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现在,对死记硬背的批评很多,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这就好比吃饭。如果吃的太刻板,像填鸭式的喂下去,搞得人消化不良,跑肚拉稀,这肯定不好。但如果纠枉过正,把吃饭取消了,情况就更糟。填鸭式填进去,多少还可以消化吸收一点,如果胃里没有任何东西,消化吸收个屁啊?同理,知识灌输进大脑,不一定真的能理解和运用,但知识根本就不进入大脑而停留在电脑,但就更没办法理解和运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只有内化,才能融会贯通,形成个人学识。

现在的教学改革,存在许多误区。有归国精英喊: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再好,那也没有用,人家美国学生有创造力,那才牛逼。我觉得,中国教育确实有问题,但改革要慎之又慎。问题主要出在大学阶段,中小学教育没有太大问题。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应该适当减轻,死记硬背的东西可以适当减少,让学生全面发展,但绝不能胡乱大改。如果把西方那种教育模式一搬,我估计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仍然上不去,考试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做为家长,兄弟们对这个问题应有清醒认识。

至于书单,就免了吧,我写贴子时,引用的东西都尽可能列上出处,有兴趣的兄弟自己搜吧。

胡扯这么多,总结一下:A,不要勉强自己读书。B,不要对书的期望过高。C,按己所需,观其大略,择其要点。D,你想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唯一办法是把它背下来。呵呵,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待续

(第203)

几个兄弟在聊教育问题。教育与人口息息相关。高学历女性,容易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低学历或文盲的女性,不利于下一步素质的提高。但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生育率就越低。这也是一个悖论。新加坡这边,高学历女性的生育率极低,低学历女性是生育主力。政府毫无办法。李光耀以个人名义呼吁:把你们的优秀基因留给新加坡,不要带进坟墓里去。(原话记不住,大意如此)。

如果硬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就是,妇女有权力追求幸福最大化。拥有孩子,只是幸福的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当妇女拥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以后,就能基本满足她在这方面的幸福需求。学历和社会地位越高的妇女,生育的机会成本越大。如果再继续生育,孩子带来幸福边际收益锐减(甚至为负)。这时,政府对生育的任何鼓励和补贴政策,都不足以弥补继续生育给妇女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大家决定:不生。

我们沿着第201贴继续向下讲。

前一贴讲到,冷战时期,世界列强集中力量,大打意识形态斗争。苏联解体后,美国仍然没返过点来。直到“911”。这时,全世界才发现,原来民族问题才是千年一贯的拍砖热贴,只不过沉了半个世纪而已。意识形态问题不过是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插曲,发展到今天,中国比美国还资本主义,美国比中国还社会主义。

冷战时期,由于低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留下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已有定论,有些问题还存在争议,有待历史的发展去进一步检验。对后世的影响比较深刻的,有英美支持下的犹太复国运动、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英法主导的非洲独立时期的国家划界(主要按殖民地边界而不是部族传统边界)、印巴分治、欧洲吸纳穆斯林移民的政策等。这不是本楼主题,就不再具体探讨了。

目前,民族问题(包括宗教问题)已成为世界头号热点。中国崛起过程中,西方国家不断利用民族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虽然他们自己也是一头包,甚至比中国还要严重。中国虽然是多民族国家,但主体民族占九成以上,民族关系大体和睦,想用民族问题放翻中国,不太可能。西方也只能找点麻烦,恶心恶心你。如果哪天西方想要放翻印度,在民族问题上开刀还是很容易的。民族问题太大,我没有能力解读。平时在国内国外走,有些见闻,有些感触,随便聊聊自己的思考吧。

一提民族问题,首先让人容易想到的事,就是民族同化。我在前面贴子中提到过古代汉族的形成,立即就有网友回贴,批评我的“同化”观点。呵呵。可见,目前,“尊重文化多样性”成了普世价值,同化成了过街老鼠。这是件好事。但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会有问题。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乃是世界大趋势。今天世界上的大小民族,都是历史上的古民族融合而来的,连老美都自称“民族溶炉”。民族发展,是一个自然融合过程。人为同化,是不可取的;人为异化,同样是不可取的。目前,同化问题往往被社会批评,而异化问题却以“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少数族裔”等口号,在世界各地花样翻新地出现。其实人为的民族异化,后果比同化更严重。

网上有一个说法,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熔炉,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保持着民族独立性,唯独在远东的一支,好像住在河南开封,已经融合无迹了。这个说法有毛病。因为,犹太人流落世界两千年,其间,主动融合和被动融合现象,一直都存在。(参见《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此书写的不错)。虽然没有统计,但我相信,融入世界各族的犹太人,肯定不在少数。说中国是“唯一”,这站不住脚。但是,犹太人在中国和西方的历程,倒是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犹太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试图融入所在国。特别是在近代欧洲,这种思潮还很流行,而犹太复国主义倒是没有多少市场。但是,无论犹太人怎么努力,欧洲排犹思想始终强烈。直到1930年代,德国纳粹党上台,犹太人融入欧洲的梦想撤底破灭。所以,犹太人能保持独立性,我觉得,一小半原因是以犹太教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一大半原因是外部延续上千年的反犹浪潮。而开封犹太人能够逐步融入当地,主客观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历来都不排外,如果外侨居住两代,日常使用汉语和汉字,那么中国社会几乎是没有任何排斥的接纳。

一个族群的独立意识,实际上是因与外界不同而被逐步强化起来的。比如,八十年代,一个南非黑人,早上出一门,这条路不能走,因为你是黑人;那辆车不能坐,因为你是黑人;那个卫生间不能进,因为你是黑人……。这样,他每天都被一次又一次提醒:我是黑人、我是黑人、我是黑人!他的种族意识就不断得到强化。相反,在解除种族隔离之后,他虽然仍有种族意识,但至少在走路、坐车、上厕所时,不会被提醒和强化。长此以往,如果没有种族冲突之类的刺激,他的种族意识就会逐步淡漠起来。

歧视会产生异化,不适当的优待和照顾,也会产生异化。比如,美国。美国歧视黑人歧视了二百年,但近几十年来了一个大转弯。对黑人优待有加。现在,美国人讲究“政治上正确”,那比中国还要教条。谁要是敢说关于“黑人哪点不行”之类的话,哪怕半句,政治家的政治生命立马完蛋,媒体人立马解职。领导一上台,先大吼一声:我们都要尊重黑人啊!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黑人不尊重。如果黑人真的平等自立,哪有这么弱不禁风,谁说一句好或一句坏怕什么呢?现在美国黑人,找工作,各类岗位有法定的专门必招黑人;考大学,大学都有专门比例招生名额留给黑人;提干,政府雇员有专门岗位比例留给黑人。这样,他同样每天都被一次又一次提醒:我是黑人、我是黑人、我是黑人!这种刻意优待,反而不断强化了族群意识。

世界各国,这种人为的民族异化问题比较常见。小到服装。比如召开一个世界性会议,人人西装革履,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穿得像南王孟获的先生,估计就是某少数族裔的代言者。这种形式主义,有没有必要呢?大到国家政策。比如南斯拉夫,在铁托时代,以宗教信仰为基础肢解了塞尔维亚族。以宗教拆分一个同语同宗的民族,恐怕是人为进行异化的登峰造极之作。此后惨烈的波黑战乱,后果是昭然若揭的。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