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兄弟跟我说,他们县城的经济总结起来就是:重工业——砸石头!轻工业——弹棉花!高科技——压粉条!我对他说,你们县要是真能在这三大产业上取得优势,那也算是不错的啦!
总之,我认为,在现代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孤立的小城镇,甚至孤立的小城市,虽然土地便宜一些,劳动力工资可能也低一些,但综合来说,因为缺乏凝集效应,经济活动的成本过高,没有商业竞争力。那么,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的小城镇何以繁荣呢?大城市的真正优势又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待续
(第175)聚集效应
关于大城市,误区也很多。比如上海。在三十年代,上海曾号称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当时国内的富商、买办、冒险家;欧美的贸易商;日本浪人和艺伎;十月革命以后逃亡的白俄;躲避纳粹的犹太商人;出来混生活的红头阿三等等,云集大上海十里洋场。当时上海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国际化程度甚至高于东京和大阪。
时光到了八十年代,当我们抡圆了去积极发展小城镇,严格限制大城市发展时,中国这些被限制发展的所谓大城市,撂到世界来看,实际上已经不算很大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就更不算大了。当时的国际排名,我不知道,反正发展了30年之后,今天上海在世界上仍然只能排在第七位左右,次于东京、大纽约、大德里、圣保罗、墨西哥城、孟买等城市,北京、广州的规模则排在十名之外。
当然不是说,人口排在前面的城市一定就好。德里和孟买的城市化,毛病太多,值得吸取教训。看待大城市,往往会提到“大城市病”,我的观点是,要厘清这么两个认识:A,这些问题是城市规模本身造成的,只要达到某个规模,某种问题就不可避免;B,这些问题不是城市规模所必然的造成的,而是规划失误、管理失误和产业发展失误造成的,是可以纠正和弥补的。我个人更倾向于B。
那么,什么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呢?我们以第三产业为例,举一个例子。比如:档次极高的高级婚纱影楼。由于他的档次很高、收费很贵,所以一般经济条件的人不会来光顾。这种婚纱影楼每年至少需要有200对新人来光顾,才可能维持下去。平均每1万居民当中,每年才会有一对顾客。若我们假定它的消费者仅限于本市居民范围。那么可以推知,在人口规模低于200万人的城市,这种影楼是不可能维持经营下去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
若同样还是这么200万人,他们不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城市,而是平均分散,住在10个20万人的小城市。那么,虽然每个小城市每年仍然会有20对新人,有经济支付能力,希望享受到这种高档服务,但城市无法满足他们。大城市可以提供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服务,原因即在于此。如果城市规模很大,比如上海这种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那么这里的市场规模至少可以容纳10家这种高档影楼,这样就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机制,服务质量会进一步提高。所以,那些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时代潮人,总是从县城开车,不远千里跑到北京、上海去买东西。
我们进一步来说,假定这种影楼需要雇佣30人。那就,只有规模在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才可能通过聚集效应,创造这30个就业岗位。而低于这个规模的城市,则根本无法创造这么30个就业岗位。这30个人挣到钱,也将在城市里消费,比如理个发吃碗面条什么的,所以他们的消费通过乘数效应,又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就业机会那么多。
我到上海,看到小街转角处的墙凹进去一块,有不到2平米的面积,就有夫妻两人开了一家小店,出售热香肠和饮料。由于往来人流如织,生意兴隆。这种单位面积上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在小城市绝对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聚集效应。
我以前看外国资料时,曾注意到一位专家的一句话,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城市要发展到50万人口规模才达到规模经济;至于城市发展到多大才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我们至今还没看到。
(第176)城镇体系
今天,某些砖家和某些领导认为,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了,人口正在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转移,中国可不能再走人家的老路啦!所以,在实践中被撞得鼻青脸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又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些砖家说的不错。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近20年,日本等国家的城镇化率不是在增高,而是在下降。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向小城镇转移。这是为什么呢?中国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四川成都郊区有个叫三圣乡的地方。这个地方呢,历史上有种花的传统,就是为城里人提供鲜花。当地领导脑袋灵光,办了一个市场,又把花田进行改造,改造成一个个供人休闲和餐饮的农家小院子。结果吸引了不少人来喝茶、吃饭、打麻将。碰巧,三圣乡兴起之时,正好中央出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国家旅游部门要落实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本行业,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东找西找,发现三圣乡是个不错的典型,就给评了一个国家级三A景区。一片普通的农田用几年功夫竟然成了三A景区,简直是个神话!运去黄金无色,时来铁也生辉,人家愣是赶到点子上了,挡也挡不住,别的地方气死也没用啊。
全国无论是搞小城镇建设也好,还是搞新农村建设也好,许多干部被组织到这儿参观。好不热闹。参观完了回去,有人问,三圣乡的经验怎么样啊?他们先点头、再摇头:“经验很好,就是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三圣乡的成功,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挨着一个五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开车只要半小时。别的地方,小城镇和新农村修的再漂亮,饭再好吃,花再便宜,可是没有人来吃饭喝茶打麻将,你也发展不起来啊。
无论是国际,还是东部沿海,有些小城镇为什么会繁荣?三圣乡能说明这个问题。它的真实身份,既不是新农村,也不是小城镇,它的实质,乃是成都市的一片城区。它的经济没有独立性,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成都市一部分休闲、餐饮、娱乐等城市功能。从地理上看,它与城市并不相连,只是城市街道延长了一点而已,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市区的一小块飞地。
放眼全国,一些小城镇能活的有滋有味。原因是:处在大城市的辐射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或者处于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集中带上(如温州电器、绍兴纺织、义乌小商品)。在这里,大城市以及周边无数的小城镇、专业村、工业区、加工区等,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小城镇不是独立生存的,它们表面上是一个城镇,但本质上不是城镇,而是一个城区、一个社区或者一个产业的工序,是某个大城市或者城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让我来给这些小城镇分个类,我认为可以分为:A、飞地型城区。就是围绕大城市,承担部分城市功能。如三圣乡那种。B、团组型城区。虽然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城市,但无数小城镇形成一个集群,相互之间分工明确,实质上共同承担着一个大城市的功能。如东莞的整个区域。C、工序型城区。就是许多小城镇共同构成一个大型产业带和工业区,每个小城镇通过专业分工,承担一部分工业流程。这种情况在浙江很多。比如温州一带的低压电器制造业。有的小镇造零件,有的小镇搞电镀,有的小镇管装配,有的小镇搞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