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21节院子理论1

大家知道,当今世界,富可敌国的强大的跨国公司,代表着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利益。所以,中国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猫论,“耗子”就是必须发展出中国的跨国巨头,代表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与美日欧的跨国公司进行利益角逐。其实陈经在这方面有一些论述,大家可以参考。我认为他论述的不够,没有把问题真正说透。

西方有这样一个理论,就是自由主义市场理论。他们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自由竞争的产物,只有市场自由竞争中拼出来的跨国公司,才是真正有竞争力、有生存力的。

他们还认为,行政手段捏合的所谓跨国公司,大而不强,内部行政化严重,反应麻木,决策白痴,成本高企,还要贪污,一经市场竞争,就会死啦死啦地。1990年代初我读大学时,百年梦醒国门开,欧风美雨过洋来,小平南巡一言定乾坤,中国市场经济自此发韧。当时,我的老师就是这样讲的,我也是这个自由市场主义理论的忠实的小信徒。

但是20年来,我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来龙去脉的了解和观察以后,发现这不是事实的全部。

我举一例子。如果有一个院子,有100平方米。

第一个人要在这个院子里种一棵树,容易的很,他在任意一个地方刨个坑,种上树苗就不用管了。这个树苗有充足的空间,可以轻松长成大树。

第二个人也来种树,他就要考虑一下,虽然空间是有的,但是必须人为地认真选择个地方,因为靠第一棵近了,会被遮到。他在远离第一棵树的地方挖了个坑,栽了一棵树苗,这个树苗虽然可能受大树的影响,但仍然有充足的空间,所以它也长大了。

第三个人也来种树了,他面对两棵大树,他所要做的,不光是要想方设法寻找一块有阳光的地方。他必须在树苗成长的过程当中,时时前来帮忙。比如把大树遮挡在小树苗上面的树枝折断,不然这第三棵树很难长大了,长大也会长歪、长斜,成不了材。所以这时,人力的干预就变得十分重要,光靠自然力量第三棵树不可能成材。

当三棵树把小院子挤满的时候,第四个人来种树了。这时,光靠自然力量,第四棵树苗根本无法存活。前三个人跑来对第四个人说:树的成长是自然过程,人力不能干预,相马不如赛马,建议让四棵树自由地、公平地竞争阳光和水份——那纯属他妈的阴谋。第四人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种树,永远不可能拥有一棵树。二是抡起大斧,把前三棵树的枝条各砍掉一部分(如果不能砍光的话),为小树苗腾出生存的空间。舍此无他!

这个故事可以代表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第一个人是英国、法国。他们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自然成长过程。(注:东印度公司不算企业,它是武力殖民组织。)

第二个人是美国和德国。他们来晚了一些,但国际市场够大,企业成长空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政府多少要帮忙才行。美国的办法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门罗主义”。德国采用的办法是用大炮去轰。

第三个人是日本。各位兄弟,你们如果搜一搜三井、三菱、住友这些大财阀是怎么起家的,就知道日本政府对企业有多少关照。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对企业不遗余力支持,财政上的、订单上的、政策上的。

第四个人是亚洲四小龙。他们来的时候,国际市场这个小院子里已经挤得密不透风了。“四小”像样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政府产物。很简单,他们的选择就是,要么不要拥有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力量。韩国的大宇、现代和三星,在兼并做大过程中,都是韩国政府直接下令合并或者直接间接影响银行斥资。新加坡就不用说了,你们看看新加坡的淡马锡集团,国有投资平台,公司老总是李显龙总理的夫人!你们再看看新加坡政府对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支持力度,把新航打造成新加坡国家形象、国际品牌,这是公开的政府工作目标!

我所说的,是大而言之的,当然兄弟们硬要举出一两个企业做为反例,可能不难,但大势如此。

2000年左右,20年的改革开放的物质积累,推动中国崛起进入发力期。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凭着这种无心插柳、歪打正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认为是劣势的突出优势,杀进了这个已经挤满了四棵大树的小院子。

第22节院子理论2

我继续从四个方面论述上一个贴子我的观点: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国际市场已经企满为患的形势下,要么不要跨国公司,要么使用行政手段,舍此别无出路。谢天谢地的是,这是中国的长项,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世界第一。

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是行政手段不等于否定市场规律去拔苗助长。这方面,客观地说,非常考验执政能力,艺术性相当强。我继续用刚才那个例子。如果第四个人不去为树苗砍出一片生存空间,让树苗在大树阴影里自生自灭,就犯了教条的自由市场主义的错误,对完全自由市场的问题,罗斯福和凯恩斯们早就批过了,许多中国人还没睡醒呢。另一方面,如果他在砍出空间、种下树苗以后,不尊重、不承认树苗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人为地拔了一下,结果不但没有让树苗长高,还把根拔断了,树苗也活不了。

砍出空间——这就是行政手段;尊重树苗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就是市场手段。党中央文件上其实说的相当清楚了:中国的经济管理,就是要“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应该说,执政党还是相当厉害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具体执行官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前几年有一个国企在走向国际后倒掉,背后就存在执政水平问题——没有人出手为它砍出空间,它自己苦苦寻求空间时,又不幸被人拔了几下。这个企业的确是相当的悲摧。

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前一段我们提到,自由市场主义者指责国有企业或者行政捏合企业的弊端种种,事实上都是有的。比如韩国三大跨国企业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甚至卷入了总统腐败案里。由于自身的弊端,韩国巨头们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差点死光。现在改了不少了。中国国企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改革,而且在实践中必然有一些企业会付出生命代价。但面对现实,事实求是,这是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足够多的跨国企业的唯一出路,利弊是不难计算的。有人举吉利汽车的例子作为反证,反例总是有的,中国这么大,世界这么大,但是我还是强调主流和大势。

由于自身弊端的存在,也由于市场竞争存活概率在起作用,中国的国企走向国际市场以后肯定有生有死。中国国企那么多,有1/4能成功地发展成国际巨头,中国就满够用了。如果国企都成功了,世界其他国家怎么活?

第二个方面的论述:发展中国家的例证。

在四棵树已经长满的小院子里,是不是国家不使用行政力量一定发展不出大型跨国公司呢?兄弟们一起考证一下,我缺乏这方面的全面资料,大家补充,证实或证伪都可以哈。

这个院子的形成时间呢,是在四小龙基本完成崛起之后,我们把时间定在苏东剧变的1991年吧。这个时间是他们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不是他们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时间,成为公认的发达经济体是十年以后的事情。

据我目前手头的资源,后发国家的企业,不通过政府行政力量而跻身大型跨国公司行列的,几乎没有成功的。一些小国家想利用行政扶持培育跨国公司,失败的倒是比比皆是。因为小国弱国没有这个力量去扶持。你靠什么扶持,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直接给钱,二个是给市场。小国弱国的政府两者都没有。

我想到了几种跨国公司,分类来说: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