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2、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 年

3、巴奎: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

4、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观析——程恩富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节选),文汇报,2003年4月20日

5、袁春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6、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7、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等.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繁荣、危机和全球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8、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

10、张彤玉、丁国杰: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争论及其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11、马艳、朱晓: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分析与对策研究,财经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1年11月。

12、刘刚:我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6期。

13、汤跃跃,张毓雄: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工业技术经济,第24卷第1期,2005年2月。

14、王瑞华、陈玉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15、王俊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理论学刊,2006年第6期。

16、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1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页。

美国金融霸权与新自由主义

迈克尔•赫德森 著 查林 林贤剑摘译

2005年4月美国普卢托出版社再版了迈克尔•赫德森的著作《全球分裂》,赫德森为新版著作写了新的长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的大逆转,它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在全球以金融手段摧毁第三世界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并以金融手段接管这些国家,从而在全球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食利者经济。作者指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盛行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已取得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固有的特征是食利性、投机性和腐朽性,因此它大力推动的金融自由化不是为了促进真正的创新或发展,它的兴趣不在于创造新财富,而是以金融自由化的名义接收第三世界己有的人民的财富如资源、不动产或者夺取水、电、交通等公共服务业的垄断权,以牟取暴利。作者还指出,苏联主要是被西方的金融手段瓦解的,而普京政府在俄罗斯反新自由主义的关键措施之—就是国家重新控制资源和垄断租金,就是看清了新自由主义金融投机的本质,这打中了新自由主义的要害。作者还提出了九条切实可行的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债务国和原材料出口国在 20世纪 70年代曾致力于创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改进原材料出口的贸易条件和建立农业和工业自立,最终避免贸易依赖和对外债务陷阱。

今天,这一计划已成为一段被遗忘的插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首相和翌年罗纳德•里根赢得美国总统选举之后,该计划的积极面全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的金融紧缩和私有化取代了。在过去的20年中,外国政府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而国有企业的发展曾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心支柱。欧洲不仅没有找到一条出路来替代“华盛顿共识”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且连欧洲自己也实施了迄今只有不幸的债务国才采纳的货币主义紧缩政策。再也没有类似戴高乐将军那样的欧洲和第三世界的领导人出来挑战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秩序。

一、世界经济哲学的十大转变

从最深的经济层面来看,美国政府代表着金融资本的利益。其对经济的支配可追溯到其在“一战”时期成为世界主要债权国的时候。后来,美国政府运用其影响和它在其所加入的所有国际组织拥有的否决权,将在“二战”后期提出的令人振奋的理念抛之一边。

当前,首要的积累模式已成为金融的,这使投资银行家能够取代政府规划者,从土地财产和工业资本那里夺取控制权。

前所未有的权力被置于金融阶级手中,该阶级的哲学绝不是民主的和进步的。该哲学最早应用于1974年以后法西斯主义的皮诺切特将军执政的智利。

债务国一直被迫放弃对其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控制,允许外国投资者像兀鹰一样蜂拥而入,在货币崩溃时以跳水价占有其资产。

创建一个更好的经济秩序的主要障碍在于无力应对现代金融所造成的扭曲。银行家不是为新的生产能力融资,而主要是收购以不动产和公司股票及债券为代表的早已存在的财富和公共垄断权。自1980年以来,新资产最富裕的来源一直是公共领域,私有化已将公共部门转变为生产利率、分红和资本收益的金融工具。

最突出的是,美国在充当第三世界的债权国的同时,它对欧洲和亚洲实施截然不同的经济外交。美国本身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却拒绝遵循“华盛顿共识”对其他债务国的指令。为了支持自己的就业和增长,美国维持联邦预算赤字,使其资本市场膨胀,降低利率,并力图一再降低其汇率以使其生产者更具有竞争力。

当美元的价值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相对于欧元、英镑和日元降低时,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美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国财政部的美元债券相对于这些国家的货币不仅贬值了,而且这些国家持有的美元只有4%到5%的利息收益,这与阿根廷、巴西等赤字国家在80年代末不得不为美元债务支付45%的利息相差实在太远。

中央银行制度充当着现代国际金融的一种剥削手段。它是债权国和其他国家提出美国国库券本位的替代方案遭受失败的代价。同时,由于美国投资者不用为其政府的赤字融资,他们都将钱投入泡沫化的股票和不动产市场。

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种协调的制衡制度,国际经济新秩序被认为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各国都旨在通过生产自己的粮食和制造品而不是继续依赖于进口以取得经济自立。还有,如果欧洲有替代美元的途径,那么美国人将不得不为其政府的预算赤字融资。美国的利率将提高,而其他国家的财政部就可以为本国融资,而不用依赖于作为“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的消费需求、投资输出和对外军事支出。

“华盛顿共识”推行的经济秩序的目标、原则和政策方针正好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实际上,它还与前一代人所持有的秩序观恰恰相反。

(一)债务国从货币稳定走向汇率不断降低

1945年,美国反对货币贬值。货币稳定也被写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美国维持很高的收支盈余,但不需要做出调整,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

但是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迫债务国实行货币贬值,以降低国内的购买力。据认为,这将留出更多的产量用于出口以偿还外债。在实践中贬值的主要是劳动力的价格,因为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价格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外债也是如此。其影响是使出口更廉价,进口(尤其是粮食)更昂贵,因为出口获得的每一美元能够购买的进口产品越来越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划者称,这将把资源从国内发展部门转移到出口部门。

(二)从充分就业目标走向金融和财政紧缩

罗斯福的新政之后,战后的凯恩斯财政政策继续以预算赤字促进充分就业。

紧缩计划蓄意地制造了阻止工资水平提高的失业。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出口以偿还外债,而没有想到发展国内市场和经济现代化。在货币主义的指导下,第三世界和欧洲都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据认为,它们需要依赖于美国消费者,而非自己的公民提供“需求”。充分就业只在美国得到保障。

为了使债务国成为“良好的投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债务国提高税收——不是对金融、不动产或其他行业,而是对劳动。

国内的高税收,连同低就业率和购买力,压缩了国内市场并减少了投资。压低工资水平的政策将放慢劳动力再生产的速度,因为劳动力再生产需要教育、卫生和饮食标准的不断提高。

(三)从预算赤字走向财政盈余(美国之外)

“二战”后,各国政府通过维持预算赤字向其经济注入购买力。但今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各经济体维持预算盈余,以减少本地购买力和将产出转移到出口市场。

通货膨胀被认为是由国内信贷引起的,而不是由向外国借硬通货引起的。现实是政府将信贷交给私营银行造成了通货膨胀。实际上,公共信贷的发行往往能提高生活水平和促进就业。

金融部门称,中央银行“独立”,不对民选的政府、从而也不对选民负责是有益的。实际上,中央银行独立成为依赖于“华盛顿共识”的委婉说法。

(四)从新保护主义走向新自由主义经济

20世纪70年代,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市场原教旨主义”将在80年代卷土重来。

然而,自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一直毫不掩饰地要求实行私有化、通货紧缩等政策。当今,世界银行的货币主义哲学阻碍了政府提高生活水平,并破除了对外国金融资本的限制。

整个国家开始甩卖其土地和矿产权以及政府对铁路、航空、电、水、气、电话和广播等公共领域的垄断权,这些都被冠之为社会保障私有化。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强制实施的金融紧缩,此类甩卖的买主必定主要是外国人,他们通过“汇走”其接手后的收益,将造成那些国家的国际收支枯竭。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4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4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