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的主张是:1、在东中西部,各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先试点几年。看看放开二胎以后人口增长情况,然后再做决定何时放开。2、可以先在民族自治区放开二胎。因为在这些地方,实际上被限制的只有汉族了。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和生活,这种限制造成心理不平衡,也使民族人口比例不断变化。不如干脆规定,凡是户籍在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汉族,也允许享受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区域内政策一致。如果有计生部门的大领导不小心看到了这个贴子,那么,请您参考!

人口聊的差不多了,既然讲到人口,随便再聊几句我对民族问题的思考。

民族问题,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宗教问题,是几千年来世界历史的主线(之一)。但是,二战以后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也就是冷战时期,全人类的主要矛盾一下子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意识形态矛盾上升为世界头号矛盾,而民族矛盾却退居其次,一时间被掩盖住了。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民族矛盾开始爆发。比较突出的是南斯拉夫两次内战,以及非洲多国内战。这时,世界民族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但在美国人眼里,这些麻烦只不过是冷战解体之后副产品。他们当时认为,经济利益之争才是世界主要矛盾,比如伊拉克抢科威特的油。所以,美国利用业余时间,打打地区小霸,维护大霸权益。九十年代,整个克林顿时代,美国沉浸在苏联完蛋和互联网大繁荣的幸福之中,整天守着“点COM”乐不可支。直到某天早上世贸大楼被人家拿飞机兑了,才在思想上真正充分重视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

其实,从1993年开始,美国人亨廷顿就在那里写文章,研究冷战后的民族暴力。到2010年,汇集成了一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但是,这本书的观点在“911”之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们中国也没有重视。有中国学者指责:文明冲突是个伪命题,根本上就是美国人掠夺利益制造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目前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打掩护。我的观点是,不管亨氏的出发点是不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打掩护,他所描述的文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也不可否认,美国人根据自身利益出发的一通搅和,使文明冲突和利益冲突混在一起,更加激烈,更加乱乎。

总之,我认为,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01年“911”事件,这半个世纪,由于世界列强把意识形态矛盾、利益矛盾看得过重,而把民族和宗教矛盾看得过轻,在政策上的出现了许多偏差,这些偏差,正是酿成今天几个重要的民族宗教热点矛盾的源头。

待续

(202)关于读书

插入一个完全是题外话的贴子。

大楼开张两个月来,不断有兄弟留言和发消息,要求推荐书单。有的还专门注册账号来问。我多次回复过了,倒不是谦虚客气,而是因为人各有志,兴趣有别,我确实推荐不出来。今天仍收到短消息,本贴算是一个总回复吧,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抬举!

我觉得,人生苦短,贵在适意。当学生时以读书为业,那是没有办法。走上社会,若以读书为乐,就读。若以读书为苦,就不读。没有必要勉强。我们被社会勉强的已经太多了。比如,我不喜欢麻将,虽然我会打。有时三缺一,我就是不上桌,他们只好斗地主。我不喜欢打,平时不上心,所以麻将水平上不去。若勉强去打,输很多钱,我不高兴,赢了的人也不舒服。何苦呢。总之,除非必须,不要勉强做不喜欢的事。

一个人,只要喜欢思考,不读书,通过别的事,也可以修得人间大道。自古英雄不读书嘛。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比如:做本职工作、逛街、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下围棋、偷菜、看超级女声、品茶、喝白酒红酒、抽烟、听相声、看戏、吃四大菜系、搞家庭烹饪、当暴走一族、登山、游泳、编手机段子、腌辣白菜、养热带鱼,等等。此中皆有大道生焉。

我的一个朋友,送孩子去学围棋,耽误功课也要去。他认为,他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学好功课,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有业余爱好,天天自得其乐,同样也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工作只能伴随孩子到六十岁,但业余爱好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不断给他带来快乐。

我严重赞同他的观点。另外,趁他没看见这个贴子,我还要补充一个原因,他自己不好意思讲的。就是,业余爱好对事业进步的帮助,有时候比专业知识还大。他本人就是经常陪单位领导下围棋,关系越下越铁,最后被提拔重用了。

扯远了,聊读书。

首先,不能指望从书上得到太多。如果大家都说某书甚好,你却没读过,因此大感惭愧,这就没有必要。有一个新加坡学者,常到世界各地开研讨会,他的心理底线是,一个会议上,如果有一句话、两句话让他感到新鲜,受到启发,机票和时间就算没白给。毛主席尚且说过,自己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怎么能去要求某个人、某篇文、某本书、某个贴,句句都好,句句都对,句句都有用?美国一个老太太,很关注选举,以极高政治热情,一辈子坚持参加投票。记者问她感想,她答:“不要希望太多,否则你会失望的。”我们对于书,尤其是对于名人名著,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个新加坡学者,今年远涉重洋,跑到美国开会,听整整两天,一句有启发的话都没听到,郁闷地飞回来了。可见,低期望都未必如愿,更何况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呢?

对于书,我是拿来主义。观其大概,有兴趣的,就认真读,没有兴趣就略过去了。我喜欢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就读了至少五十遍。我不喜欢红楼梦,就一遍也没读完。对红楼梦,我只喜欢其中的诗词、对联,背下来很多,但不喜欢它的故事,只看了一些精彩的章节。我老婆大人惊奇地说:你这么喜欢中国文化,竟然没有读过红楼梦!我说:我不读红楼梦,这犯法吗?

在图书馆借书时,我翻阅一本大书,只要发现有几个章节有趣,就折个角,借出来。管理员看着我,今天借一大堆,明天还一大堆,惊为天人,以为我晚上从来不睡觉。其实我只看了几页。许多世界名著,到了我这儿,都是这么个待遇。有兄弟认为,我肯定看过很多书。我承认,看倒是看过,但是多数都没看完。

我最不可理解的,就是有的哥们,买书专买精装版,齐刷刷的摆满一橱子,十年不碰。偶尔看看,还要先戴个薄薄的白手套。晕啊。反正我的书,想圈就圈,想画就画,高兴了还学毛主席在上面批几句。买的实在太多,家里放不下,把有用的页码撕下来,把书扔了。有一次,吃盒饭把手弄油了,没有纸巾,我随手把新买的一部名著的最后两页撕下来擦手。一个哥们大惊:“这是书啊!”我说:“这又不是我爹!”唉,我这个习惯不好,不值得借鉴。我的态度是,把书看成一个为我所用的工具。特别是因特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必须猛筛,猛扔。如果不按己所需,择其一叶,你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死。

具体到读书方法,我觉得读书还是要用笨办法。就是:认真读,重要的地方,背下来。这个办法使了几千年了,人类也没创造出更好的办法。现在有人主张,死记硬背过时了,你想读什么东西,网上一搜到处都是。这个话不假。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创作能力,都是以大脑的“内存”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电脑的“内存”为基础的。比如,两个人比赛写诗,一个人,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另一个人,会从电脑中调阅唐诗三百首,他们写诗水平肯定不一样。记得念书时,我在老师的迫害下,在考试的压力下,不情愿地背下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至今刻在大脑里,令我终生受益。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