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封建帝国的致命毛病,在于无制衡的权力。社会管理阶层不可能长期地、有效地自我约束,它必然扩张自己的利益,越过权力边界,侵犯其它社会阶层利益。由于制度上没有制衡,这种侵犯,虽遇反抗,但无法抑制。不劳而获的白吃一族,会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肌体蔓延。当人数太多、无法满足时,凡是可能实现利益汲取的地方,它们都会蔓延过去。社会就表现为“泛行政化”。同时,为了防止其它社会阶层组织起来反抗,社会管理层自然会打击行政体系以外的各类组织,造成社会无组织化,即表现为“泛原子化”。最终,白吃一族的扩张,彻底将生产者压垮,治乱循环上演,天下推倒重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原理是,社会管理阶层(国王、贵族)之外的工商业者,日益强大,逐步形成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当资产阶级夺权控制了国家以后,一开始,表现为新的一元无制衡状态。这个“一元”不再是王国贵族,而是从资产阶级产生的官僚。这个“无制衡”,表现有二,一是资产阶级的暴政,既对人民进行镇压,也对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进行血腥镇压。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表现尤其突出。二是表现为行政腐败问题。实际上,西方国家相对廉洁的行政体系,形成不超过五十年。二战以前几百年,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政府腐败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可见,西方多元制衡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内容太多,理论无数,我只简而言之,就是:他们通过血的教训,最终认定了,“一元”是造成暴政和腐败的根本原因。只要“一元”存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完善,把“一元”打破了,将权力分解到多元,以多元主体,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最终,才能把权力管住。其实,许多西方国家的先哲们,也意识到多元所造成的扯皮拌嘴低效率,但两弊相权取其轻,低效率也比暴政和腐败强啊,这是“民主的成本”。如果我们对美国政治进行一番考察,就会发现民主成本之高,那是相当昂贵。

这种昂贵性,除了民主本身固有的制度设计原因之外,也存在人为原因。就是,在二战以后,西方逐步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对于所谓人权、少数族群权益、特殊群体权益、小社区小村落自治权益等等,纠枉过正,逐步发展进了误区。举个例子,比如同性恋权益。前一段,吕莉萍因为不当言论被骂惨了。实际上吕莉萍是不对,但是许多骂她的人更错。同性恋本身不违法,社会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男女偶婚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对同性恋不能歧视,但也不该宣扬。欧美社会为了彰显其民主自由人权,把同性恋提到了不合理的位置,每年大量同性恋游行,满街招摇过市。台湾人学欧美,把这些糟粕全学来了,今年台湾同性恋游行,一帮只穿丨内丨裤的男人跑到大街上,当众又抱又吻。这对社会,对少年,对儿童,是什么影响?必须指出,同性恋者要想获得社会尊重,他们必须懂得尊重社会才行。我就主张,中国在保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政府坚决不要批准这种游行。扯远了,总之,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管理权不断地分权、分权、再分权。社会管理权碎片化,决策和协调成本不断提高。最后,有些事情多年协调不下来,政治家们没办法,只要频频去搞全民公决,一锤子买卖省事,管它结果如何。

让我们再深入看一下多元制衡模式的内部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可能性。

待续

(226)结构再造5

多元制衡,这个权力怎么个分法呢?我们现在要把一个地区分成几个省,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省界。界定界定,有界则定嘛。同理,我们要把一元权力分为多元权力,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权力边界。在文件和法律上,权力边界叫做“权限”。但在本贴中,我还是继续使用“权力边界”这个提法。

前面贴中提到过,多元制衡模式有两种现实形式。第一种是横向多元。各级政府之间分权,搞地方自治,或者联邦制。这种横向多元的分权,是以地域边界来划分权力边界。孔子“入国问禁、入家问忌”,就是这个道理,在人家那一亩三分地上,人家手里有权啊。第二种是纵向多元。把权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之间分配。先来一个三权分立,再来一个政党竞争。三权分立使一元权力分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司法权是大法官终身制,立法权和行政权,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

上面就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前,我们人类所发明的两种权力边界。我给他们命名:A,地域型权力边界。B,组织型权力边界。

A是不是资产阶级发明的,这个权力边界源远流长。当年,非洲高原上的雄性古猿打架争夺领地时,它就开始产生了。几千年前,奴隶制小国林立的多元无制衡模式下,这种权力边界就很成熟了,那时候的“多元”全靠它。

B虽然有一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基因,但主要是西方国家近代才发明的。为了构建和坚守这条权力边界,无数仁士志士,前赴后继,舍身求法,砍头只当风吹帽。伏尔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就是对权力边界的自觉坚守。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前面的那个那个那个结构,人们既不受地域时空的任何限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社会团体,通过信息网络,低成本、高效率、超精确地组织在一起。各类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正突破以上的两种权力边界。根植于信息结点的信息化社会团体,将成为社会组织的主流。传统社团的绝大部分社会活动内容,都将信息化网络化。请注意,对上面提到的这种网络社会团体,我称它们“信息化”社团,而不是“虚拟化”团体。因为,这种组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不过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

一种新的权力边界正在浮出水面。这种权力边界是基于信息技术,我给它命名:C,技术型权力边界。这种边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等距离信息连接,融合了A、B两种权力边界而形成的。它有稳定的技术手段做为保障,比A、B更客观、准确和稳定,而且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灵活性更强。

我认为,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塑造技术型权力边界,在未来这二十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一元体制之下,做到以下几点:1、实现对“泛原子化”社会特别是小农生产的有效整合,保障其合理的权益主张。2、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全社会监督,从而稳定权力边界,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3、基于普及的个人信息终端(多功能手机),建立三个公开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即民义表达平台、社会监督平台、科学决策平台,以真实的落实代议制,实现精英决策和民义表达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们探讨上述愿景的可能实现途径。

待续

OK,前面四个贴子就是完整的226。

(226)结构再造5

多元制衡,这个权力怎么个分法呢?我们现在要把一个地区分成几个省,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省界。界定界定,有界则定嘛。同理,我们要把一元权力分为多元权力,要做的工作就是确定权力边界。在文件和法律上,权力边界叫做“权限”。但在本贴中,我还是继续使用“权力边界”这个提法。

前面贴中提到过,多元制衡模式有两种现实形式。第一种是横向多元。各级政府之间分权,搞地方自治,或者联邦制。这种横向多元的分权,是以地域边界来划分权力边界。孔子“入国问禁、入家问忌”,就是这个道理,在人家那一亩三分地上,人家手里有权啊。第二种是纵向多元。把权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之间分配。先来一个三权分立,再来一个政党竞争。三权分立使一元权力分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司法权是大法官终身制,立法权和行政权,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

上面就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前,我们人类所发明的两种权力边界。我给他们命名:A,地域型权力边界。B,组织型权力边界。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