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观论坛挺火,其他国际关系网站也是贴子满天飞。资讯发达真的是很幸福。记得二十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什么国际资讯,新闻联播只有五分钟国际新闻。我几乎把参考消息的每个报缝都看完了,还是觉得有一堆问号。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问号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现在世界上国际关系,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民族、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交叉作用的复杂大系统,牵一动百,顾此及彼,非常难弄。许多世界问题,不是一因多果,也不是多因一果,是X因Y果。系统论里有一个黑箱理论,就是你输入一个指令,箱子会给出一个结果,但箱里面怎么弄的,很难搞清。现在中国就有点这个味道。比如让人民币升值5%,在若干段时间内会出现国内国外一堆结果。至于这些结果是哪些因素交互作用出来的,只有鬼才知道。当然,无数砖家不断发表文章说他们全都知道,不然他们吃什么呀。
这个黑箱创造的最经典的案例。是中国加入WTO。全世界和中国的专家给出了一万种以上的可能性,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结果,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想。比如汽车行业,几乎每个专家都预测,一入世中国汽车必完,至少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2004年在国内某省会城市购房时,小区车位是平均两户配一个,结果90%的车位无人租用,只好租给商家当仓库用。但四年以后的2008年,车位全部抢光,还有一大群租不到车位的业主在那里骂娘。看来一户要1.5个车位才够用。恐怖啊,你如果研究一下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就知道中国的发展速度多么恐怖。如果中国汽车业能再多产生几个自主品牌,那就是一个完美的神话了。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肯定,三十年高速发展的事实背后,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而且原因不只一个,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但是,至今这个原因体系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黑箱,我们只看到黑箱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10%”、“9%”,却不知道它里面怎么工作的。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必然要求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上的改革跟进。然而,在进行下一步改革时,我们不得不犯嘀咕:将要被我们革掉的某个东西,会不会恰好是黑箱里头的一个重要甚至关键零件?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毕竟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其他领域不见得一定好,但经济不发展其他领域一定更糟。
那,能不能不改革或者放慢一些呢?也不行。社会公众不答应,客观形势不允许。由于公众权力不彰,对政府部门和利益集团缺乏必要的制衡,一些问题诸如环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健康、药品安全、城管执法等,已经坏到了不容我们再拖下去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中国的故事讲好,不是为了给别人听,而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每个人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第二章文化随笔
第27节色拉钵文化
说实话,中国的故事我也讲不好。大家一起慢慢讲吧。我想从文化、经济两个方面慢慢展开,往下讲中国的故事,最后在政治方面有几个假设。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需要很多贴子,我这两天摊上一点事儿,请大家耐心不要骂。
先讲中国的文化。我认为,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实际上可能隐藏着中国奇迹的真正秘密。我们由远及近,现在转回到新加坡去,还是从那个小岛讲起,以便对得起这个贴子的名字。
根据老李的定义,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汇之地,多元乃是新加坡社会文化之特点。新加坡是东西互望互通的窗口。(他有没有考虑到,万一东西互扁时,这个窗口会多么悲摧。)
从表面上看,新加坡确实体现了这个文化窗口的风貌。你走在街上,华人、马来、印度三大种族差参交互。由于三族体貌迥异,可以一眼看出来。虽然新加坡也提倡融合,但是由于宗教和文化原因,融合真的不容易。例如华人和马来人,几乎难以通婚。马来人信回教,打散了居住,仍然保持着他们的风俗和习惯。街上的马来女孩,总是把自己身体全部包得严严实实,再拿块头巾把脑袋一包,只留前面一面露出脸。
我曾经多次感慨,在这个高温湿热的赤道岛国,穿这身行头确实需要信仰和勇气。他们这个文化和宗教真不得了。换了我,五分钟内准中暑送医院抢救。我这个言论被一个新加坡兄弟痛批,他认为这个言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读书人千年一贯的虚伪嘴脸——明明想看女孩的大腿,却非要摆出一副关注人类前途的情怀,上升到历史文化批判的高度。我顿足捶胸并指着鱼尾狮发誓说,这一次我的出发点真的是主观利人、客观利己的。
再说印度族。新加坡的印度族人占总人口的8%。这个比例不算高。当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所占比例还不到1.5%。相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来说,新加坡的少数民族算是够强大了。在新加坡,印度族人数少于马来族人,但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高于马来人,这可能跟印度族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毕竟,在当今世界上,如果让中学生上考场去单挑,除了中国人天下无敌,可能就要属印度人了。
印度族实际上不是一个严格的族,因为印度本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所以新加坡的印度族指印度各族之后裔。但其中主要是泰米尔族。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次大陆东南角上的一个邦,在印度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当于福建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我怀疑是不是住在这个地理位置上的居民都喜欢移民。
泰米尔人是一个世界性民族。历史上,不少泰米尔人移民到了斯里兰卡北部,然后跟当地的僧加罗人打了几十年仗,还成立了名震南亚的泰米尔猛虎组织,还干掉了拉吉夫甘地。不过他们在新加坡的表现非常平和,安居乐业。这足以证明老李处理民族问题的小手腕还是比较高明的。现任新加坡总统纳丹就是印度族人,虽然内阁制共和国里面的总统基本属于花瓶,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元首。印度族有什么问题和不满,老李小李请国家最高元首出面,现场办公去处理一下,还能处理不下来吗?
华人有“牛车水”,印度人有“小印度”,那是原来的印度人聚居区,现在是一个旅游点,有印度馆子和印度产品。许多国内的女旅游者跑去买纱丽,不过我认为那些纱丽大多质地较差,不建议购买。一次我去吃印度饭,本人的英语水平是国内高校普通六级水平,如果印度人把菜单弄成完形填空或者四项选择的书面形式,再提供一支2B铅笔,就会发现我的英语水平是多么的高。但是很可惜,阿三需要我口头点菜。这是一场中国学校考试专用英语和印度南部某县地方特色英语的巅峰对话,我连说带比划了三遍,阿三连一句都没有听懂。最后阿三忍无可忍,用汉语对我说:“先生,我们还是说华语吧!”原来他会汉语!老子狂晕。
虽然前文讲过,新加坡的华语地位不怎么高,但是毕竟有75%的华人。更重要的是,2000年以后中国人已经成为新加坡的主要旅游客源,所以兄弟们到新加坡,如果英语水平不明显在楼主之上,在旅游点和服务场合,不要管对方肤色,讲汉语就行,多数人都懂,不懂的话他自己会扭头找个懂的来。
新加坡的第四大民族是欧裔。这个群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统计数据上是百分之一点多。但我没有看见过。我看见的白人都是外国游客。也许这些欧裔主要是混血人种,已经看不出来了。
这个民族是殖民历史的产物。英国殖民史是新加坡的一段重要历史。中国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别的国家的思想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别国历史不了解。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去深入研读别人的历史,因为二十四史就够读死人的了。但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行为,都是在他们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必须和几乎所有的国家打交道,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比如,多数中国人对于美国的认识,仅限于:五月花号运来一船人、来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制宪会议决定建国、华盛顿两届以后自觉回家种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林肯打仗解放黑人、望厦条约和八国联军、上甘岭和尼克松、克林顿被一个女的告了、大楼被两架飞机撞了。仅此而已。其实美国三百年历史,虽不如我们历史长,但内容也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个国家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而且相当复杂,我们不了解这些,就非常容易简单地作出战略误判。当然,这个批评对于美国认识中国一样适用。
靠,我怎么扯到这么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