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制约官员权力的滥用,下药最猛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是发现贪污大肆屠杀。“空印案”仅有贪污嫌疑而已,就屠杀地方官一千多人。二是发动群众。朱皇上规定,老百姓如果发现地方官贪污,可以把他捆送南京,就和文丨革丨中鼓励群众造反有点神似。三是使用酷刑。对贪污受贿60两以上者,剥皮揎草示众。想想,公务员们上班去,衙门口总挂着几副塞满稻草的人皮,有的还是以前的老同事,这确实相当考验心理素质。换我,准会辞职。朱元璋就这么狠弄,明朝仍是贪官最多的朝代之一,看来是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好。
中国古代有句话:“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这句话概括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在中国治乱循环中的表现。从这句话来看,古人认为最好的治世,是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从历史事实来看,确实也有道理。汉代奠定国力,是文景的无为而治。汉武帝在文景基础上,纵横天下,扬威立腕。但因连年征战,大兴土木,国匮民乏。所以武帝晚年下诏罪已,复归黄老。唐代,陇右李氏自认老子后裔,推崇道家之学。明万历年间,皇帝罢工,二十年不肯上朝,民间却工商兴旺,达到了市井繁荣之顶点。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对“无为而治”,我们有太多的浅解、误解和曲解。
政府的强势权力,如果有三种可能性:A,做好事。B,不做事。C,做坏事。
儒家是全力追求A。即使一时做不到,现实再残酷,儒家绝不会气馁。他们认为,问题出在社会教化不足,人们修身不足。只要努力宣贯圣人之道,最终会解决问题。所以,虽然看上去很入世,儒家实际上却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承认B和C的合理性。他们坚持追求A,追求不缀,止于至善,哪怕“知其不可而为之”。
道家则不同。道家不否定A,但是,道家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残酷性。西方人追求自由,但也经常长叹:“自由,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道家也有这个味道。他们认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你播下龙种,可能收获跳蚤。“无为而治”,就是承认自己没能力干到A,为了防止追求A却滑向了C,决定放弃A,退而保B。所以,道家看上去出世,实际上却是最现实主义的。
“无为而治”和“无为”是两码事。无为很容易,啥都别干就行了。无为而治很难。因为你不光要“无为”,而且还要“治”。前一贴我们看到,政府权力失去制约之后,不管他干什么,都打着为群众服务的幌子。群众,多少部门和个人利益假汝名以行!利用权力挣钱,非常容易,非常实惠。让他“无为”,非常难。就像一个人正在捞金子,正捞得高兴,正捞得欲死欲仙,你冲上去按住他的手,他会拼命挣脱,甚至跟你拼命。他会大叫:“你为什么不让我继续为群众服务?你为什么不让我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你放开我,嗷嗷嗷嗷!”所以,真正做到“无为而治”,所必须面临的冲突和斗争,比“有为而治”还要多。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许多领域中,政府都是有意或无意地按照这个思路走。人们把改革开放看成改革、开放两个方面。而我有时理解为改、革、开、放四个方面。改者,改变旧的,在旧的基础上塑造新的。革者,把旧的去掉而已。开者,把原来封闭环境打开。放者,为原来被束缚的松绑。所以,这四个方面,除了“改”是政府主动创造新东西,其余三个方面,都是政府创造环境,留出空间,让经济和社会自己去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那么,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有25%是政府有为的结果,75%是政府无为的结果,即“解放生产力”、“放活经济”是也。当然了,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我前面说了,无为而治比有为而治更累人,因你要按住的手太多了。
这算对历史的一点简单回顾吧。有本书叫《中国反贪史》,国内几个出版社都出版过。对历史感兴趣的兄弟可以参考。
待续
(218)准一元制衡
窗外大雨正在倾泻。新加坡已进入雨季,成天轰轰隆隆,哗哗啦啦。热带那雨,一下起来,打伞不管用。这里的建筑,都有长檐和走廊相连。从高处俯看,如长藤缀瓜。居民小区内,各楼的走廊汇在一起,通向小区外的公交站和地铁口。所以,大雨之中,处处井然。
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14%,人均GDP达4万多美元,超过日本,是韩国和台湾的两倍还多。新加坡财政支出当中,三分之一投入军费,而同为城市社会的香港,靠着老爸,从来不用花一分钱的军费。仅管如此,新加坡的公共建设和公共管理,丝毫也不输于香港。可能有兄弟看不上这个弹丸小国,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制度很有独到之处。
通过对新加坡的长期观察,我的结论是:新加坡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准一元制衡”的模式。由于国情差异,新加坡模式的学习价值不大,但对中国很有启发。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被称为廉洁国家。去年国际机构的评定,它廉洁度排在第一位。好像还有个国家跟它并列。我在这个贴子最前部分,专门讲新加坡问题时曾分析过,它实现权力制衡有四个原因:A,领导人意志。B,监督和信息反馈半径。C,相关制度。包括公务员制度、高薪养廉制度、媒体制度等。D,多党选举。
有人提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廉政文化。我认为,新加坡立国之前的殖民政府体系内部腐败严重,何来廉政文化之渊源?现在的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成功后,逐步培养起来的。虽然它在形成之后对保持廉政很有作用,但把它列为原因,有因果倒置之嫌。
新加坡的政治框架是西方制度,是一套多元制衡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各反对党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以反对党目前力量,还不足以构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所以原因D不是主要原因。新加坡的各项制度,都不是独有的,原因C也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A和B共同构成了新加坡权力制衡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李光耀及人民行动党领导层,具有强烈反腐决心,不顾情面,铁腕打击。同时,该国又极小,是一个小圈子的熟人社会,监督和信息反馈半径很短,哪个高层公务员被人请去喝杯咖啡,大家都看到眼里。这种情况下,大的腐败很难产生。再辅之以C、D两个因素,共同促成了新加坡的廉洁和规范。
那为什么称“准一元制衡”呢?我加上一个“准”字,考虑有三点。一是这种一元制衡没有制度保障。它存在于多元制衡的制度框架之内。二是这种制衡是自我约束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三,由于前两点,这种制衡状态不是一个稳定状态。在开国元勋纷纷引退之后,制衡失效现象有所抬头。近几年出了几起官员贪腐案件,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那么,新加坡以后会不会沦为无制衡国家呢?我认为不会。因为下面有多元制衡体制垫底,在政府失去自我约束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外部约束可以填补空白。过程如下:一元制衡——政府放松自我约束,出现贪腐现象——人民不满加剧,选票流向反对党——反对党不断壮大,实力接近人民行动党——反对党对人民行动党形成外部监督和约束——多元制衡。以新加坡目前的制度框架、社会结构、公民素质,我认为能够完成这个过程。
但是,如果发生这种演变,可能就意味着新加坡国家性格的变化,由精英主义转向了民粹主义。李光耀是最典型的精英主义政治家。世界这类政治家倒是不少,但没有谁像他这样赤裸裸。老李在新加坡相当于毛邓在中国,都是开国元勋级的。在中国,有一些话,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可以说,后来的领导人就不能说,因为资历不够。新加坡也一样。老李讲过:政治家不一定要让人民喜欢,但一定要让人民尊敬。李显龙就不敢这么说。对小李总理来说,政治家首先必须让人喜欢,然后再想办法让人尊敬。如果人民不喜欢,不投你的票,你连总理都当不上,“让人尊敬”就成了一句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