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D,第四个体会是,西部大开发弥补和纠正了第一轮开发时遗留的问题。比如工业方面,许多山沟里的企业,都已搬迁出来了。三线工厂出于战备考虑,采取“山、散、洞”原则,造成布局不合理,连基础设施配套都不足。我曾实地去过一些企业,当时很困难。一些响应号召来建设三线的人,这些年在山沟里“献了青春献子孙”。西部大开发十年,许多可以搬迁的企业,都已搬迁到中心城市附近了。这也算是对那些奉献者一个迟到的补偿。当然,这个补偿还远远不够。农业方面,西部大开发前一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全面启动。西部林区全面禁伐,再也不许砍一棵树。这套措施从根本上保障了西部环境。就凭这一点,朱容基总理了不起!我走过许多西部林区,发现这几年生态环境改善很喜人。有人指出,盗伐问题很常见。这个倒是有的,但不是主流,而且在打击。要知道,以前的森工局,那是十几万人、二十几万人,公开地依法地有组织地用电锯砍伐呀!把这支队伍停下了,改行都去护林植树,这才是决定性的措施。偶有盗伐,跟以前的森工砍伐比,那就是毛毛雨了。所以,西部森林在快速增长。我每次出差,看着路两边郁郁葱葱的森林,很开心啊!

待续

(第183)东北振兴

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提出相差只一年。这两个,要比西部大开发容易得多。它们的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明显强于西部。同时,西部开发还涉及民族问题,西部12省区中包括了中国全部的5个自治区。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则要单纯的多。

记得2003年,我去东北出差。当时,从重庆飞到沈阳,然后直接从机场乘车再去锦州。重庆当时建立直辖市只有7年时间,城市建设还是比较差,没有现在这么牛逼。但是一到沈阳,我还是感觉到沈阳的整体发展要比重庆慢了五年以上。再一到锦州,感觉就更明显。我乘车从一条有个古塔的街道入城,进城正赶上晚六点,工厂下班,当时满街都是穿着统一工作服的人流。我看着好亲切,因为我是从国企长大的,这个场面让时光倒流了十年。

这就是在振兴东北战略提出时,我的东北印象。西部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在区位、人才、体制、工业基础、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都不行。东北的落后,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体制。如果硬要再找个原因,就是因体制而形成的观念。这个好理解。社会发展有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在前一个阶段的最成功者,发展到后一个阶段时,肯定是最不适应者。因为以前的辉煌太值得留恋。比如,中国从大一统封建帝国想要进入资本主义,太难太难。我估计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下一个新阶段,美国肯定沦为最不发达国家。哈哈哈哈!

东三省也是这样,特别是辽老大,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太牛,所以老是转不弯来。1979年,辽宁的GDP远远高于广东、山东。考虑到粤鲁两省的人口都是辽宁的两倍左右,你可见当时辽宁强大到什么程度,人均产值有多高。辽宁的城市化率在七十年代末就接近50%,是中国第一个城市化的省。城市教育质量远远高于乡村,所以辽宁的人口素质也是全国领先。以国营工厂为单位,群众文体活动发达,辽宁体育称雄全国。那时,穿着印有“辽宁某某厂”背心的企业球队,出省都能把人家的省队市队打一个稀里哗啦。

可以说,整个八十年代,除了黑土地上搞了大包干以外,辽宁人几乎就没有意识到中国还有改革开放这么一回事。不管南方多么风起云涌,这边还是涛声依旧。我记得九十年代初,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第二年,出了一件大事,辽足,曾经多年不可动摇的全国冠军,竟然降级无缘甲A了。当时,广东、上海等球队职业化、市场化形成新体制,球星转会拿高额年薪,黎兵很风光哈。而辽足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老体制,球员一月几百块钱。当时,有一篇著名的评论指出:辽足的失败,是体制的失败!这件事情还真是震动了辽宁人的思想观念,对改革很有帮助。

