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说起来也复杂,也不复杂。成因其实就是一句话:把钱花冒了。国家也好,个人也好,都把钱花冒了,只有5块钱却花了10块。从国家来讲,为迎合选民,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美国虽然不是北欧那种福利社会,但也差不多了。福利到什么程度呢?我有个朋友,在美国留学有绿卡,其父到美探亲,生了场病,也不知道找了一个什么理由,只填了一张表,一大笔钱就报了。他一面啧啧称赞美国福利,一面也感到担心,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宽大无边的福利,长期以往,挺得住吗?911以后美国出去打仗,也是一笔大开销。
美国个人消费,更是离谱。许多金融衍生产品都偏离了金融的本质。任何一个经济行业,主观上当然是挣钱,但客观上它必须为社会创造财富,否则这个行业就不能长久存在下去。金融也一样。金融的社会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把钱集中起来,流入那些更勤劳的、更会管理的人手里。而美国许多所谓金融创新,让金钱流入了懒隋的、挥霍的、乱花钱的人手里。据美国报章揭露和反思,2000年以来至金融危机之前,许多没有能力还按揭的失业者和残疾人,都在商业银行得到贷款买房。这些金融创新,短期看,剌激了消费,繁荣了经济,但很难长期维持。毕竟,借别人的钱,最终是要还的。
现在出问题了,美国穷人要占领华尔街了。(注意,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可不是一个概念啊,中国穷人才是货真价实的)。这时候,政治家们跳起来,大骂人民币汇率,大骂中国。借了钱,破吃烂喝,还不上了,又把责任推给债主,当初谁让你借给我钱的?你是什么居心啊?这纯属把矛盾焦点向国外出口,给美国群众一个交待,不是国军不努力,而是共军太狡猾。
近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秩序的维持者。然而,他的心态,不是一个“丨警丨察”心态,而是一个“抢票者”心态。春运中,一群人,你推我,我挡你,乌乌央央,冲向售票窗口。有个老兄冲在最前头,一把抓住窗口的栏杆,把有利位置占牢了,再回头大吼一声:“挤什么挤?都排队!”美国维持秩序,就是这种德性。由于他自己占了最有利的位置,他才维持秩序。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是一个一元无制衡的世界,别人拿他没办法。秩序对老美有利,他就维持。碰到秩序对他不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违反。他在国际上想办什么事,私下先跟另外四个常任理事国沟通沟通,若四常同意,就拿到联合国安理会走走程序,来个奉旨讨贼,名正言顺。如果四常中有不同意的,他就绕过联合国直接自己干了。如果有人一定要把美国视为世界“丨警丨察”,也是重庆文强式的丨警丨察。黑白两道通吃,如果白道走得通,当然要走白道,名声好啊,而且自己又有职权之便利。如果走不通,毫不犹豫去走黑道,反正还有一帮小弟帮着。
汇率问题上,中国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人民币汇率偏低,已经造成了许多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必须升值。但是,目前国内产业这么困难,不幸又碰上市场、能源、原料材、劳动力等不利因素叠加。当前之计,只有继续操纵,压住汇率,使其缓慢地升值,给中国企业打掩护。这样,我们要继续忍受低汇率带来的一些损失,但综合权衡,这样最有利。有人认为,升快点,企业也能活出来,但从高层角度来考虑,现在还有回旋余地,没必要去冒那个风险。老美叫嚣,我们不理它,叫嚣的凶,就升一点表示表示。其实即使他不叫,我们也会逐步升的。一个大国最硬的本钱,就是独立自主,这个我们有,而日本没有。
待续
(237)崛起随想6
美国向人民币开炮,借口是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但是很明显,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美国贸易逆差领域,主要是那些他不屑于去干的中端低端行业。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中国货被打压掉,美国也没有本土产品去填补空白。最后可能是越南、墨西哥的出口产品受益。所以,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背后的逻辑是:中国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打压中国符合美国国家利益。虽然人民币升值以后,美国逆差依旧,但他宁愿把逆差交给越南,也不给中国,不能帮助竞争对手。
情况确实比较困难。据朋友反馈,江浙和广东的许多中小企业停产了。由于中国的国有银行总是倾向于国有企业,搞出口加工的中小企业几乎拿不到贷款,所以他们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私人融资。(所以前贴六个因素干脆没有提到利率)。出口一遇到困境,资金周转不灵,一些地区的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问题又冒出来了。控制不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我觉得政府要支持中国出口企业,该从国有银行身上想想办法,该给民营中小企业一点国民待遇了!
仅管困境,我个人的直觉是,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努力,可能会加速中国的崛起。中国人一直在说:低汇率不是长久之计,内需低迷而依赖出口也不是长久之计。(这两个问题还相互关联)。但是,说了这么多年,没有办法改变。中国体量太大,干事情惯性大,船大难调头。美国体量更大,说不定他坏心办好事,帮助中国这条船完成调头。
经济发展靠三驾马车来拉动:出口、投资、消费。但是,这三驾马车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我对你说,你会挣到很多很多的钱,但是这些钱不能花。那你肯定毫无挣钱兴趣,这种钱不跟废纸一样吗,要它何用?从逻辑上讲:投资,是为了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一是消费,二是出口。出口东西挣的钱,一是消费,二是扩大投资。扩大投资,又是为了生产……从这个循环不难看出:出口和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而消费不同,它既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更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消费,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发展目的;同时,又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所以,消费拉动的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同步前进的发展,是质量高、动力足的发展。
发展之初,中国一穷二白。我们只有尽可能压缩消费,尽可能省出钱来投资。八十年代,每年多买几件衣服、把黑白电视换成彩电,这都属于“高消费”,人们要发文章争论一下。现在不同了。中美州国家的香蕉好,我们把它进口来,拿给我们的孩子吃;刚果的乌木手杖好,我们把它进口来,拿给我们的老人用;意大利法国的服装好,我们把它进口来,拿给我们的美女穿。我们不能总自夸出口了多少,同时也要关注进口,这才是中国老百姓消费掉的东西。否则,生产何用?出口何用?发展何用?
目前我们遇到了困境,欧美的市场垒壁,迫使中国转而求诸于内,设法启动内需。同时,在市场的压力和美国的压力下,人民币适度升值,提高了中国人对国外商品的消费力。内需市场正在逐步启动。想想看,中国目前的发展已经震撼世界格局了,实际上呢,三个发展引擎中那个最强的引擎一直还处在半熄火状态。如果中国内需全面启动,后劲是不可想象的。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于此。
启动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的感觉是,国内许多居民目前手里有钱,但缺乏多样化、规范化的投资渠道。消费方面,在国内现行的大众消费模式下,消费潜力被挖掘的差不多了。比如新加坡,他们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怎么消费?中国人早餐吃两个鸡蛋,他们总不能吃20个。他们的消费模式不同。一个很普通的低级职员,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外快可捞,但每年都去国际旅游,暑假就带着全家到澳洲海滩上去躺着。我觉得,中国大众消费模式升级是一个趋势,现在已见端倪,不会太久了。设想,如果再过几年,专业技术较好的农民工,也可以带着全家出国度假,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会大不一样。……呵呵,关于启动内需,专家建策很多,我这个业余观察者就不再多嘴了。
东方不同于西方,中国以后即使发达了,也会和日本新加坡那样,存在较高的储蓄率,不可能发展成为欧美那种消费社会。但我们肯定会是一个东方特色的消费社会。
毕竟,你挣的钱不是你的,你花的钱才是你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