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文明之间1
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前面九篇“随想”,主要聊了聊三个突出的问题:产业升级、货币汇率、低碳环保。下一个突出问题是,国际环境问题。
世界纷繁复杂,各国都很现实。唯拳是视,唯钱是图。像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整体崛起,世界近现代史上没有前例,必然改变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气候”,不可预测性太强。所以我断言: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朋友。此事已经写几个贴,如“国际气候”贴、“副局长”贴,不再多说。国观内,有许多贴子都指责外交工作昏劣,如果兄弟们认可我关于“没有朋友”的基本判断,就会对国家外交另有评价——问题确实不少,但没有那么糟糕。
但是,“没有朋友”不等于一定要孤身作战,就像没有老婆不等于一定要孤身睡觉一样。中国在任何一个时段、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具体问题上,总是不乏同路之人。大家因为自身利益一致,而选择站在一起。比如,世界大部分国家已废除死刑,在坚决反对废除死刑的阵营里,就有中国和日本、美国和古巴、朝鲜和韩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呵呵,很奇怪的豪华阵营啊。
以前中国是政治大国、经济小国,所以相对超脱,可以经常站着说话不腰痛,呼吁各方克制,强调武力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人家不听,咱们就深表遗憾。此前三十年,世界外交界最“遗憾”的国家,非中国莫属。然而,今天,中国已经有了全球经济利益,文化影响也在跟进,对地球角角落落的事情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与美、欧、俄、日、东盟、印度、伊斯兰世界、拉丁美洲和黑非洲,都存在巨大共同利益,同时也都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以前那种以三个世界划分敌友,是不灵的;以前那种绝对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也是不灵的。试想,我们向某个国家借出那么多钱,投出那么多资,他搞个政变换个总统,就想抹嘴不认账了,那怎么行?
世界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像游动的沙丁鱼群,纷纷扰扰,忽分忽合。中国公众的对外视野,至今仍然是一团混沌,没有与时俱进。我们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而巴勒斯坦人却质问中国为何不让他们的东突兄弟独立。我们同情黑非洲的贫苦人民,但黑人反华思潮正在不断酝酿之中。我们与东欧国家素无历史瓜葛,民间甚至颇有好感,而波兰等国从来充当国际反华急先锋。(中美洲也有几个这种货色)。我们与日本一向不共戴天,而西方许多学者包括亨廷顿,却一直认为日本迟早会倒向中国而与美国为敌。中国有必要登高望远,以地理、历史、人文三个维度,对世界进行系统研究,总体把握,统筹兼顾,合纵连横,为国家崛起创造最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培养更理性、更务实、更符合实际的国民心态。
这三个维度换句话来表达:地理维度即全球视野,历史维度即大历史视野,人文维度即四大文化区的视野。
今天,即使在吉布提、赤道几内亚、莱索托之类的天边小国,都到处可见中国超市、中国餐厅、中国商人。我们需要对全球方方面面、根根底底更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是,这方面研究实在太缺乏。比如,要知道安哥拉的情况,网上勉强可以找到一些中文资料。但我想进一步了解该国每个省的地理、历史、民族、资源、气候以及主要城镇情况,中文资料就没有了。无奈,我的办法是先用谷歌翻译功能,把中文地名译成英文,然后用英文搜索。在维基百科等网站能找到这些资料。但我英文太差,再用谷歌译成机器中文,然后中英文对照,连猜加蒙,进行信息二次创造。
反观日本,这方面工作就相当牛逼。我在新加坡,见过一本老地图集,收集的是日据时期日本人编绘的台湾地图。地图各种各样,异常精细详尽,比如一些城镇的市街规划、管网规划等等。如今国内许多市县对自己的研究,还赶不上当年日本鬼子对台湾下的功夫深呢。许多日本学者,对中国研究极为深入。比如我本人生在北方、长在北方,但对北方仍有不了解之处。后来看到一篇日本学者关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北平原村庄中的社会结构”的论文,很受启发,对中国传统伦理型社会有更深认识。
没有研究和资料的支持,三个维度就难以形成。这几年,国内有些出版社出过介绍世界各国的书。比如《列国志》丛书、《中东国家通史》丛书,但资料太旧,照本宣科,面目可憎,实用性差。国家现在拥有那么多的外汇,应该拿出一点来,资助学者出国去搞这类研究。以后什么时候,国内公众能轻松查到秘鲁某个省的矿产分布及产业分析、伊拉克境内某一个少数教派的几百年详细历史、美国加州劳工政策与其他州之差异、尼泊尔西北部山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研究等等,那样,将更有利于我们形成胸怀天下的国民视野,更有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更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哪怕是小国的一寸之长。
待续
(242)文明之间2
下面,我按照自己关于四个文化区的划分,聊聊我对四个文化区各国的大体看法。
如果按社会发展程度来讲,可以分为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中世纪及此前,四大文化区都处于传统社会之中。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发动宗教改革,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资产阶段革命,使西方文化区率先进入了现代(近代)社会。在“一个打三个”的文明竞争中,中伊印文化区国家不同程度地觉醒,也开始了走出传统社会的艰苦努力。总体而言,中国及周边国家,通过一个多世纪的社会改革,基本上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伊斯兰世界中,土耳其通过1920年代开始的世俗化革命,对宗教和社会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
印度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除土耳其),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社会。虽然通过殖民统治和独立以后的国际交流,这两大文化区的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城市甚至成为IT产业高地,但总体而言,还处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半路上,任重而道远。伊朗的巴维列王朝,当年试图进行世俗化改革,但被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而在于对传统宗教(或伦理)的改革程度,在于人民的思想观念,在于社会结构和妇女地位,在于社会宽容程度、多元化程度和法治水平。比如,沙特是世界富国,人均GDP高居前列。但是,该国社会中,家族政治势力仍然占据主流,宗教教义仍然控制日常生活,妇女教育程度仍然不高,对多元化思想和多元化生活方式仍然缺乏宽容。所以,该国仍然不是一个现代社会国家。
有兄弟到印度,回来发贴大讲那些贫民和贱民,麻木之极,不可理喻。其实,我们不要把印度视为异类,世界各国的传统社会,都差不多。如果我们回头去看看从清末到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比如胡适、吴稚晖等人对中国农民的描述:肮脏、懒惰、麻木、愚蠢、孱弱、浑浑噩噩、不求上进,和网贴中描述的印度贫民是一模一样!
伊斯兰世界目前的许多问题,许多人归因于宗教,实际上,中世纪以前的基督教,表现更为顽固、更为极端。我认为伊斯兰国家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处于传统社会这个发展阶段决定的。比如,受指责最多的,是宗教习俗对妇女的歧视。如果我们从历史来看,东方三大文化区的传统社会中,妇女残害最重的是中国。伊斯兰国家至少还没有把全社会妇女的双脚都裹成骨折吧。不过,中国通过连续不断的社会革命,终于进入了现代社会。如果这样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变革是何等深刻、何等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