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昨天写的太多了,竟然还睡不着,可能是脑子兴奋。

这一段发贴多,有点累。身体和大脑都不对劲,决定请三天假。让自己静一静,再来接着写。

也确实需要静下想想了,因为这个楼快封顶了。

信马由僵,写到这里,已近30万字。再用两贴写完城市化。还剩下国际化、金融危机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未来展望了。

呵呵,一起加油哈!

(180)区域沿革

兄弟们的高见都看了,受教受教。我这样铺天盖地的胡聊一通,涉及领域太多,知识有限,肯定有偏颇,多谢指教!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宿舍住八个学生,我的辅导员老师当时总结说,七十年代八个人一个思想,八十年代八个人有八个思想,九十年代八个人有十一个思想!呵呵,也不知道现在大学生如何了?思想多元,观点不同,乃现代社会之常态。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这样描述农民喝酒聊天的情景:“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网络论坛,亦是如此。真理没有家,它一直栖身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之中。

前面,有两个兄弟提到了日本那篇《幻想的经济大国》的文章。大家知道此文为什么读起来让令人感到“鞭辟入里、击中要害”吗?因为日本当年就是这么栽的。文中所指出中国经济的毛病,在八十年代的日本比比皆是,所以他们有切肤之痛啊。若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韩和元写的那本《中国经济将重蹈日本覆辙》一书。网上有书评,但不知有没有电子版?呵呵。我的感觉是,日本人和韩和元的话应该认真参考,中国经济确实问题很大,这些问题很有可能让中国在今后的几年里栽个大跟头,这个真保不准。不过我认为,中国不会栽出日本当年那种超级大跟头,不会像日本那样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找个枕头躺二十年。中国应该能克服问题。在以后贴子里,我们再探讨今天的中国和八十年代的日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吧。

前面,聊到城市化问题,就顺便把区域经济也聊聊。许多兄弟都谈到了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谁不说咱家乡好啊,但有时也真是怒其不争啊!

区域经济就是基于地理区位而形成的经济单元。天涯国观里有个贴子叫《地缘看世界》,就是从地理区位角度去理解历史与实现。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就可以理解为区位因素。区位,就是各种距离组成的参照系。

距离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一个城市距上海100公里和1000公里,发展条件就大不一样。记得有一次,一个哥们做沉思状,我问他想什么呢?他说:“我刚才去买火车票,人多啊,我排队跟前面一个女的紧贴着,我的那个地方跟她的那个地方相距只有十厘米!”我说那又怎么样?他神刀刀地说:“距离这东西,太神奇了!你想想,隔十厘米,大家就是陌路人;再近十厘米,两人关系就发生质的飞跃啦!”我哭笑不得,骂道:“靠,子丨弹丨擦着你头皮飞过去你屁事没有,再偏一厘米就脑袋开花!这个距离不是更神奇吗?”

不光是这哥们,许多人都在深入思考位置和距离的问题。目前,区域经济学也算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显学。其大显的原因,A,这是一个世界潮流。北美、亚太、欧美、东盟、阿盟、南亚、非盟等等,基于区域地缘和区域文化,国际上合纵连横,拉帮结派,热闹得呼儿嗨哟。B,中国区域发展很不均衡,这是一个严重的现实存在。C,研究这东西有利可图。你带一帮人整天研究世界大形势,哪儿去搞经费?总不能去找潘基文吧。你研究研究某省某市地域经济,为当地发展参谋参谋,当地财政如果有专项课题费,你就可以也去掺和掺和。

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讲究“山河形便”原则。即因山脊水系的自然分界,来划定州县边界。这个划法使一个行政区划内部,经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同,容易采取统一政策,比如说种稻都种稻,也利于文化心理认同。但到了元明清三代,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凭险而据,割裂山河,所以采用了另一个原则,即“犬牙交互”原则。例如,将原属南方的汉水流域划入陕西,形成今天的陕南地区,使陕西跨越秦岭。例如,将原属河北的彰卫怀三府划入河南,形成今天的豫北地区,使河南跨越黄河。清康熙年间对明代南直隶省的拆分,更体现了这个原则,完全不顾东西走向的河流因素,将南直隶拆为江苏、安徽二省。由于当时黄河尚未向北改道,还是在江苏夺淮入海,所以这两个新省都是南北纵跨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河流,简直不好管理。直到今天,两省内部的南北文化仍是迥然不同。

建国以后,中央将国家划成了六个“大区”,即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我估计这是不是根据当时几大解放区的因素啊?有的大区很怪的,比如,传统的华北五省当中,河北、山西划属华北区,陕西划属西北区,山东划属华东区,河南划属中南区。山东与福建同属于华东,河南与广西同属于中南,无论是自然还是文化上,共同语言都很少。目前“两会”开会时仍然按这个分区来划组,但经济上的共同性确实不多。

建国以后,我国因为计划经济影响,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因素很明显,严格说,这不叫区域经济,说行政经济或者叫山头经济,更合适。这种坏影响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一个公司老总回忆道,九十年代他们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当年就打进了美国市场,可是用了五年都没打进某省市场!可见,山头经济的地域壁垒,有时比老美的国际壁垒还厉害。我个人感觉,是九十年代末以后,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逐步形成。山头经济才真正转变为区域经济。山头经济是基于行政区划,而区域经济是基于自然区位。

大而言之,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迥异。1979年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2000年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实行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实行的中部崛起战略,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色越来越明显。

待续

(第181)共同崛起

改革开放前20年,我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2000年至2004年间,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三大战略密集推出,让人眼花缭乱。再加上沿海开放战略,把全国所有地区涵盖完了。合在一块,就是全中国共同崛起的战略。

这个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改革之初,小平讲过两个大局,让一部分地区先富,是大局,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也是大局。1979年至1999年的二十年时间,中国经济翻天覆地,但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对这些差距问题,争议也很大。有的学者考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同历史阶段一比,咱们这三大差距还不算很大。不过横向与世界各国对照,确实有点大。所以2000年以后中央采取行动兑现“第二个大局”。包括:A,通过新农村建设、新农合、废除农业税、城乡一体化试点,来解决城乡差距;B,通过《新劳动法》、低保体系、社保体系、启动内需政策、廉租房等来解决贫富差距;C,通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来解决地区差距。

十年努力,有进展。凭个人感觉评价:消除区域差距,效果比较明显。消除城乡差距,措施有力,挺有希望。消除贫富差距,效果不明显,还他妈的任重道远!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