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样有个问题,就是少数民族的人、年轻的人可能永远选不上。所以,新加坡有一部分选区合并,例如N个选区合并成一个大选区,叫集选区。这样,集选区名额就多了,每个政党都派出一个由N人组成的竞选团队,各竞选团队之间PK。如果团队中有一个大政治家,比如李光耀,其他几个人就算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或者无名印度阿三,这个团队也肯定胜,等于老人把新人带进了议会。好明白吧。
阿育尼选区是四个选区合并而成的。一输一赢就是四个议员,重中之重,人民行动党不敢怠慢,他们推出的阿育尼区竞选团队,竟然包括了两个政府部长,堪称重兵把守,志在必取。
竞争对手是谁呢?是一个著名的反对派领袖。党名和人名忘球了。这个仁兄也有趣,他以前在另一个选区参选,每次都高票当选。那个选区是他的根据地,忠诚度极高,人民行动党根本打不进去。所以,人民行动党认为他还会在那个选区搞到议会入场券。有人甚至私下称,他是多少年龟缩在自己的根据地,他不敢出来,换个选区肯定被灭掉。结果,这个仁兄这回竟然杀出来了,他认为自己的根据地忠实度没有问题,就让一个党友留守,他自己组织了一支竞选团队,杀进了执政党重兵把守的阿育尼区。
仅管选战激烈,执政党依然强大。不过这个时候,老李坐不住了,他出来对新闻界发表了一些观点。我没有看新闻的原话,听同事们说,他的大意就是,如果阿育尼区的选民投了反对党,这个区成了反对党议员代表的区,选民就有5年时间后悔了。暗示是,比如执政党可能会减少市政投入和福利什么的。他要选民们仔细考虑考虑。
此言一出,帮了倒忙。这是明显的威胁选民嘛。许多人忿忿不平。仅管李显龙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是结果仍然让人吃惊。选民们坚持投了反对党的票。人民行动党的参选部长在电视里哭了,他宣布从此退出政坛。估计精神打击太大了,受不了。由此可见,新加坡的选举还真有点真事儿。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不一定要照搬。写到这里吧。我困死了,明天再聊吧。
第12节邓小平访新
下面我直接进入下一个主题:新加坡与中国。
新加坡1965年立国,中国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关系肯定不好,双方互骂互扁了几年。
尼克松访华以后,两国关系开始调整。实用主义嘛。新加坡在1971年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时投了支持票,还声称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两国没有建交。李决定等印尼和马来西亚同中国建交以合再建交,以免引起邻国敌意和误会。结果一等,等了十九年,相当有耐性。1990年正式建交。实用呀实用,李光耀这斯!
其实在建交之前,两国就开始走动了。李于1976年访华,见了毛,当时毛正准备动身去见马克思。邓小平1978年11月访问了新加坡。
我非常感兴趣的,就是邓小平这次访新。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思路形成之即,这次访问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加坡人也了解这次访问,因为李老总是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上。通过这次访问,李把中国的后来的改革开放说成了是学习新加坡的结果。我一直在想,这次访问对中国到底有多大影响?
当时的新加坡,立国已经13年。因为它立国之初就执行了市场导向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到1978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规模,正在酝酿第一次产业升级。邓小平看到的新加坡的市容和经济面貌,大体相当于1990年代初期的深圳那个样子。
现在的中国人,看了新加坡没有什么感触。可是邓小平当时看了,触动比较大。因为老邓1920年去法国留学时,在这里下船住了两天。看到这么一个破烂小岛竟然翻天覆地,他肯定很有想法。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他当时对邓说的话。我不去查原著了,有兴趣的兄弟到网上下载E书自己看。意思大概是:我们新加坡人,都是下南洋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后代,而留在中国的都是文人学士。所以新加坡能做到,中国肯定能做到。
我原以为李光耀这句话是外交辞令。后来发现不是。他不光对邓小平,对新加坡人也多次讲过这类的话。总的意思就是,有文化有水平的都留在中国了,新加坡人是农民文盲的后代,是低等华人。不知道这个理论是他怎么想出来的?新加坡的文化精英对李光耀这个论调相当不满意。我的一个新加坡朋友,一见到我就调侃地打招呼说:“喂,文人学士!”我回击说:“有什么事啊,贫穷农民的后代?”
