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是面子文化。我们整天给别人面子,也在被别人给面子。比如有兄弟帮我顶贴子就是。但是,面子到底是一个什么东东,我们身在其中,心照不宣,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没有人认真思考过。但是外国人是思考过的。他发现了中国人身上有这么一个突出特点,回国以后就很想向自己的同胞描述描述,而他的同胞们没有心照不宣的能力,所以他就有必要深入思考面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前面我说过,文化特征都是对照出来的嘛。
有个美国人叫明恩溥,清末住在山东恩县。这个县现在没有了,在德州一带。他二十年如一日地传教,整天观察中国人。后来在美国出版了许多关于中国人的书,其中《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的乡村》值得一读。
这哥们对面子有个定义,不同译本上还不一样,大致是:一个中国人,你必须在特定地方做某种特定事情或者说某些特定话,你就给了另一个中国人面子。至于这些特定事情或特定的话是不是有用处、是不是符合事实、是不是你的真实想法,那都无关紧要。这是我见过的面子定义里面比较靠谱和比较经得住推敲的一个。
以面子为核心的形式主义,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比如省上发了文件,下面各市要开贯彻会,紧急一点的,要开电视电话会,主要领导出席,要指出,要强调,要布署,然后弄一个报告,叫做我市关于认真落实某某精神的情况报告,及时整上去,你就算给了省上面子。省上呢,收到一堆下级的贯彻报告,其实内容都差不多。去年河南省有个市不是在抄袭时把别的市名都给抄上去了吗。上级心里有谱,关系一般的打个圈就存档,关系好的下级,就要给个批示:“某某市的做法很好,全省各部门学习。”这又给了下级面子。懂行的哥们研究一下领导一年的批示记录和被批示记录,就大体把他的人脉摸个差不多。
注重形式并不一定全是坏的。我在新加坡,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不太重要的公司测验。一个新加坡哥们监考,那个郑重劲的,西装领带,我结婚时好像也没有这么郑重过。他们规定,交卷后要统一离场,咱中国人哪有这个自觉啊,交了卷,又没有什么作弊的可能性了,走得慢就赶不上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了。几个兄弟拔脚就走,现场就乱了。那个监考的一声狂吼:都不许动!把大家给吓的,看他怒目相向,面如猴臀,只好老老实实又静下来。
后来,我发现新加坡人对考试极有敬重感,规矩和程序一丝不苟。我感到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某些关联。古代中国人极重考试,赶考是人生大事,考试要沐浴更衣,做弊要杀头。这种视考试为某种神圣仪式的传统,在海外仍有遗存。我们国内现在倒是很少了。除了高考还基本正规,其余的考试都是作弊替考大行其道。
程序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体现敬重与威严。有时候,形式和内容不能一分为二,需要合二为一。内容是很虚的东西,需要形式来体现。所以,重形式的传统不能完全和形式主义划等号。
中国文化的形式性,包括面子,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周礼那儿去。商重巫,周重礼。礼这个玩艺,对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病了饿了找他没用。但礼这个形式,又规范着社会等级秩序和诸侯关系。你按礼的要求,在特定时间地点,干点特定的事儿,说点特定的话,等于表明你尊重现行秩序,也是以行动告诫别人要尊重这个秩序。所以,天下无礼则乱。孔子对周礼崇拜得稀里哗啦。后来,诸侯强而天主弱,诸侯再强都要继续守礼——这就纯粹是给天子面子了。真像明恩溥的定义一样,这些特定的话是不是诸候们的真实想法,都无关紧要。但你必须要说,不说就是礼崩乐坏。
文化五个特点说完了,其实这远远不能覆盖我们的文化特点,只是我自己的突出感受罢了。比如有人就认为,抹杀个人的独立性是中国文化最大特点。还是那句话,见仁见智吧。
第38节新中国文化1
有网友提醒说题目越来越大了,会把握不住的。谢谢!嗯,这样的,你们也看到了,从一开始呢,我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心态。我是个超级懒人,以前没发过贴,这回偶尔看到有几个兄弟正在围殴李光耀,就发了几句议论。写了几行一发,自己就去了趟卫生间,回来惊奇地发现还有人回贴呐!就这么着,在大家的起哄下,写到这里来了。
应我建议,版主已把楼名改了,成了“漫谈新加坡和中国崛起”。既然是漫谈,就没打算把握什么东西,所以不会出现“把握不住”的问题。但是才疏学浅,写着写着精尽人亡倒是很有可能。我在这里先声明,兄弟们不要以为我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些贴子到最后会从方方面面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性的东西,那样会失望的。我没有结论,也没想把握什么。这个声明,也先给自己减压了。
我以前不仅很少发贴,而且很少在公共场合发言。鲁迅是个文风肃杀的酷哥,他一次去给人演讲,铁着脸第一句话是:“我不觉得我的话能让诸位感到有用或者有趣,既然推托得太久了,所以不得不过来讲几句。”(没查原著,大意如此)。他太有范儿了。但我不认为他是在装酷,这可能是实话。我在很多时候,在会上走神,或者在贴中潜水,是因为真诚地认为既然说话不能让别人感到有用或有趣,最好保持沉默。我想,这个贴子肯定不会像长江那样见天见海,而是像塔里木河,最后消失在茫茫沙漠。即使如此,如有兴趣,一起顺流而下看看胡杨也是好的。虽然沉默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既然有幸开贴,就继续胡聊吧。
我曾是一个文化狂热者,可以在一处残墙断碑前站一天。我痛恨破坏文化的人。一听到别人指着说,这个地方有个什么古迹,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我就扼腕。又听到别人说,原来有一屋子什么藏书,文丨革丨时给烧了,我又顿足。一直到三十岁出头的时候,我都是这个德行,属于文化愤青一类。当时我的心因为热爱文化而受的伤,好像比文化自己受的伤还要多。
人渐渐的长大,心态就开始平和。要感谢中国的崛起,使我们的整体文化心态更有自信,能客观地看待许多问题。从1949到1979年的30年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剧烈演进期。可能有兄弟不同意我说“演进”,他们认为如果不说“演退”,最多也就是个“演变”。但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文化始终在演进,虽然我们道路坎坷,栽过跟头,虽然我们想要减负前进。却丢掉了一些不该丢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取其精华、易其糟粕”的思路,逐步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张国荣电影《霸王别姬》,穷形入微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京剧名家的困惑冲突和进退失据。(当然这部史诗电影的主旨不止于此)。郭德纲相声《中国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也有对那个时代的解读,把十年泪水付之一笑。在那个时代里,众多文化名人被迫害致死,文化被限制和摧残。这个认识大家没有什么异议,文丨革丨结束后中央已有结论,就是“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定”。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历史,兄弟们都是很熟悉的,我不再多说了。但是,从文化演进角度全面观察,1949年以来这段历史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扫除文盲、妇女权益、婚姻自由、废除农奴、废除土司、打击会道门、宗教改革、汉字改革等等。历史就是这个样子,错误的、正确的、出发点正确但矫枉过正的、出发点错误但歪打正着的,各种各样的作用力,共同塑造了今天中国的现实。
就说说妇女权益吧。
世界进入近代以后,四个大文化区里,只有西方欧美国家,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中国、伊斯兰、印度三个文明仍处在传统社会,妇女地位相当低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存在。1950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明令废除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子女权益等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