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经济全球化中增强社会主义的整体实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我发展,靠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来显示自身的优势。既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因素,要尽量把消极影响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制高点。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要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争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更大的发言权,发达国家有义务协助第三世界国家获取信息、知识和技术,警惕大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垄断,还必须使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大西洋月刊》1998年1月号。
2 埃伦•米克辛斯•伍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美国)《每月评论》,1996年7~8月。
3 〔德〕约吉阿姆•比朔夫:“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变化分析”,《社会主义》1996第1期增刊。
4 保•赫斯特•格•汤普森:《争论中的全球化:国际经济与管理的可能性》,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德〕尤尔根•哈马贝斯:“超越民族国家?──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6 〔美〕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7 郭懋安:“全球化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9期。
8 (法)约翰•彼尔迪罗:“当前企业中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秩序》,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美〕《国际先驱论坛报》1997年9月25日和22日。
10 傅佑:“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的消极影响”,《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6期。
11〔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美〕《泰洛斯》1996年夏季号。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何自力
20 世纪80 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这就是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未象现在这样切实地感觉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各国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问题,立刻就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整体运作。作为对这样一种现象进行描述的概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本文拟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成因,深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和实质,以期深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成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经合组织(OECD )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F )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lj 。三是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尽管这些观点对经济全球化含义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客观事实。基于上述观点,结合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 l )生产的全球化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采掘业活动,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煤、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进行交换。垂直型国际分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先进的工业国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由此形成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其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产业。第二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间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如玩具、鞋帽等生产属于加工制造业,它同汽车、电子等同属第二产业,但前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型国际分工虽然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是,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由于作为分工基础的产业本身在产业发展顺序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分工链条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从事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达国家往往对从事农业和采掘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并构成控制。再者,垂直型是以生产要素的相对凝固为前提,流动的只是商品,因而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和,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或按照产品型号进行。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波音“747 ”喷气式飞机,共有45 。万个零部件,它们由分布在8 个国家的1 100 个大型企业和15 00 。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最后由美国组装而成。
美国“朋蒂亚克• 莱曼”牌小汽车,在德国设计,由澳大利亚制造发动机,美国、加拿大合作生产变压器,日本生产车身薄板,新加坡提供无线电设备,而韩国供应电器设备和轮胎,是名副其实的“万国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也为经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显现了机遇。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是一个大工厂。
( 2 )贸易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 一1995 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 % ,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 % ,世界服务贸易额1985 年仅为3 809 亿美元,1995 年急增至1230 。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商品和服务)中的比重从16 . 3 %跃升到18 . 8 %。1998 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 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 年增加了100 多倍。此外,在1950 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 年已增至13263 亿美元。1998 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世界GDP 总额288 622 亿美元的23 . 4 % ,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 / 4 的GDP 不经过国际贸易就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一句话,贸易的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 3 )金融的全球化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1973 年,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在内的国际融资额为622 亿美元,1979 年则为1 45 。亿美元,增长了2 . 33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 %。进人八九十年代,这一势头仍然持续,1990 年与1996 年上述三项融资的规模分别达到4276 亿美元与15139 亿美元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3 . 5 叼。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3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从80 年代初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不断减弱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同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90 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国际社会,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民族国家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时代潮流,同时世界各国均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及其他资源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影响的程度又有所不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是积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最优配置,这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但对于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来说,全球经济仍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国际通行的制度和惯例是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这样,当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在不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它们也可以利用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