李光耀回忆录称:邓小平听了他这个话,沉默了,没有回话。我想,老邓肯定知道,李光耀这个中国人才优势论不成立。因为通过解放后的历次运动,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文人学士”全部劳动改造成“贫苦农民”了。
李光耀的回忆录又称,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称,广东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若干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李认为,这是邓在14年后对自己的当年挑战的回应。中国正式决定要与四小龙比试比试了。呵呵,看来李的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看把他美的。
不过,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发展对邓小平的改革实践是有触动的。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多次出国。其中,美国之行(戴牛仔帽那次)、日本之行(坐新干线那次)以及新加坡之行,这三次肯定是最有收获的。不过说新加坡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多么大的决定意义,我看也不一定。因为毕竟两个国家的国情差距太大了,可借鉴的东西不多,邓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中国的官员出国费用惊人,多数流于旅游和例行公事。老邓这三次出国的费用肯定是物超所值,花得相当值。
中新两国在小平访问一直到2000年的关系发展,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句“波澜不惊”形容。
在经济上,新加坡实现产业升级以后,向中国转移了一些产业,特别是在苏州搞了一个工业园区。
在政治上,两国来往不断。新加坡与台北的来往也不断,但是只要不出格,中国也不去抗议。只是有一次,在1988年以后第二年的夏天,新加坡狠狠谴责了中国一顿。当时中国自己一头包,没有空儿理它。同时,新加坡继续以高于对中国百倍的激情与美国来往。
在文化上,名为支持中国教育,实则网罗中国人才。两国合作培养留学人才,新加坡提供学费,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洋,但毕业后要留新工作6年。实际上,大学毕业6年,人都30岁了,生理只要正常的都结婚了,哪里还能再回国。我有三个大学时代的兄弟,上大一时就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挖走,其中有两个最后留在了新加坡,据说收入丰厚。我到新加坡以后,急欲痛宰之,然多年音信不通,所留号码已成文物,遂在中国同学录上发出通辑令,至今未见任何回音。我每过高档海鲜饭店,无不扼腕,不亦悲愤哉!
娱乐上,中国的巩俐到新加坡入了国籍。新加坡的孙燕姿到中国挣了不少钱。中国选不进国家队的乓兵球选手们,到新加坡组成了一支国家队。
总之,就是相互来往来往,但主要是埋头忙自己的事。
第13节回望中国1
2000年以后,中国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大家的事情——没有像各国殷切希望的那样崩溃或者瘫掉。中国崛起了。整个世界都在震动,新加坡实用主义者们又该如何调整呢?
出了国才感受到,中国崛起真是一个他妈的很不得了的大事情。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太大了。想想吧,我们身边有形的世界和无形的世界,美国和苏联对我们的影响有多么的大。中国现在正在成为这样的大国。在东南亚,几乎每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但五年前还是日本和美国。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被中国改造成了初级原料出口国,更不要说印尼、马来、菲律宾了。
新加坡没有什么原料可以出口给中国,但是它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中国目前50%的原油要进口,除了委内瑞拉的油船以外,其余的中东原油和非洲原油都走马六甲。有一次,我在新加坡军港附近看见中国、日本、美国的三只军舰都停在那里,相距还挺近。新加坡对各大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眼里,中国崛起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感受是,大家都希望中国平稳发展,继续当个脓包老好人,最好能发展成印度那个熊样。为什么呢?我说过了,超级大国崛起是件不得了的事情,他会改变世界的“气候”。
打个比方,现在的世界气候和环境,我们的物种和农业都适应了。如果说,要来一个环境剧变,会不会有人同意呢?当然,可能在这次剧变以后,撒哈拉沙漠会变成雨林,西伯利亚可以种植大米和椰树。许多地区会受益,这样会不会有人同意呢?我想没有。因为每个地方,不管当前的气候条件是好也罢,是恶劣也罢(比如冰岛),人和生物圈都已经适应了,如果贸然改变,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谁也不知道是福是祸。即使西伯利亚会变暖,俄罗斯人也不会欢迎剧变的,因为还有太多的不可控、不可知的因素,他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