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城市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楼里有的兄弟主张适度城市化,也有许多专家主张发展小城镇,我充分尊重这些意见。但是,我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城市化主义者,而且还是大城市主义者。呵呵,我会在下面几个贴子谈我的观点,欢迎探讨。

住在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正好把城市问题思考思考。我对新加坡的认识,始于一部电视剧叫做《调色板》。在二十多年前吧。为可能是最早引进中国的新加坡电视连续剧了。我通过这个电视剧,才吃惊地发现,原来新加坡跟香港一样住的都是华人啊。我还发现,原来男女学生没毕业没结婚就可以睡在一起。主题歌至今还记得几句。开头一句是:“城市生活中你曾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

是啊,面对风起云涌的城市化浪潮,咱们中国人失去了什么,有拥有了什么呢?

虽然中国人现在能够正视城市化问题了,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如果倒退十几年,中国的决策层对城市化的许多看法都是不明确、有分歧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接近30个百分点,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2010年11月,全国城镇人口比率接近50%。

古老的农业中国,正站在进入城市化社会的临界点上,这真是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让我们一起回顾回顾吧!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农民大国,在社会居住形态上,以村庄型的居民聚落为主。但是,各朝各代的城市化率是不一样,不是有些人主观想像中那种一直向上稳步提高。一般观点认为,宋代城市化水平最高,大约在20%至30%之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达到过50%。而清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大体在6%至8%之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使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暴增,再加上咱们中国人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所以清代前期到中期,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大爆炸。中国秦汉以后历代绝大部分时间,人口都在5000万至1.5亿之间,而清代从1亿多人起步,就这么生啊养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全国人口已经有4亿多了,几乎占了全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那还打输了,真没面子啊。)

我们如果按照宋代人口1亿,城市化率30%,清代人口4亿,城市化率8%,这么一算下来,我发现,这两个朝代的城市人口规模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啊,都有3000万左右,只是底下的分母变化了而已。

我个人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体系有三个很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稳定性。这个特点前面刚提到,两千年间,城市化率最高的时候和城市化率最低的时候,实际的城市人口总量差不多。我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秦汉以后,实际上进入了一种很稳定社会格局,就是“大一统帝国——原子阶级小农”的格局。

这种格局之下,一方面,国家所需要城市发挥的职能,也就是那么多。国家对城市没有更多的发展需求。比如秦汉时期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到现在还是两千多个县,当然这中间的沿革是很乱腾的,但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县”这种基层政权职能的社会需求量决定的。

另一方面,城里的兄弟们不稼不穑,吃粮要靠农民。原子化小农生产,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是有限的。大家不要以为,清朝四亿农民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错。在生产力没有大的提高、国土面积也没有大的扩张的情况下,能支援给城市的粮食是一定的。农民太少当然不行,但农民超过了一定数量,那么人越多,提供的商品粮就越少,因为他也要吃啊。

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城市人口总规模是历代基本稳定。直到近代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引入。

待续哈

(第169)巨型古城

冷如兄高见哈!如果本人身居高位,就不用再思考这些问题了,那时我认真思考一下家里的钱怎么码好才能不绊脚就行了,呵呵。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中心城市的规模巨大。汉唐长安、宋代开封、南宋杭州、元代大都、明清北京,都是世界最大城市。中国城市人口过百万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不过三万、四万人口而已。

这个现象的原因也好解释。原因不是因为中国古人喜欢大城市,也不是因为汉唐政府制定了“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之类的发展目标。原因在于:社会需要。

前贴论证过,古代中国,不同与西方、伊斯兰和印度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一统帝国。这种帝国是封而不建的一元化帝国,通过行政区划体系和文官制度进行统治,而不是像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通过下面的封建小国进行统治。这样,庞大帝国的权力集中于首都和大行政区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客观上需要发挥这种统治职能,就必须有足够的机构、设施、人口来配套。

而在世界其它地区,帝国的许多职能和权力,都是分流到各级封建领土头上的,因此,他们的国家和地区中心城市,承担职能不如中国这样庞大。客观上没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当然,资本主义制度和近代工商业社会崛起以后,情况就更当别论了。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第三个特点是,城市类型基本上都属于政治型城市。我没有说这是“突出特点”,因为古代世界其它地区的城市多数是这个类型,但是,中国这个特点更明鲜。而且这个问题还一直遗留到了今天。对于我们看待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繁荣,很有现实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

城市的类型挺多的,而且现代大城市的功能都是综合型的。我个人看问题,习惯于把城市划分成政治型城市和经济型城市,这么两个大类。1、政治型城市,就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兴的,城市里一切都围绕政治统治转。我这里的政治是宽泛的政治,下面细分还可以包括行政型城市(比如堪培拉、巴西利亚)、宗教型城市(麦加、舟山市普陀区)、军事型城市(镇南关、关岛)等等。2、非政治型城市,就是那些不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兴的城市。当然,城市的管理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城市在兴起以后建立市政府和行政机构,那是肯定必要的。但这个城市的本身,是经济原因或其它原因而兴起的。

由于现代的城市都有行政机构,没政府的城市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看上去有点乱,我们如何区分一个城市是政治型城市还是非政治型城市呢?

很简单!给兄弟们举一个例子。在宁夏自治区的北部,以前有一个陶乐县。这个小县是1941年时设立的,2003年被撤销了,土地划给了银川市和平罗县。这个县在历史上共存在了六十多年。我对行政区划变动对城市的影响很感兴趣,所以这几年盯着这个案例,收集撤县以后的各类信息,包括新闻和网上贴子。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行政区划被取消时,因它而建的政治型城市(县城)的命运,以及这个城镇中的经济实体和从业者的命运。

其实,中国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前云南省有个地级市叫东川,后来铜矿采得差不多了,直接撤市改区,变成县级单位了。今年,安徽省的巢湖市也被撤了,变成县级单位了,这下合肥最乐了,但县级小巢湖市的城市发展前景肯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果哪个兄弟对这种课题感兴趣,建议你研究研究东川和巢湖的城市发展,可以写出许多城市经济学和社会学论文哈!

扯远了,我们回到陶乐县吧。

待续

(第170)边城兴衰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