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储备美元,中国银行不得不向中国国内市场投放大量的人民币,而为了防止过多的人民币进入市场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这一金融创新的方式,将大量的人民币限制在银行系统内,造成中国的商业银行出现巨大的存贷差,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反而给外资进入和控制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借口。从那时起,外汇储备发行已经成为人民币发行的主要发式和人民币增发的唯一方式。发行多少人民币完全取决于美国方面以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向中国提供多少美元,人民币的发行主权已经悄然丧失。而这些增发的人民币的币值基础既不是黄金,也是中国生产的商品,而是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形成美元以套购的中国商品和中国资源为币值基础,人民币以用于套购这些商品和资源的美元为币值基础的态势。这样一来,一旦美元贬值,人民币必然会跟着贬值。
为了让套购的中国物资支撑美元的币值,并以此限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中国将拿到的美元重新投入美国商品市场造成美元贬值,美国一方面倒打一耙地指责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要求中国放开金融领域;另一方面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使得中国无法购买所需要的美国高科技产品、无法购买美国的军火,甚至难以和无法并购美国的企业。大量过剩的美元砸在中国手中,这些购买力被限制的美元价值不仅低于同等数额的美国人手中的美元价值,而且快速地在中国手中积累起来,中国的美元储备迅速地超过国际理论界通常认为的三个月进口金额线,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美元储备国。此时,美国政府和金融界诱使中国有关部门拿这些似乎无路可去的美元储备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其他金融产品,这就使得人民币的币值基础进一步从美国信用等级最高的金融资产——美元降低到信用等级较低的美国国债和其他金融产品上。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恰恰导致美国金融产品大幅贬值。而损失惨重的并不是发行这些金融产品的美国金融大亨,他们已经拿回了美元。损失惨重的是投资美国金融市场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他们本国货币的币值,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人民币的币值。相反,美元的币值则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坚挺起来。
“1847年,‘英国所负的债务<大部分是由于进口谷物而负的>应该偿还了。不幸的是,其中大部分是用破产的办法偿还的。<富裕的英国,竟然用破产的办法从它对大陆和美国的债务中脱身。>不过,只要这些债务没有用破产的办法结清,就只有用输出贵金属的办法来偿还。’(《银行法特别委员会的报告》1857年)”[6]P559一百六十年后,同样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除了用自己印制的纸钞偿还债务外,也用破产来偿还其所欠世界各国人民的债务。
尽管由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得中国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直接遭受的金融损失的影响暂时还体现不明显,但决不能因此以为“美国风暴难撼中国金融”和中国金融业“躲过一劫”[7]。
四、世界货币新体系与中国的策略
危机总会过去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过去了。但是,正如亚洲人民不愿意再来一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再遭受一次那样的损失一样,世界人民也必须避免再来一次美国金融危机,再遭受一次这样的损失。但是,要避免再遭受一次这样的损失,不改变目前的世界货币体系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要改变目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使得世界的石油贸易和商品贸易不再以美元结算或者不再以美元为主要结算方式,甚至不再将美元作为储备资产,美国方面是不可能答应的,甚至会在当前的危机期间倒打一耙地给这样做的国家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只能顶住压力,壮士断腕,才能摆脱受制于美国的局面,才有可能建立世界货币新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就包括国际收支平衡[8]P584。但是,在萨缪尔森等人撰写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提到美国中央银行即美联储的目标时,却没有提到国际收支平衡。[9]P159这表明,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是有意所为,而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应对这种陷阱的有效办法恰恰就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继续深化刚刚应美国要求被迫开展起来的减少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工作,让美国方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生产发达的国家把大量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除了某些例外,如果准备库内的货币贮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滞了,或者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10]P166而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货币是贵金属货币,不是今天美元那样的纸钞。因此,中国的美元储备包括美国国债的储备都应当限制在最低限度即三个月进口额以内。而多余的美元则必须用于进口和储备商品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并以此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就商品的再生产而言,所需要的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机器设备。其中,随着技术进步,机器设备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为再生产所进行的储备中,可以不考虑机器设备,但必须储备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粮食和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而一旦储备了足够的再生产所需要物资之后,我们甚至连三个月进口额所需的外汇也不必储备了。
或许有人认为,要储备石油就需要建储备库,而这是短期内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减少本国的石油开采就是储备石油。我们完全可以一方面大量进口石油来取代国内开采的石油;另一方面拿出部分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的石油开采企业让他们减少产量,并维持工人的生活水平。这比建石油储备库更为节约。
随着大量进口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储备,不仅中国的经济更为健康,而且中国也避免了因为巨额的外汇储备而成为发达国家的众矢之的,被要求承担发达国家所不负的责任。
五、结束语
但是,要实现上述国际收支平衡的策略,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逐的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积累,必然要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1]P14。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少数人对利润的追逐。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可能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然而,由于中国不再是封关锁国地发展经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环境必然会对而且已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我们必须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和保持高度的警惕。而我们当前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转变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千方百计地制止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长,提高全体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尽可能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也才能真正为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鸿兵. 货币战争[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 被讽为“贪婪肥猫” 美欧民众痛斥银行家.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2773 /8165686.html.
[5] 刘亦春. 货币银行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6]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美国风暴难撼中国金融.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8160632.html.
[8]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9]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 宏观经济学:第17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8.
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1]
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这是导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重要主观原因。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实质上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一百多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证实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同时,当代世界的发展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超越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结论,只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才能使之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学 核心 剥削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 资本论 经济运动规律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和核心的重要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演变,资本主义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我国经济理论界,以及大众的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再度兴起。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也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提供了主观基础。本文就是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认识重要探讨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虽然有联系,它们并不完全是相同的概念。马克思经济学,就是指马克思本人的经济学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一个在含义和范围上并不那么十分清晰的概念,根源在于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2]为了讨论的方便,作者首先申明,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