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注意到奥巴马的那个讲话。当时,我还根本不知道物联网是个什么东东。出于好奇,我开始研究这玩艺,看看有没有机会,也投个资捞一笔。后来,我出差到南京公干,就顺道去了趟无锡,让朋友帮忙介绍,沿着总理的足迹,跑到那个研究院去参观参观。无锡有个灵山大佛,我也去了一下。

那次无锡之行,我对人类信息社会的发展主线、演变方向有了一个全面认识,而且对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变革有了新认识。真是灵山得道,不负孜孜远求啊!话头挺多,下面,我用两三个贴子慢慢的聊。

举个例子,介绍一下什么是物联网。当时,我在那个研究院的展览中心,看到这样一种设备。形状就跟个啤酒瓶子差不多。里面是一个传感器、一个无线信号发射装置、以及电池等。把它埋在马路上,它可以把从它上面跑过的汽车的数量、速度、大致形号等信息,直接发给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电池可以连续工作几年。

在一个中等城市,把两千个这种设备埋在各条马路上,全市交通信息就能自动汇集到控制中心的电脑。电脑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然后做出判断,自动生成指令,控制全市的交通信号灯。这样,就避免出现绿灯下早就没车,而红灯下还在排队的情况。指令发出以后,车辆得到调节,新的信息又通过埋在地下的传感器,源源不断反馈到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汇总分析,源源不断发出新指令。

就这样,感觉、生成信息、传递、接收、分析、决定、指令、执行、再感觉……形成了一个不需要人的闭合工作循环。实际上,城市马路就变成了一个类生命体,它有感觉,能分析,自己做决定,再追踪看一下执行结果,再来调整。交通只是一个方面,同时,城市的电力、煤气、水务、垃圾、学校、医院等方面,都能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系统,实现自动感知、自动处理,整个城市就变成智能城市了。目前,这种啤酒瓶似的东西已经批量生产了,据说,正在搞试点。

物联网的意义不止于此。前面的贴子,我谈到,在国际发展竞争中,美国作为创造型国家,独树一帜。他不是跟别人拼抢旧院子,而是有能力开辟新院子,从而步步领先,主导世界。七八十年代,美国开辟了计算机这个院子,九十年代,又开辟了互联网这个院子,这两个院子都发展成为万亿美元级的大产业。中美两国现在都认定,物联网产业,就是信息时代的第三个院子,而且,这个院子还包容整合了前面两个院子,其产业规模不止于万亿级。

进入信息时代这三十多年,中国一直落在老美的后头受气。在第一个院子的时代,中国是后期才介入的,产生了联想、王码、方正等一批企业,总算没有被OUT。在第二院子的时代,中国是中期介入的,产生了搜狐、网易、新浪、淘宝、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不过很幸运,第三回中国竟然没有落后,某些方面还领先。据我从一些朋友那里了解,大概是无心插柳。自动传感技术是一项国防技术,八十年代的863计划就把它列进去了。当时的目的,不是跟老美去拼万亿产业,而是对付敌人陆军和特种兵。结果这个技术发展很顺利,产生了一堆成果。中国、美国、韩国,好像还有个欧洲国家,是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国。所以,估计中国高层是下决心,这回要争取确立产业优势。如果让中国得逞了,就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突破口。

下面,我们看一下信息社会三十年的大致脉络。

待续

(221)再说“一元”

兄弟们好。回复挺多,很感谢,已拜读,不逐一回复了。兄弟们从监督体系设计、司法独立、媒体等角度分析,我同意这些方面都很重要,但是我没有这么乐观。可能是反面东西看多了,我已经不再相信,在现有工作体制之下可以有效监督。

上述这些设计,一个共同点,是仍然想尽办法,去让社会管理层相互制约,而全体公众参与不足。这样,名义上的制衡,往往沦为实际上的共谋。比如有兄弟提出,利用人的自利“让坏人监督坏人”。这就好比通过制度设计,促使狗咬狗。但是,如果你手中没有一根棍子,狗狗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与其相互咬来咬去都受伤,不如联合起来咬你更合算。但是,你的棍子从何而来呢?从西方实践看,就是分权的多元制衡,让你也成为手中有权的一个“元”。但这样,也带来了高成本、低效率、决策水平低、民粹化等问题,前面都分析过了。

总之,一元制衡之道,必须跳出老框框。以前的一元制衡,是先把社会分成占少数的管理层、占多数的社会公众。以前所谓“一元”指的是管理层,以前所谓“一元制衡”是指管理层内部的制度设计和相互监督,而公众参与不够。我认为,以后的一元制衡,是通过信息技术,极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组织结构的再造、监督信息反馈模式的再造、权力边界的再造。使“一元”的范围扩展开来,将社会公众包纳进来,使整个社会变成大的“一元”。前面我曾经谈到,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模糊性、辨证性的特征,我认为新的“一元”模式会得到社会文化的接纳和支持。

就是说,我们既想克服传统“一元”,又想超越西式“多元”,办法是做大“一元”,使我们新的“一元”能涵盖西方“多元”的全部范围。这个思路,古代就有,近代也有,中外都有,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够,缺乏技术条件支撑,都失败了。我这两个贴子就是在探讨:已经到来并正在发展中的信息社会,我们有没有这个条件。

同意“laaaas”兄关于辨证法的观点。我也是这样一个思想出发点。中国文化有这个优势,凡事强调度,过犹不及。我们常说砒霜有剧毒,食盐无毒,实际上它们都是无机化合物,都有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砒霜吃几毫克也没事。盐吃二斤也会毒死人。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对立的两个事物,都应该共同组成一个模型,两个对立事物构成模型两端,我们则在两端之间选取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在第75节谈自由主义和集权主义时,我已提到。其实,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也如此;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也如此;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也如此。

打住。继续前贴,聊信息社会。

有兄弟问:你为什么关注信息社会发展?我觉得:人要学习。信息时代,多少人栽在网络上!有些是被对手陷害的,这可以理解,冤有头债有主,想办法报仇就是了。可是有些人就太不应该,比如,去年有个江苏干部,手机开通微博,却不知怎么用,发短信约情人到宾馆开房,短信通过微博上网直播了。同志们,这就是不学习的后果啊!

计算机出现于四十年代,当时块头很大,几间房子装不下。互联网最早出现在六十年代,当时范围很小,还不如现在的校园网。真正能步入家庭和办公室的微型机,出现在七十年代后期,是苹果公司的杰作。信息时代若从1980年算起,已30多年,经历了计算机时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时代(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目前正在跨入物联网时代。

A信息收集——B信息传输——C信息处理——D信息执行。

现在,信息就是财富。信息这个东西,运行规律是四个阶段,如上面所示。具体而言:A,先从现实世界收集信息,输入计算机;B,信息在计算机之间传输;C,计算机处理信息;D,计算机输出处理结果,执行到现实世界。

在计算机时代,技术革命发生在C阶段,即信息处理自动化。但,输入要靠人来码字,传输要靠人用三寸盘或五寸盘来拷,结果要人去执行。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发生在B阶段,即信息传输自动化。但信息输入和执行仍然靠人。也就是说,计算机和现实世界之间,仍然靠人来连接,它们相互够不着。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