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改革走到今天,牵一发,动全身。中国又是一个集权的超大号国家,很复杂。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啊。你当个县领导,真心真意办好事,这件事也是对的,你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但是当你要不来钱的时候,看着别的县又修路又盖学校,你自己的老百姓走泥路,孩子们坐破教室,你心里是滋味吗?你不反思自己的决策吗?在中国,动动嘴是很容易的,真正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网友和专家,可以抓住一点,不计其余,为民请命,慷慨陈词,感叹号,刚刚的,你的话挑不出任何毛病。但实际干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像计划生育这一类基本国策,当然要与时俱进,但,必须慎之又慎,这是负责任的表现。

由感而发,扯远了。回到前贴。四种模式,我们分析一下。

国家形式出现以后,最早出现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多元无制衡模式。比如,建立在部族分封基础上的奴隶制、马赛克式的封建制。由此可见,社会管理模式的选择,虽然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但主要是由客观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小国寡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有效管理半径很小。若半径延伸,则成本巨高,得不偿失。所以,按照分封、进贡、血缘等关系,构建一个多元管理主体的体系,松松散散,分而治之,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在多元体系的每一个“元”内部,即奴隶制、封建制的小国内部,领主具有至高无尚的生杀予夺大权。有时,因压迫过度,酿成奴隶起义或者农民暴动。有时,领主也会大权旁落,比如春秋鲁国的“三桓”当国。但是,这是夺权,而不是制衡。从历史记载来看,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其它社会阶层从来没有对领主权力构成制度性的制衡。所以,我把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归类为“多元无制衡”。

倒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古希腊城邦。城邦内部处理公共事务,在奴隶主和平民男性中实行一人一票,大城邦还有代议制。在这么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能形成这种制度,很奇特,不多见。我这样看这种制度:1,希腊城邦属于小型熟人社会。除了雅典、斯巴达人口可能达30万,绝大多数城邦只有几百人到几千人。当时300多个城邦并立,平均规模可想而知。这种小型熟人社会圈中,不是三叔就是二舅,容易倾向于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同理,在中国古代农村宗法结构中,虽然族权是皇权的缩小版,但毕竟是血缘关系,乡邻熟人,在多数情况下族长不是一言九鼎,而是通过召集同族议事,协商决定大事。2、希腊城邦民主范围,限于奴隶主、少量平民。妇女和奴隶没有投票权。所以这种制度,不能制衡奴隶主阶层的权力,不能维护奴隶基本利益,发生过许多奴隶起义和集体逃亡。所以,古希腊虽然特殊,我仍把它归入多元无制衡的社会管理模式。

待续

(207)一元无制衡

在多元无制衡模式出现的同时,一元无制衡的模式也出现了。因为把“多元”拆成开来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一元无制衡的社会管理体系。不过,在古代,由于管理半径太小,无法在较大的范围内实行一元制。

中国是较早出现的一元制的大国。始于秦代。秦始皇罢分封,列郡县,天下大一统。汉晋南北朝多次反复,最后定型于隋唐。对于中国特殊的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原因,前面曾用十几个贴子分析过。一元制的好处,是避免了小国林立、画地为牢、征战不已,在国内形成了稳定政局和统一市场,使技术和商品流通无阻,同时集中力量办大事,修长城修运河,对游牧民族组织发动大规模自卫反击。根据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认为,在中国秦汉之前,世界头号大国是古印度。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的2000年间,中国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综合国力,始终居于世界首位。中国能取得这个地位,应该有制度先进性的一份功劳。

但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维持一元统治成本很高,效率很低。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从印度赶到浙江只需一个月;而清军从皖北赶到浙江需要一个半月,从四川赶到浙江需要四个月。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坐镇北京管理这种大国,信息和政令的滞后效应很明显,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边远地区“天高皇帝远”,实际上处于半失控状态,靠土官土司制度维持形式上的归附。换句话说,在大一统的一元制的边缘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多元制的残余。

中国大一统帝国的致命问题在于,社会对于权力,没有有效的制衡手段。我在前面贴子中,也多次提到过。由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没有可靠的体制和手段,制约贵族和官僚阶层的权力,使白吃一族无限膨胀。我曾经举出明代藩禄的典型案例,也曾经分析过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泛行政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制衡的权力,肆意突破权力边界(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固定边界),不断以权谋利,侵蚀和挤压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空间。最终,十羊九牧,压垮社会承受能力,形成周期性的治乱循环。

通过一元无制衡的社会管理模式,取得了最为强盛的国力的例子,是前苏联。虽然苏联采取了联邦制,形式上看似横向多元,但实际运作中,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联邦主体并无实权。这种一元模式,有效地调动集中了全国力量,在集中发展重点工业、战胜德国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制度优势。苏联还第一次把人类送入了太空。但是,这种无制衡的权力结构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在和平发展年代,除了社会管理阶层的人之外,社会各阶层对这个社会管理模式都不满意,导致了后来的苏联解体。

有的兄弟有不同观点,这是正常的。我只负责阐述我的观点。我不认为制衡只是统治者之间的事,我所谈的制衡和无制衡,都是社会各阶层与社会管理阶层(即政府)之间的事。实际上,欧美目前实行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一种社会各阶层对社会管理者(即政府)有效制衡的制度。当然,这套制度也有很多致命问题,比如高成本、低效率、民粹化等。这种制度也有一个适用性问题。目前看来,除西方国家之外,这种社会管理模式在中国、印度、伊斯兰三个文化区都不算成功,在黑非洲国家尤为失败。本次经济危机中,这种模式的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

接下来分析产生于欧美的这种多元制衡的社会管理模式。

待续

(208)多元制衡

《中国震撼》书中写道,张维为在瑞士开会,外国学者问他: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民主?张维为反问:你的民主指什么?对方不耐烦地说:一人一票、多党轮替、市场经济。碰巧,我在国外也多次被人问这个问题。发问的不仅有外国人,还有在海外的中国人。

西方现行的这套制度,若往上追溯,可以追到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在长达一千年中世纪,这套制度连影子都看不见,所以不是延续的,只能遥追。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它发展了370年。真正形成是在二战以后的事。直到六十年代,瑞士妇女才获得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还为了美国黑人权利而被杀死。所以,这个源远流长的“普世价值”,其实时间不长,油漆味还比较浓。某些同胞把它奉若圭臬,至高无上,这是不客观的。(当然,斥为狗屎也是不客观的。)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体制框架,中国人都了解,我就不再细述了。老美到处在推行,还有精英高呼狂吼,你想不了解都不行啊。但是,许多人都这个体制有片面认识。比如有人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不是这么简直。若我们有一个议案,把全社会5%的富人的钱拿来平分。如果一人一票表决,也许可以通过。但是,这个多数派决议不代表公平,也不代表正义,只会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实际上,美国更重法治,许多法案都是用来保护少数人不受多数人意志侵害的。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