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越南等国家,把殖民史(或半殖民史)看成血泪史、屈辱史、痛苦史,因为这些国家原来独立的好好的,被人一顿暴打变成了殖民地。新加坡则不然。它原来不存在国家,因为殖民才形成政治实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许多新加坡之类的国家都把殖民史看成历史遗产——如果不叫历史财富的话。英国前殖民地俱乐部——英联邦,除了斐济共和国在前年因为拖欠会费被开除了,还剩53国,真是济济一堂哈。新加坡也是成员之一。
我说这么多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欧裔这个所谓四大民族之一,在新加坡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存在。新加坡需要这样一个民族来证明,自己是东西的“交汇点”和东西方的“窗口”。所以,把祖先与老外有染的人都算成欧裔了。这就是我对这个民族的看法,希望这个民族的兄弟看到了不要找我打架。
几个少数民族讲完,最后是新加坡的华人。新加坡华人分为两类,一是老华人,就是改革开放前到新加坡的人;二是新华人。
新加坡的老华人,从该国公开的统计资料上看,依次是福建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他们一直这么公布,其实这几个概念听上去是有交叉的,比如客家人很多也是福建人。我的理解是,他们是根据语言统计的,因为老移民喜欢按语言聚居,甚至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按方言分工。如果这样理解就是:讲闽南语的、讲广州话(粤语)的、讲潮州话的、讲客家话的。据我观察,岭南四大方言在中老年华人中仍有很大市场,年轻人都去讲英语,年轻人之间流行英语交谈,有些年轻人也学习普通话。不过年轻人还是能听懂他们父辈的方言。
新加坡的新华人,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出来的这帮兄弟姐妹,是新加坡的新生力量,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技术领域。他们有的入了籍,也有的持有长期留居准证,保留中国籍。由于移民条件较高,新移民平均素质比老移民要强,也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怨言。有人叫嚷中国人太多了。我没有查到详细的资料,但新加坡全国常住人口500万,其中本国公民380万,这一减就出来了,120万人当中,中国人至少占一半以上吧。新加坡政府称,新加坡人口容量设计是在700至800万。那么除了自己生,他们至少还有100万人的移民容量。想移民的兄弟可以留心打听,反正老子打死都不移民新加坡。
关于新移民,我还要多说几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对外移民量相当大,现在全世界的华侨社会——从美国到英法,从东南亚到非洲,从加勒比岛国到澳大利亚——都正在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就是新移民取代老移民成为华社主流。
在世界各国,新老华人截然不同。老华人许多是劳工后裔,文化水平较差,工作以商业和饭馆为主,老华人多半讲粤闽一带方言,许多人已被基本同化讲外语,老华人多半信佛教或者道教,有的改信当地主流宗教。老华人与国内联系较少。
新华侨多数是经商、留学、通婚而出国的,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范围相当广,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兼通外语,许多人根本不信教,属于四六全不怕的主,天塌下来当被盖。新华人与国内联系紧密,你政府移民政策只要一松,他就会再从国内引一群中国人过来。
海外华人群体,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也是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可惜中国政府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外交使馆还没有转变作风,衙门气太重,只管签证收费。希望有关人士能够重视。
第28节四大文化区
民族和社会讲完了,那么,新加坡是什么文化?多元文化吗?还是多元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加坡文化?
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祖师爷美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种是鸡尾酒理论,或者叫融炉理论,认为美国社会是统一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发展而成的。另一种是色拉钵理论,认为这些文化元素各是各的,只是被装在一个叫做美利坚的钵子里罢了。
我观察的结果是:新加坡是典型的色拉钵文化。四个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融合,更不可能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文化。在这四个文化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新加坡文化性质的,恰恰是那个占1%比例的民族所代表的文化——西方文化。
研读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政策,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发展目标,就是致力于建设一个英美式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西方国家经常骂他是东方专制,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实用主义的新加坡为了活下去的必然选择,前文已经说了,不再多说。虽然中国影响日深,但新加坡生死存亡取决于美国的基本现实,决定了新加坡必须把西方文化作为国家的头号文化。
那么华人文化呢?套用前面贴子里曾用过的句式,在新加坡眼里,华人文化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仅次于西方文化。那么,处于西方文化之下的华人文化是一个什么生存状态呢?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文化边缘上的支流文化。台湾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各国华侨文化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新加坡文化放到整个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一并观察研究,探讨促成中国三十年大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欧耶,我终于从小岛上绕回中国大陆了。
世界国家很多,但是实际上文化不多。由于文化是个好东西,所以大家都想有。这个可以有。但是,如果某个国家硬说自己有多少舍我其谁的独门文化,那就比较扯蛋了。世界上的文化,大而言之也就那么几个。韩国人自从攒了点钱以后,就想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于是乎,一时间,在韩国,连辣白菜的缸里都滋滋地冒文化。这根本不是文化现象,而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放眼世界,世界级的大文化有四家,然后又各有一些小的分支。篇幅有限,我只列出来,不作论述和评价。
第一,西方文化,或者称基督教文化。这是当前人类社会最强势的一个文化,从大航海开始已经称霸五百年了。其分支有三:一是以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教文化。二是以法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或者称为拉丁文化。三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正教文化,也叫斯拉夫文化。
第二,伊斯兰文化。这个文化也很有特点和个性,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深入论述。其分支有四。一是阿拉伯文化。包括阿拉伯人为主体的十几个中东和北非国家。二是波斯文化。就是伊朗。考虑到阿富汗和塔吉克也是波斯语系,可以算进去。三是突厥文化。土耳其是老大,小弟有前苏联中亚四国(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再加上阿塞拜疆。四是马来文化。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这些马来族系的伊斯兰国家。
第三,印度文化。包括位于南次大陆的各国。印度是核心。印度文化是核心是印度教,也有少数伊斯兰教、佛教。近几百年,伊斯兰教的范围不断东扩,印度北部、恒河三角洲地区的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即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区。我们可以把这些地区视为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集。
第四,中国文化。
四大文化边缘,有许多可此可彼的交叉地带。比如,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就是中、印、伊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四大文化边缘也存在个别独立的小文化。比如日本文化、犹太文化、黑人文化。这些小文化受到大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有人争论其是否具有独立性。比如犹太文化,除了犹太教以外,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文化了。
大背景交待清楚了,我们就来仔细看看我们的中国文化吧。
第31节文化演进3
在晚清思想史上,体用之争是一个重大命题。虽然洋务派很卖力气,但改革的阻力始终相当大。鲁迅曾经指出,旧中国是一个连“移动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的国家。可见当时保守到什么程度。现代人是根本无法想像的。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我自己以及相依为命的几条新加坡小金鱼,向致力于改革图存的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以及他们的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