不过,这里随便多说一句啊,后来中国足球的发展告诉了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理:一个旧体制失败的结束,并不一定必然意味着一个新体制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对于中国足球是适合的。对于苏联、南斯拉夫的改革,一样是适合的。对于今天的利比亚革命,也许也是适合的。我们静观其变吧。

历史发展到九十年代,广东、江苏等在经济规模上已是遥遥领先。实际上,这时的东三省已是昨日黄花,除了大连万达和薄市长,除了赵本山,能够在全国拿得的出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记得有个在国际获奖的电影叫《榴莲飘飘》,反映了东北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发展到九十年代末,东北的大量国有企业已经难以为继。这时,一五期间建设的一批老矿进入枯竭期,东北成了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多的地区。再加上天然林保护政策对森林工业的影响,东三省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困难、最郁闷、最失落的时期,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

东北的启动要比西部容易的多。所以,许多专家早就向中央进言,从投资收益角度看,搞东北比搞西部起效快。东北优势明显:A,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素质相应也高。B,东北铁路密布,从伪满时期到现在一直远远高于全国。港口众多,交通便利。C,工农业资源丰富。虽然有的矿枯竭了,但比全国还是丰富的多。D,工业设施、学校科研条件好。E,区位好,临着朝鲜、韩国、俄国、日本很近,有众多外贸口岸。不像西部地区,背后不是沙漠就是世界屋脊。F,更重要的是,时机好。2003年,中国经济正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东北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业有明显优势。所以,我觉得东北振兴完全没有什么悬念。如果这样都振兴不起来,东北的兄弟们可以去跳松花江了。

正如预料,八年来,实际发展比较顺当。去年,我又去了辽宁,感到城市的精神面貌跟2003年大不一样。刚才我查了一下,辽宁人均GDP已接近山东,比河北高出50%左右。看来辽老大基本上醒过来了。吉林和黑龙江的人均GDP也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不错啊。

不过,我发现网上数据中,黑龙江去年的GDP为什么是负增长啊?有没有搞错??请了解情况的兄弟指教。

待续

(184)中部崛起

围棋讲“势”。有时,宁舍子而得势。我想,势应该是一个区位,一个气场。围棋不像象棋那样吃子,把我的车一下子砸在你的马上,把马吃掉。围棋的一个棋子要活命,靠的是上下左右四口气。你通过自我布局、自我扩张,用自己的存在把对方的气全部挤占掉,对方就完蛋了。

我喜欢像看围棋一样看地图。从地图上看,除了沿海港口之外,内陆城市凡比较大的,气脉都挺不错。像西安、成都、太原这样的城市,位居盆地平原,四周环山,依河而生,是一种聚气守成、绵绵不绝的运势,但不是积极扩张型。我觉得,看上去最为气脉开张、舒展通达的城市,都在中部,一个是郑州,地处天下之中,陇海和京广交汇,北枕黄河。另一个是武汉。京广线和长江水道交汇,又兼有汉水之利。山河交通形势真是很好。

中部是一个让人有点看不懂的地方。我觉得,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年,中部在发展中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但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昏招。从历史看,中部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发达区。直到改革开放前也没有明显落后。江西和安徽在宋代以后一直人文鼎盛,两湖在近代巨子如云,河南历来都是天下之中。中部民间重商主义传统很深厚,比沿海地区还要深厚。晋商、徽州等中国最会做生意的人都在这里。汉商也很厉害,“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按照中部的交通区位、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三个条件,这儿虽然不致于像广东那样高速发展,正常情况至少应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然而,实际情况是,九十年代以来,中部塌下去了。两湖的情况尚可。河南、山西的人均GDP在全国居中游,也还算可以,但经济发展中冒出的负面新闻比较多。江西和安徽有点怪,离沿海那么近,就守在长三角旁边,人均GDP竟然低于四川了。中部崛起是中央最后一个提出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我觉得如果中部地区正常发展,到2000年以后应该是已经开始崛起了,先于东北和西部,这个战略本来可以不用提的。

究竟是什么回事?我对河南、山西比较熟悉,对其它四省不太熟。欢迎兄弟们探讨。我只聊聊我的主观感受。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