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怡蕾丝和余英的报告一般,没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安尼胥俨然一副领导的架式,在最后做总结。他的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留著胡子,为人很和善,与所有的人都处得非常好,真是难得。自然他的水平也很高,否则在这样的公司里是无法呆在这种位置上的。

听过几次汇报后我非常感慨,这些脚踏实地做事的大部分是外国人,而且做得非常不错。这么多精英从世界各地汇聚在这里,对他们的本国是多大的损失啊。不过既然大家都选择了来这里,自然都有他们的道理。中国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其他西欧国家来的人大都不是要来寻求更好的生活,而是职业流动和兴趣。细胞实验室有一个博士后,从英国来的,叫娜蒂亚。她看上去象是黑白混血儿,皮肤很暗,长得有点象黑人,但看上去还不错,那一口纯正的英国口音听起来十分舒服。这女孩已经结婚了,来美国纯粹是为了周游世界,正好这一阶段游到美国,她和她丈夫住在附近的一个高级公寓里,周间上班,周末则到处去玩。有时候参加当地的一些高级俱乐部去玩一些体育项目,象室内网球之类。湾区的天气很好,打网球十分方便,但到了雨季则很头疼。娜蒂亚和我聊天时告诉他们是俱乐部的会员,可以进去打室内场,虽然很贵。对我们这些底层打工族来说那显然是高消费了,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娜蒂亚告诉我过两年他们就会去别的地方。年轻真是好,没有孩子,受过良好教育,到处都可以生存,到处都可以去,没有太多绿卡签证的麻烦。自由国家的人民过的日子果然不同。

股市大好,公司这段时间卖了不少股票,筹集了一大笔资金,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开了不少新的课题,自然少不了招人。我进来时冻结了一段时间的人事计划,随着股市的变化而变化,又开始招兵买马。

公司来了很多新面孔,但老的也走了不少, 雪萝离开了,去了另一家小一点的上市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娜克苏米毫不掩饰她的高兴,她告诉我当初她在雪萝手下做博士后时雪萝百般刁难她,近乎于虐待,只差没动手了。两人最后势不两立,形同水火。

娜克苏米说到这些事情时仍是一脸的愤怒,可见对她的伤害之深。我很理解她,每个人新到一个地方都很敏感,如果遇上个混蛋那伤害是永久性的,遇上个好人则可以记上一辈子。雪萝显然不是个有素养的人,人种的差异不是反对歧视就可以消除的。不过我还是有点佩服雪萝,她虽然实验做得不行,但不畏权势。自从我们课题组转向后公司高度重视,每次开会公司管科研的副总裁都要来参加,那是个矮胖的白人妇女,五十多岁,思路清晰犀利开阔,是个厉害角色。我们对她都很尊重,虽然她并没有架子。一次开会轮到雪萝汇报,讲到一半时副总裁插了句嘴,这本来很平常,但雪萝很不高兴,看了她一眼,缓缓地说:“你要替我说吗?”副总裁连忙道歉。

平时我根本看不出娜克苏米和雪萝两个人有这么深的梁子,虽然她们互相从不说话,但公司人多,谁和谁不说话并不会引人注意,要不是娜克苏米告诉我我我不会有任何感觉。这些人事矛盾时间久了才能慢慢了解,总的来说美国人相对洒脱,这些尴尬事少一些,外国人总有些说不明白的拎不清。

红馨到焦那边去了后就很少见到她,焦在另一栋建筑里上班。焦因为要用仪器经常到我这边来,有时碰到了会聊几句。焦的心情不错,不知是否因红馨的缘故,我也不愿去瞎猜度。焦在公司里的声誉很好,也算是个不错的人才,对我还是很关心。他显然和娜克苏米聊过我的情况,我们的年龄和情况都差不多,他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大,聊起来也很投机。他从娜克苏米那儿得知我平时闷头干活,并不太和别人交往,还提醒我注意一下和大家的关系。他知道我需要这个工作这份收入,告诉我说这公司从没有裁过人,离开的人都是自己走的,现在形势大好,至少两年之内不会有问题。

焦是个典型的西化了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卑不亢,谦和有礼,在公司里大陆来的中国人中算是个领头的。他组织公司的中国人出去吃过几次饭,让大家交流和相互认识。中国人很有意思,在一同吃过饭那感觉就是不一样。平时上班不同部门的人虽然经常能碰到,但总觉得不是那么随便,隔了一层什么。一顿饭吃下来感觉便亲切了很多,这食文化还真有内涵。

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是霭伦。我第一次见到她时感觉她的样子有点怪怪的,胖胖的身材和脸盘,身高有一米七左右,眼球有点鼓出来,皮肤是白人的皮肤,看着又不是十分象白人,三十岁左右。我后来想了好久,才想出来她象什么人,她象我从一些画中看到的俄国作家普西金时代的一些俄国人。后来偶尔一次听到她和玛丽亚说俄语,才恍然大悟她是苏联犹太人。她的英文说得非常好,我一开始根本没去想她是来美国并不算太久的外国人,听到她说俄语才知道她是从前苏联来的。

蔼伦工作很刻苦,经常加班。她进公司比我还晚一个月,但为人处世及做事各方面都很不错,比我强多了,英文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她相对比较严肃,脸上有种沧桑感。她属于穆罕默得那个课题组,也是个助理。

我的课题转向之后我便经常在胚胎干细胞实验室养细胞,经常要加班。有一天大家都下班回去了,只有我和蔼伦两个人还坐在各自的无菌台前操作,离得不远,旁边一台收音机正在播放新闻。时值六月初,中国的丨警丨察在天安门广场加强戒备,对异议分子也采取措施,收音机里的用词是把他们扫到一边去以免闹事。蔼伦听到这里便说:“还算不错,扫到一边去就算了。”我正在操作,没有注意听收音机里在说什么,听到她说话就问了一句:“什么?”她告诉我,以前苏联碰到这种敏感日子,哪怕是奥运会,都会先把那些不可靠的分子抓起来扔进监狱,等风头过了再放出来。

我这才真切的感到她也是从共产国家出来的,不禁有了一些亲切感。我告诉她自从老毛死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已经松动了许多,以前那些严酷的做法不再有了。

她便谈起她的经历, 我这才知道她是八九年出来的。大概中国的动荡在当时的苏东国家引发了大震荡,苏联的政策松动了一些,允许她这样的人出国,她那时还是医学院的学生,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到了西欧,后来又转到了美国。“有一点机会就得赶快跑,晚一点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蔼伦说。

说到这里她有点引发了深层的记忆,告诉我犹太人在俄国是个受歧视的民族。“我出生在乌克兰的基辅,犹太人那时候处境还算好一些了。以前在沙皇时代根本就没有人身安全,到了过年过节有些地痞流氓就会说去杀几个犹太人玩玩,就真的去杀犹太人。也没有人管,好像死了几只老鼠。***上台后严禁民间随便杀人,什么人都

不能杀,犹太人的安全反而有保障了。”蔼伦停了停,又说:“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宗教化,可是并逃不脱任何对犹太人的歧视。”

我读过圣经,也看过不少象<<第三帝国的兴亡>>这类的书,对犹太人的过去和近代的苦难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和犹太人面对面谈这些事情还是第一次。蔼伦脸上的沧桑感是有来历的,一个经历了如此沉重历史的民族,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块石头。

活在硅谷》小说在线阅读_第1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海明理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活在硅谷第1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