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问题出现在超市行业。在允许外资大规模进入之前,中国商业体系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超市经营应该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而且,中国商业是开放竞争的,行政干预极少。当年郑州亚细亚商场,率先在全国抗起了竞争大旗,“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可惜很快声迹全无。北京冒出了这客隆、那客隆之类的一堆超市,也没有克隆成功。直到入世前,全国除了专卖家电的苏宁、国美已成规模,没发展起来像样的综合性连锁超市。只有眼睁睁看着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宜家、欧尚、伊藤等称霸各大城市。连个打着美国幌子的普尔斯马特,都能风光一时。
国际巨头垄断一线城市的商业以后,它的柜台就值钱了。中国商家想借宝地上柜,不仅要垫压资金,还要大幅让利。谈判地位很不利。更主要的是,老外通过全球联网的条形码信息,掌握着中国最即时的市场动向。而中国商家,包括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都不拥有这类信息。我觉得,中国是不是该通过超市协会,把超过一定规模的超市组织起来,实现渠道和信息共享。不然,以后真挺麻烦。这个情况现在怎样了?在超市高就的兄弟讲讲哈。
待续
(192)文化产业
前贴提出的快餐、超市等行业的问题,我感到,也许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还有一个文化问题。也许中国文化不利于产生这一类企业?
逛逛各国背景的超市,其实文化因素挺明显。美资的沃尔玛,大而包罗。日资的伊藤,有许多细节非常精致。德资的麦德龙,严谨刻板,没会员卡的人不许进门,想办会员卡,先回单位开一个介绍信,只对单位不对个人。靠,有这么做生意的吗?更绝的是,想搞猫腻,没门,麦德龙的机打发票像一张报纸那么大,商品名称、商标、数量、价格一字不落。法资的家乐福就不一样,它秉承了拉丁民族最不讲原则的优良传统。开单员一脸的淫贱——“先生,您的发票想开成什么?”难怪家乐福在中国发展得比谁都快啊!
聊聊文化产业吧。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最直接形式。1992年以后,广东曾经玩命打造文化产业,希望能在流行娱乐文化方面,与港台三足而立。比如,广东私营公司包装推出了毛宁、杨钰莹、林依伦、李春波等明星。广东和北京共同成为“九四新生代”歌手的策源地,使1994年成了中国音乐市场化的“元年”。
然而,这一波的文化产业大潮很快归于沉寂。究竟原因,我认为有三。1,市场环境。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一般要晚于物质产品需求,衣食足而知礼仪嘛,所以商业文化的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九十年代前期,外部条件还不算成熟。2,法治环境。文化产业的全面兴盛也和法治环境有关,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当时也不成熟。现在好点,仍然问题不少。3,国情。在现阶段国情下,北京以外地区想发展成影响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客观难度是比较大的。
九十年代,虽然也有《宰相刘罗锅》之类的市场化的优秀文化产品,但文化产业真正全面形成,是在2000年以后。文化产业中心,不是上海和广东,而是北京。因为文化这个东西,必须在传播之中创造价值。所以许多公司才叫“文化传播公司”哈。北京是全国信息传播中心,这个没办法,别人抢不走。广州许多歌星,最终还是跑到北京去买房子住了。而且,这几年,港台文化都出现了被北京吸附之势。有的港台大牌明星,平时出场费六十万八十万,但只拿千把块钱都愿意到央视去露个脸。没办法,文化传播中心才有辐射力,只有到那儿才能出名。用业内人士的话讲:上首都磨刀,下地方杀人。
文化产业到底怎么发展?我觉得,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按照文化自身的内在规律,去寻求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文化产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是违背了文化自身的内在规律。就好像种麦子一样,不管怎么想办法搞新技术,前提是你必须得承认它就是麦子啊。
我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我以德云社为例子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问题。
待续
(第193)文化产业2
相声起源于剧场。就是那种观众买票的相声专场。马三立、侯宝林靠此起家。八十年代,电视普及,马季、姜昆、冯巩通过春晚,取得极大成功。从此,电视相声,或者叫做晚会相声,成为相声的创作主流。直到2000年后郭德纲崛起之前,整个相声界,都在围绕电视晚会创作。
而与此同时,相声每况愈下。“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小品越来越像相声”。近几年,春晚相声已沦为鸡肋,观众不笑又不好意思,想笑又笑不出来。相声只靠几张老脸撑着,后继无人。“如果相声不能搞笑,那真是太搞笑了。”
郭德纲提出,“让相声重返剧场”。2000年以后,德云社相声专场逐渐出名,成为京城时尚。他也引起了同行的非议,以及某些专家的批评,认为这是叛经离道,低级庸俗。德云社还一度停业整顿。但是,郭和他的剧场相声,毕竟在全国取得了可观的市场成功,培养了大批“钢丝”。而且,带动了北京和天津相声剧场的复兴。
我们来探讨一下,晚会相声为何没落。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文艺门类,都有其发展规律和发展形式。而晚会,并不是哪种文艺门类的发展形式。晚会只是各类文艺的荟萃展示而已。有点年纪的兄弟可能记得:八十年代晚会报幕,报到相声时,总是说:“下面请听相声小段,报菜名……”。也就是说,晚会上的相声,是小段,而根本不是相声的全部。
晚会上的歌曲,实质上是歌手大量专辑里的精品;晚会上的戏曲,实质上是某些著名戏曲的选段;晚会上的小品,实质上是影视和话剧精彩段落的变种,“小品”这个词本身就是影视界的一个术语。歌手没有因为晚会而放弃专辑创作,戏曲演员没有因为晚会而放弃折子戏,影视界也没有因为小品兴盛而放弃影视创作。赵本山还把电视剧和电影搞得红红火火。而中国的相声界,竟然20年盯着几个晚会,把相声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抛弃了。
这就好比鲜花,拿到花店去卖的,肯定只是花朵。但花朵的长成,离不开根和枝叶。某位花农如果认为只有花朵值钱,就在地里直接培养花朵,连根和枝叶都统统不要了,这不是很可笑吗?这种花朵能不枯萎吗?所以,郭德纲提出让相声重返剧场,无所谓高明主张,只是一个常识而已。发人深思的是,一些所谓相声大腕,已经连这一点常识都没有了。
有许多人骂央视,靠行政地位打压同行,所以自己发展这么好。我的一个朋友想投资电视节目,我就陪他到央视考察了两天。我的体会是,央视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当然有行政因素起作用。但光靠行政的能量,它是穿不起那么大的裤衩的。围绕央视所形成的庞大文化产业,基本是按照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在运行的,而且运行的相当成熟。
那次,我考察了央视二台和十台。(通过朋友的朋友请人吃饭咨询,然后带着实地去看)。他们一个栏目组,达一百多人,其中只有一两个是正编的,整天跟大爷似的。还有六七个正聘的,据说签过合同。其余的,都是临聘!你不要小看这帮临聘,许多人都是省台、市台、县台的台柱子,不甘心终老一隅,辞职跑到北京来闯几年赌一把,那个能力,那个干劲,靠,一般电视台确实难以竞争。
围绕央视,有无数私营的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导演、演员、经济人、群众演员、道剧服务类公司、出版发行类公司、衍生产品搞市场推广公司,等等。市场化程度,专业分工程度,都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