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另一个必要性是:中国生态恶化相当严重。中国不同于印度。印度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但它地处湿热季风区,地势平坦,长年无冬,雨水充沛,百草丰茂,动植物和人口一样密集,令人羡慕。而中国的干旱区、高山区占比重很大。例如,有专家认为,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承载量为每平方公里10人至20人为适宜。而实际上,天水地区是250人,定西地区是150人。定西地区毁林开荒,黄土高坡上仅有的一点稀疏的草皮,还被铲来当作做饭燃料。一个孩子、一个筐、一个小铁铲,一天就能干掉半亩草皮。若不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再控制不住,许多地区已处在生态崩溃边缘。
在美国,人们这样搞统计工作,城市周边地区被划成几公里见方的一个又一个方格子,然后统计每个格子里的居民人数,若人口密度超过400人(或者500人,记不清了),那么这个格子就是城市化区域,被算入市区范围。靠,要是按美国的市区人口密度标准,中国东部沿海十几个省市可以算做同一个城市。在华北平原上,能开荒的地方,二百年前早都开完了,由于人口过密,村庄相互连在一起,到处黑压压一片,基本上没有“生态”二字可言。华北某市接待俄罗斯客人。老毛子在宾馆吃了几天,憋得难受,提出带块桌布出去野餐。中国主人没办法,只好打了包,开着车,出城,下乡,在棉花玉米中间转了两小时,也没找到巴掌大的一块草地。最后宾主在地头上坐下,农药味比较浓,不远处还有只死耗子。老毛子主动提议:我们还是回宾馆去吃吧!
说实话,在2000年以前,每当我看到关于中国人口、生态的材料,我感觉就是两字:绝望。这么多的人口,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2000年以后,拐点出现。这十年来,中国生态正在改善,南方许多山林已经密得进不去人了,狗熊、野猪成了山民头痛的事情。原来环境压力最大的陕北、陇东,生态环境也大大改善。特别是陕北延安和榆林,这几年煤气资源开发有钱了,生态投入很大,从电视上看林草恢复很好。实地去过的兄弟发个言哈。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二是工业化提供的税源,使政府有力量大搞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三是计划生育,人口得到控制,同时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目前有许多专家批评计划生育政策。批评政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生殖器。”批评计划生育侵犯人权。批评计划生育造成人口老龄化。等等。我觉得这基本上属于书生之见。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中国复兴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历史作用,丝毫不亚于改革开放政策。当然,任何政策都要与时俱进,适时进行调整。但是必须肯定,没有三十年来的计划生育,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果和大好局面。
待续
(第200)人口随想6
我一个哥们,大学毕业以后,考上了组织部的派调生,先分配到乡镇当乡长助理煅练三年。他第一次公干,就是抓超生。据可靠线报,一个长期在外的资深超生游击队员,就是宋丹丹演的那种,回家了。乡上几个人,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从前门突然闯入,遭全家人前压拦截,孕妇赢得时间在后院逾墙而走。他追了上去,在山间小路上跟孕妇展开了一场牛拉松。这哥们在大学时也算个体育达人,没想到追了一个钟头,累了一个半死,还是被孕妇甩掉了。我们当时结论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那是九十年代的事。十年之后,我的老婆怀上了身孕,今天血糖偏高,明天胎位不正,简直动弹不得,把我整天急得要晕菜。后来,儿子出生,小家伙可爱之极。我突然发现自己增加了一份庄严的使命:这个小家伙远远比我的生命更为重要。在身为人父很久之后,我偶然想起当年哥们的那场山路牛拉松,又想起亲历的和耳闻的许多故事,突然感同身受,感受到大时代之中普通人生的无限苦涩。我这才感慨地发现,我们这个民族,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寻求复兴,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1、从执政党理念而言,长期以来提倡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对人口不加限制,反而鼓励。当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批得七荤八素。2、千百年来的群众观念,多子多福,根深蒂固。3、最为现实的是,城镇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基本为零,“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现实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出台一胎政策,并能在全国强制执行下去,这在世界任何国家来看,都是一件绝对不可想像的事。
八十年代出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个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但它同时也触动了全国90%以上的人的现实利益。这个政策出台,需要政治魄力。这种政策,在政府软弱的第三世界国家,或者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国家”,根本不可能出台和实施,甚至连进入正式讨论程序都不可能。而中国做到了。虽然有人指责说,这是强权的结果。但是,在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凡是能做到最起码的客观中立的专家,都要承认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巨大的正面意义。
我始终认为,中国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五十年代的男女平等政策以及婚姻改革,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如果结合西方国家几百年来曲折的发展进步历程,如果再结合伊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的残酷现实,我们就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其深远意义。
但是,人类的任何进步和成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发展中,人口的压力可以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向外释放。美国人口扩张,是以印第安人的血泪为代价的。但中国的崛起,不可能复制西方的道路。我们把当年西方向外转移的矛盾,统统消化在了中国内部。三十年来,中国人为了计划生育,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家庭的代价,情感的代价,甚至有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汶川大地震以后,面对倒塌的学校,人们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是多么的脆弱。
美国一些公司歧视胖子,胖子很难提拔为高管。他们的理论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体重都管理不好,还能指望他管理什么?呵呵,这个理论不见得有科学道理啊。国家亦是如此。许多国家都惊奇,中国为什么能创造发展奇迹,而其它国家不能?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中国崛起没有秘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为了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落后,为了重塑辉煌,进行了极为残忍的自我控制,付出了远远超出其它民族的发展代价——它不可能不赢得成功!
待续
(201)人口随想7
聊到中国以后的人口政策,现在许多人建议放开多胎,至少要放开二胎,以免人口出现拐点后刹不住车。目前,政府采取了很慎重的态度,这种态度又被批评为麻木和犹豫。
有人指出,计生政策难以调整,是计生系统的部门利益作怪。以前乡镇政府经费紧张,靠罚超生过日子,出现过为了创收“计生干部劝超生”的怪事。但这些年经费问题都解决了。即使计生政策调整,计生部门仍有许多工作可干,从生育入手提高人口素质,任重道远,活多着呢。我认为,部门利益不会构成阻碍计生政策调整的因素。
我认为,政府采取谨慎态度是负责任的表现。放开二胎政策如果出台,没有太多社会阻力和工作压力。八十年代出台计划生育政策,难度系数算是100。现在继续执行这个政策,难度系数是50。现在放开这个政策,难度系数最高是5。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政府宁可舍易求难,这个做法应该肯定。
不过,放开二胎是早晚的事。因为一个社会,妇女生育率在2.1左右,才可以维持人口不下降。为什么不是2,而是2.1呢?我请教过一个学者,他说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理论上可以保持人口稳定,实际上,这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死于意外,有可能丁克,有可能是同性恋,所以要打出一点富余量来才行。我听说,国内一些地方已经悄悄开始二胎试点了。比如上海市和甘肃嘉峪关市。不知道我的消息可靠不可靠,有当地的兄弟现身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