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有笔钱,想投资文化产业,可以这么投。比如你投资拍纪录片,先出钱买一个好剧本,然后委托给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他们去物色导演,组织剧组,去拍摄。拍成了,质量过关,你把片子拿给央视播放。央视不付钱,它播一集片子给你配几分钟广告时段。你把这个时段卖给广告公司就行。他们手里有现成的广告客户。你还可以把电子产品版权卖给专业公司。总之,具体的事情只要出钱就有人做,不难,你关键是要有眼光。你投资的东西没电视台感兴趣,就麻烦了。另外业务人脉也很重要,两眼一抹黑,操作起来比较难。
正是这种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残酷竞争和专业分工,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央视十台、四台的许多节目,拿到国外也不逊色。这样发展下去,我估计再过几年,就能赶上美国国家地理的节目质量了。
当然,有成绩就有毛病。这帮文化产业中人,为了生存,为了吸引眼球,烂节目也拍了一堆。《探索发现》经常故弄玄虚。比如,走在乡村小路上,发现一只死麻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让《探索发现》的编导发现了,好了,他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镜头由远及近,给死麻雀一个特写,然后拿腔拿调地旁白:“突然,一个不同寻常的情况,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路边赫然出现了一只麻雀的尸体。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只麻雀的离奇死亡,会不会与记者要探访的种种神秘现象有关呢?如果有,那么这只麻雀会给我们指出揭开谜团的方向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致它于死地呢?”我一看到这种节目,如果手里有冲锋枪真想给他一梭子。满嘴废话,悠乎观众,你当全国观众都是白痴啊?
记得多年以前,郝海东接受记者采访。郝董确实是一个有技术、有思想的人。可惜,足坛再无郝海东啊。他当时的原话我记不住了,大意是:今后,如果有越来越多懂足球的人来管足球了,同时有越来越多管足球的人懂足球了,中国足球就会越来越好了。言外之意,足协当时那帮领导都懂个球啊。
举这些例子,是想形象地说明,文化(也包括体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中国要发展好文化产业,就必须研究、了解、遵循这种规律。美国好莱坞和NBA蓝球风靡世界,当然与美国国力有关,但我们必须承认,凡能获得成功者,必是成功地遵循和结合了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这个,光靠行政命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也算是本人认真落实最近全会精神的一点思考吧。
待续
(194)关于河北
喝多了,才睡醒。恐怕后半夜又要失眠了,悲摧啊。
真要谢谢兄弟的支持!参选就免了吧,即兴胡侃一通,大家看了哈哈一笑,足矣!有几个兄弟要聊聊区域经济、股市什么的。股市我研究不多,以后会稍有涉及到。
具体到河北省的区域经济,我还真没有细想过,不敢胡说。目前河北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六位,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在沿海省区中高于广西和海南,也高于河南、湖北等“中部崛起”六省。我的主观感觉是,河北发展虽然不如人意,但并不是各位说的那样糟。
如果具体比较,1、冀东的唐山、秦皇岛,属于有港口、有工业基础、有矿山的地区,与同等条件的辽宁盘锦、山东烟台相比,差距不大。2、冀中的沧州,虽然是沿海地区,但没有传统港口(黄骅是后来才建的),除了晒盐也没有多少工业基础,属于传统的平原农业区。与同等条件的山东滨州相比,差距不大。3、冀中南内陆,传统平原农业区,与同等条件的鲁西、豫北传统农业区,差距也不是很大。我没有去查具体数据啊,光凭个人感觉。
我想,河北在沿海各省当中发展不理想,原因可能是:1,虽然沿海,但内陆传统农业区比重很高,在沿海省中,除了津沪,它是海岸线最少的。所以,也可以看成一个有海岸的内陆省。这个区位,也使人的思想观念不像沿海,更像内陆。2、近代北京、天津相继析出,本省缺乏中心城市拉动,省会迁来迁去。在计划经济的框框下,京津两市的拉动作用又发挥不出来,反而将河北版图切成了问号型,省内资源流动受影响。3、前面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当前经济格局,奠基于八十年代。在八十年代起跑期,河北发展条件最好的冀东沿海,又处在唐山地震后的恢复期,比兄弟地区要晚发力十年。4、省上高层的发展思想可能有些偏差。主观空想,请真有研究的兄弟现身说法吧!
我觉得,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20年地区差距拉大。在2000以后,区域发展差距总体正在缩小。不同区域,如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发达国家当年在起飞阶段也存在严重地区差异,至今仍没有完全消弥。何况我们呢。
近三十年,各地政府不管是从使命出发,从政绩出发,还是从自利出发,都极力促进发展,尤其是通过项目投资拉动增长。对于任何发展机会的争夺,可谓不遗余力。这种强烈的以发展为导向的政府博弈,冒出了许多短期行为,酿成了许多问题,但也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发展欲望最强的政府,在各国残酷的发展竞争中胜出。
我想起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朋友在某县工作,他们县跟另外一个县争夺一个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他不知熬了多少夜,跑了多少腿,说了多少话,喝了多少酒,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打破脑袋也想不通输在哪里?后来他得知一个细节:评审组到那个县考察时,组长在晚宴上随口提到,年轻时曾在某地吃过一种小吃,味道很好,至今难忘。第二天早餐,他发现这种小吃已经摆在桌上了。原来是县长派人连夜驱车几百公里去买的,这位专家感动不已。我想,项目选址不一定真是因为这点。但从小事中你可看出,各地抢项目之穷凶极恶,把太子丹感动荆珂的劲都使出来了。
呵呵,先插这么个题外贴,继续我们的话题!
待续
(195)人口随想1
具体问题越聊越多,陷进去了。这样不好,越具体越容易让人看出无知和破绽,所以,最好赶紧返回云层上面。最后,再聊一个实在绕不过去的具体问题:人口。
我在前面的贴子里,探讨过中国古代,形成和延续了极为独特的“大一统”帝国。大一统帝国得以稳定存在,得益于占据数量优势的主体民族的存在。所以人口的实际作用,远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更大。人口太多可能引发动荡,但人口太少同样会引发动荡,人少了压不住场子啊。
民族之间的竞争,无论什么竞争,归根到底是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竞争。那么,怎么才算胜利?就是去用你的人口去占据这个空间。蒙古人打下了那么大的地盘,但他不算成功者。近五百年,欧洲人通过武力殖民扩张,把家园从欧洲一隅扩张到南美、北美、大洋州和西伯利亚,新家园的面积四千多万平方公里。其实,他们当时控制的面积远远不止于此。但是那些没有移民人口的地区,如非洲和亚洲殖民地,最终独立而去。
从我国目前的领土争议来看,最麻烦的事,不是历史上有没有条约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双方实力对比的问题,而是人口问题。比如,香港岛在《南京条约》中白纸黑字割让给英国,我们仍然可以收回来。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实力当后盾,但前提必须是几百万华人住在那里。如果香港人口全是英裔,那事情可能难办的多。即使强行收回来,以后的矛盾也少不了。藏南地区没有任何条约割让,民国时期,南京政府拒绝了英方提出的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划界的方案。但是,藏南的收复难度,要远远大于香港。阿三向藏南移民一百多万,安营扎寨,就住在那里。以他们移民速度和生育速度,再过一代人时间,估计那里至少有三四百万人口。如果这样,藏南问题就基本上无药可解了。(中印问题在探讨中国崛起时再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