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元制衡、精英主义,老李干了很多件得罪大多数人、但有利于长远和全局的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件,一是力排众议,把英语为国家工作语言和教学语言,把不会讲英语的华人给气惨。二是通过移民,大量吸收高层次人才,把本国层次不高的人才气惨。三是政府高管精英化高薪化,让薪水不够高的民众心理不平衡。这些政策至今仍广有争议,但大家也都承认,这些政策深刻地塑造了今天的新加坡。
我个人对新加坡的判断是,虽然目前一元制衡模式仍然强大,但是从一元转向多元的趋势很明显,这个趋势很难扭转。原因有:1,社会越发展,公民的个人观念越强,对精英统治越逆反。2,有多元制衡的制度,多党竞争,逐步分权,难以避免。3,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新加坡推崇西方文化。年轻一代思想观念已完全西化。在西方话语环境中,新加坡原有的一元制衡模式,一直被贬为东方专制。在今天的大选中,年轻一代把选票投向他们根本不了解的反对党。人民行动党得票率60%左右,为历届最低。目前,中老年人是人民行动党最稳固的“票箱”,从长远来看情况不乐观。
如果以后有一天,新加坡演化成多元制衡的社会管理模式,上述三个方面可能有所变动,并对新加坡社会产生影响。比如,华语地位不断提高,华人文化地位提升,对我来说这是好事,但这样可能对民族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毕竟新加坡还有将近30%的非华人。又比如,控制和减少移民数量,提高本地人的就业量,但可能不利于新加坡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压低政府精英层薪水,使社会公众心理平衡,但可能不利于政府吸收高级人才、提升决策水平。
李光耀说过,新加坡这种小国,经不起失误。立国40多年来,新加坡创造了发展奇迹,在内政、外交上几乎没有犯过重大的失误。(从新加坡国家利益角度而言,不是从咱们国家利益角度而言)。如果将来,新加坡由准一元制衡转向多元制衡,整体国际竞争力可能下降。如果西式民主更进一步,把有些重要决策由精英决策转向全民公议,那决策水平也可能会下降。
像中、美、俄这种大国,就像一辆大卡车,出了问题可以停在路边上慢慢修理,而新加坡的经济是一辆自行车,它只能前进,一停下来就会倒下。
精英意志与民众意志的碰撞——这就是新加坡的未来困境。
待续
(219)何去何从
前贴认为,新加坡的“准一元制衡”有四个因素:A,领导人意志。B,监督和信息反馈半径。C,相关制度。D,多党选举。其中,A、B是主要原因。
新加坡与中国同为华人社会,不存在“南桔北枳”的社会文化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与它对照,中国目前仅有A、C两项因素。A是高层的决心很大。这点不用怀疑。C是,为了搞好监督,中国相关的部门、人员、制度已经多得汗牛充栋、叠床架屋。恐怕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任何官方背景的机构都有纪检组、监察室的编制。
但是,桶缺一块板就盛不住水。水低一度温就开不了锅。有时,必要因素缺一点都不行。如果不能实现权力制衡,实现有效监督,那我们面临的,就不是如何崛起的问题,而是如何不出乱子的问题。想要制衡,只有两个思路可以选择:第一种思路,如果能再加上D因素,与C因素结构,也许能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构成多元制衡。第二种思路,如果能再加上B因素,与A因素结合,也许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监督,构成一元制衡。
第一种思路是被提出最多的。就是搞西方式的多元制衡。但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不具备实施条件。从历史来看,中国具有很强的大一统帝国传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纵向一元体制。自秦汉以后,横向的多元体制(封王建国)也被逐步取消,自隋唐以后实现了纵横完全的一元体制。有的学者提出,是不是可以扩大省权,实行类似于民国初年那种模式。当时,各省先后宣布从满清独立,然后联合建国。我觉得适度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是可以的,但联邦制或高度自治,在中国实行不了。民国初年那个模式,在民国时期很快就被打倒了。从现实来看,现行一元体制是近代历史形成的。想要有大的改变,难度和阻力太大。硬要改变,即使成功,引发的震荡恐怕也把中国这些年的家底折腾得差不多了,再想崛起也没有本钱了。
第二种思路,就是在一元体制内进行监督制衡。历朝历代,反复尝试,都失败了。李光耀,强人也,在新加坡管得住,但是把广东省给他,他未必能管得住。全中国就更不用说了。从现状来看,可以断定,目前所采取的这些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如,前几年,人事部门出台了措施,书记、县长、组织部长、公丨安丨局长等职务必须异地任职,并将其作为新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新经验,早在宋代就全国推广了。而且古人的措施更具体可行,你当多大的官,必须离家多远,具体里程都规定清楚了。但是历史证明,这不管用。宋代没有手机、飞机、互联网,跑远点避开社会关系,多少起点作用。现代社会,异地任职,除了增加公车油钱,涌现了一批走读干部,廉政效果确实不明显。更为麻烦的是,监督机构自身缺乏监督,权力滥用更为严重。例如,湖南郴州纪委书记曾锦春的大案,央视等媒体报道有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
中国地域大,人口多,监督的深度半径和广度半径都太大,纵有千手千眼,也看管不过来。一首摇滚乐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就像虫子一样,在地里你挣我抢。吃的是粮食,拉的是思想。……还有没有希望?!”这些年来,我时常想起这首歌,它是中国社会近乎绝望的吼叫,是啊,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希望?想不出头绪,苦闷啊。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其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人类古代社会,由多元无制衡向一元无制衡演进,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交通改善,有效统治半径大大扩展。这样,多元无制衡的大国,逐步取消和消灭下级小国,统一为一元无制衡的大国。所以,一元制衡在历史上失败了,不一定将来也一定会失败。
新加坡的成功,就是它比中国多一个条件:监督半径小。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人和人的距离空前拉近,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那么,中国就是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了。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再加上制度设计,缩小监督半径,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呢?若能成功,我们岂不就获得了一种比西方制度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社会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 + 制度设计 = 一元制衡???
此事很重要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理不理解,信息社会已经带着诚意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抡圆了去探讨一下信息社会吧!
待续
(220)争夺物联网
人人都说,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革命怎样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新技术革命又给我们哪些哲学启发?
前年,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黑哥生不逢时,正赶上几十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他上台前,危机已经暴发,所以他和他的智囊团有大把时间思考。上台后,他宣布,美国战胜危机重塑辉煌两大主攻方向——新能源和物联网。此言一出,引起中国高层关注。因为,中国与美国同为世界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制定国之一。半年内,温家宝、吴邦国相继视察中国物联网研究院,这个院在江苏无锡。温总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将全力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成了中美争相发展的焦点,因为双方都认为,它是未来信息社会的致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