庭离散难团圆。当政治风暴终于结束的时候,她已经无法离开轮椅。此后二十多年间,她笔耕不缀,出版了很多书,其中有篇《傻二哥》选进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1998年,71岁,这个戏曲天才与世长辞。

为什么老逮住一个人猛说?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最鲜活、最生动的微缩社会发展史。张艺谋的《活着》虽然讲的是最卑微的中国小人物,却被视为史诗电影(一半功劳要归余华)。许多抡圆了夯大钱的献礼巨片,虽然调了几个师开着装甲车来当群众演员,却没有人认为它是史诗电影。原因就是在后者中,我们看不见“人”。所以,我充分吸取了献礼片的教训,呵呵!

通过看人物命运来看历史,这样比几个数字、几个文件更生动、更直观,更有助于理解,更能启发思考。比如,我们对建国以后的文化历程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会激烈互拍,但难道你不认为当事者比你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吗?新凤霞的回忆著作,时间贯穿了解放前后,我也没看全,但我认为有必要听一听当事人对历史怎么看、怎么想。如果哪个兄弟非说别人都被整怕了,根本不敢说真的,天底下只有他自己才说真的,那就没有办法了。

我喜欢用看历史书的眼光,去欣赏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比如建国初期各个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开创性人物。比如文丨革丨时期的“样板戏”。比如崔健的几张专辑和最近的几首网络歌曲。比如把陈佩斯与赵本山的小品比较着看一下。比如张晓刚和岳敏君之类的风格怪异的画(其复印品在新加坡地摊上竟然有卖的)。

从新凤霞的人生来看,我对新中国文化的个人看法是:也有巨大的发展,也有巨大的破坏,但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价值东西。我就是这个看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呵呵不要骂啊。鉴于新凤霞对本贴的帮助,如果你想去缅怀她一下,可以去搜搜《花为媒》里的那段《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也叫《闯洞房》,去领略一下她在巅峰状态下那种行云流水、余音绕梁的风采吧。

很惭愧,我大致就是这么一个认识水平了——从一个个体看历史,然后再通过其他的两个、三个……个体去证实或者证伪自己的看法。从其他的文化人甚至文化圈以外的人士身上,我也大致是这种判断。(就是“也有巨大的发展,也有巨大的破坏,但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我没有手段、更没有能力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如果有兄弟觉得我搞取样化验纯属投机取巧,我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文化对照。技止此耳。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当时出国的人,估计没有哪个不郁闷地回来。他们私下里说:“差距太大了,中国还有希望吗?”开放造成这么大的震撼,盖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国本来就比西方落后太多,就是正常发展的话,当时也撵不上;二是何况还没有正常发展;三是改革前太封闭,缺乏民间交流和了解;四是又关起门来把自己吹得太高,把欧美贬得水深火热。总之,本来现实落差就够大的了,人为造成的心理落差比现实落差还大,出国前又缺乏心理准备,出去一看不要紧,民族自信心从高空坠落,摔成了饼状物。(所以现在朝鲜不敢搞改革开放啊。)

虽然中国人最后终于挺住了,但当时那个情况,还真没有人敢保证“绝对不抽”。当时,虽然没有出国机会的中国农民刚刚大包干,一片喜气洋洋,但知识文化界在经历了平反摘帽的短暂喜悦之后,立马陷入了痛苦、思索、彷徨。为什么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代表整个八十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中国人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在种精神状态之下,当时冒出一部名字有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人的自我要求很高,很有出息,一直拿自己跟西方文化对照(美国的、苏联的)。但必须指出,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如果能把自己同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放在一起凑桌麻将,以最近一百年的世界历史的尺度去系统地、全面地比较一下,也许会得出一个相对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或许可以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少犯一些错误。

直到大概1998年左右,余秋雨出版了一本书叫《千年一叹》。这本书我一直当宝贝珍藏着。因为它是余教授继推出《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大精品之后,转而致力于生产文化泡沫、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的第一部开山力作。从转轨文化学的角度来讲,很有和研究价值。虽然该书许多章节类似于中学生暑假日记,但最后几篇《我拒绝为你喝彩》等章节,水平明显在中学生之上,值得一读。这几篇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印度文化面临的困境——这是一种不能发展的文化困境,与中国发展之中的文化困境截然不同。

第43节 新中国文化6

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拿自己去跟美国或者苏联去比较比较。但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非常自觉地把自己当个干部。国家领导人比较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民间人士则是逮着什么比什么。总的来说,比出来结果非常不给力。当时连小平都说了,再不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了。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前二十年,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演进,一言难尽,万言也难尽。因为前文说了,当时我们并没有全面认识自己,甚至有的人认为是“一无所有”,所以,政策也罢,政府行为也罢,民间行为也罢,个人行为也罢,显得没有章法,甚至一片茫然。在经济领域,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还算好办,因为经济发展问题,可以比较准确和直观地用增长数据和效益数据来说话、来评价。对于文化这种形而上的东西,人类搞不出一个计算评价体系来,无法确定去年我国文化发展率是8%还是10%。

结果就是,发展得比较乱套。对外,该引进的也引进了,不该引进的也引进了,该排斥的也排斥了,不该排斥的也排斥了。对内,该坚持的也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也坚持了,该抛弃的也抛弃了,不抛弃的也抛弃了。如果不具体到哪个特定领域,我们简直很难系统地、全面地写一个工作总结。

有个诗人总结道,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把西方一百年来诗坛流变又重新演绎了一次。听他这个话的意思,相当于慈禧吃满汉全席,一道菜夹了一筷子。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