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很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绝没有放弃殖民主义, 而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的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帝国主义被迫改变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 采取通过他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新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组织军事集团, 建立军事基地,或者成立“联邦”和“共同体”,扶植傀儡政权, 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他们利用经济“援助”等等方式, 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榨取这些国家人民的血汗。他们还把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工具, 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对这些国家进行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 当他们不能用“和平”手段维持对这些国家的统治的时候,就在这些国家制造军事政变,进行颠覆活动, 以至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和武装侵略。 [24]
这段文字指出了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解释了新殖民主义的内涵, 概述了其表现形式。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新殖民主义是我国学术界很注视的问题,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也是学术界广泛承认的。 在有关以资本主义经济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为主题的著作中,新殖民主义大都是论及的话题。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写道:“帝国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殖民政策, 它们除了继续残酷地压榨余下的殖民地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它们用各种军事、政治手段来把殖民地国家和已经宣告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同时,它们利用经济‘援助’等方式, 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以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 压榨这些国家的人民。” [25] 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研究,如吉林大学经济系编写的《美国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工具》就对美国跨国公司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70年代中国学术界有著作认为苏联也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1973)就认为苏联在东欧、 蒙古推行新殖民主义(见第1章)。 1978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苏联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经互会》专门介绍了苏联利用“经互会”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情况。7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美苏两霸是主要的新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控制和剥削》一书这样指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成了“当前世界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堡垒”。该书认为“苏美两霸正在利用各种新殖民主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 [26]
80年代初一些著作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仇启华主编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设专章讨论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该章首先讨论了新殖民主义出现的原因。第一, 旧的殖民体系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第二,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 它们在经济上作为帝国主义的资源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作用反而增大了。第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实现帝国主义政策的重大转变与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便利了新殖民主义的推行。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就是通过种种间接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 军事上控制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力图使它们成为自己的附庸或者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向发展中国家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剥削量也越大。因此, 新殖民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在国际范围内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极分化, 也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 [27]
《经济研究》编辑部主编的《论当代帝国主义》也有专文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书中巫宁耕撰写的《论新殖民主义》分析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作者认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是推行新殖民主义、 对亚非拉国家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的主要工具。作者指出,“在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政策之下, 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决不是什么平等的相互依赖关系。我们决不能把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生产、技术、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依附地位,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加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 原料产地和转嫁经济危机的对象,从而造成的‘依赖’关系等同看待,混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8]
樊亢主编的《资本主义兴衰史》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形式。该书指出,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出现, 战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大大加强了国家资本的输出, 借“援助”之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其次, 跨国公司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第三,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 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掠夺。作者认为新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老殖民主义。这是“南北矛盾”的根源所在。而帝国主义国家战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种新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之上。 [29]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新殖民主义”一词很少出现在一般报刊杂志上, 也很少能见到学术著作有专章专节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新殖民主义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当然在关于战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 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中我们也能见到对新殖民主义的简单的介绍或提及,但是缺乏较详细的考察和阐述。 这种趋势总体上讲一直延续到90年代。但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有趣的分野。 一方面由于东欧苏联的巨变,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集团显示出更积极地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趋势,一些学者担心新殖民主义重新抬头。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许多人似乎不愿意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 不愿意把国际政治经济等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
当然,学术界仍然有些人士讨论新殖民主义问题。 如《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995)一书第11章就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仇启华和姬兵所著《当代资本主义若干问题研究》亦简要阐述了新殖民主义问题,认为“新殖民主义的出现是现代帝国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30] 黄素庵和甄炳禧在《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一书的第7章《非殖民化与新殖民化》中也述及新殖民主义问题。他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相继取得政治独立,但由于未能彻底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完全摆脱在资本、技术和市场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 仍然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继续遭受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剥削是战后南北贫富鸿沟形成和加深的重要基础。” [31]
陈其人在《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一书的第4篇中阐述了对当代殖民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战后40多年, 殖民地国家即政治殖民地几乎完全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但政治殖民地消失后, 经济殖民地即新形式的殖民地依然存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企图统治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世界, 但美国无需将这些国家变成政治殖民地。除了在某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外,美国可通过经济力量, 特别是美元,建立美元帝国。“这是新的殖民帝国或殖民主义。”作者认为,“用经济力量,争夺和建立经济殖民地,就成为当代殖民主义的特点”。 [32] 这里作者所说的以建立经济殖民地为特点的当代殖民主义实际上属于新殖民主义的范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文良的文章《新殖民主义的发端:20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该文从历史角度对美国在菲律宾推行新殖民主义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作者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状况,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和南北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究其根源,都与新殖民主义密切相关”。 [33]
三
以上我们概要地考察了国内外学者60年代以来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由于资料上的局限,应该说这一考察还不够全面。我们仅希望这一考察能揭示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认识与研究的基本轮廓。总的来看,国内外对新殖民主义讨论与研究的高丨潮丨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稍后对新殖民主义的讨论与研究有所下降。这种变化是与新殖民主义本身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战后初年到70年代新殖民主义十分盛行。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旧的国际秩序不断改变,新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遏制,处于衰退之中。与此同时,新殖民主义手法亦更具隐蔽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新殖民主义势力又有所抬头,新殖民主义问题亦引起学术界的新的关注。
研究新殖民主义的学者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学者,西方国家的“左翼”学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许多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著作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撰写的。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势力的对抗,存在着以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冷战对峙局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国际格局的影响。他们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尤其重在揭露与批判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干涉、控制与掠夺。另一方面,在西方也有某些人讨论新殖民主义的目的是为了鼓吹新殖民主义和如何进行新殖民主义。在其笔下,“新殖民主义”成了一个具有褒义的词。
从上面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区别,对新殖民主义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新殖民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我国学术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目前是否存在新殖民主义亦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客观存在的,不仅60年代70年代存在,今天亦存在。但对于什么是新殖民主义,具体表现是什么,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以及新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如何等问题,尚需学术界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