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伯德关于美国赫伯法的评价外, 这几篇文章讨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是外国公司或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渗透、控制和掠夺, 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或曰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就是新殖民主义。我们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但新殖民主义不仅仅表现在这个方面。新殖民主义是一种体系,它表现在许多方面。
在军事方面,战后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庞大的军事集团北约。 这个军事集团起初主要是针对苏联的。但美苏冷战结束后,这个军事集团不断没有解散, 而且还在向东扩展。北约已同意讨论接纳波、匈、捷成为北约成员的问题, 东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要求加入北约。北约大有不断向东扩展之势。不排除西方有这样的构想, 即通过北约不断向东扩展,把整个世界纳入西方主宰的全球政治实体之中。 这种构想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 美国领头的北约军事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随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除主导北约军事集团外,美国现阶段还在世界许多地方驻有军队,如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关岛、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中东地区的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巴林。在非洲地区,美国在埃及、吉布提和肯尼亚拥有海军基地,在博茨瓦纳、科特迪瓦、津巴布韦、喀麦隆、纳米比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等国驻有特种部队。在拉美地区,美国在洪都拉斯、古巴、白慕大、加拿大及格陵兰等地驻有军队。 [7] 美国的海外舰队不停地在各大洋游弋, 如第3舰队活动于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第7舰队活动于西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第5舰队活动于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第2舰队活动于西大西洋,第6舰队活动于地中海。 [8] 美国在海外的驻军随时构成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威胁, 随时准备在世界各地采取威吓行动或动用武力,扮演世界丨警丨察角色。如近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对伊朗的恐吓。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常常得到其西方盟国的支持。例如, 近年英美在海湾地区的共同军事行动。在东方,美日两国也在进行新的军事合作。 1996年4月份美日两国首脑签署了“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宣言指出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面向21世纪,亚太地区保持稳定与繁荣局面的基础”。 宣言公然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驻日美军基地在日本全国有133处,共有43149名美军士兵驻守。在“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方针的指导下, 驻日美军基地成了向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进军的桥头堡。驻日美军实际上已参与了1996年9月美军对伊拉克的空袭行动。 [9]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利用国际组织机构压制发展中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如近年美国利用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伊拉克。 通过联合国授权进行维和行动也可能达到美国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目的。 关于利用联合国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美国近年大有“挟天子以令诸候”之势。
美国凭着其经济实力,在许多国际组织机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如美国文豪布热津斯基不无自信地写到的,“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代表‘全球’利益,而且它门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特别是美国倡议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0] 的确,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组织中, 美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两个机构近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干预也是非常活跃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应该说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的影响也在提高。 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能在这些组织中起主导作用。这两个组织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时, 也往往构成对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国外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是“多边帝国主义的工具”;“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利用了好几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作为工具,促进帝国主义统治”。 [11]
在战后时代,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可以说与日俱增。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更加强调国际经济的自由化,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为其跨国公司的活动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如果采取了适当的对策,正确利用与引导外资,防止其不法行为, 那么跨国公司的投资将会起到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如果对策不当, 则跨国公司的活动可能构成新殖民主义的行为。 无疑直到今天跨国公司仍然是发达国家可能用来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工具。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资, 欢迎跨国公司投资,参与我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跨国公司的不法行为, 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的控制与干涉。
债务负担可以说是目前发达国家套在发展中国家身上的一把新殖民主义枷锁。早在60年代中期,恩克鲁玛就指出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手段就是采用高利率, 这种高利率使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世界银行发表的1962年的数字,71个亚非拉国家负有外债约计270亿美元, 而它们为这些外债付出的利息和服务费达50亿美元左右。 [12] 6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相对于90年代而言真是微乎其微。1990年所有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已达13190亿美元。 [13]
甄炳禧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重重盘剥,加重它们的债务负担,这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恶化和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14] 1980年发展中国家未清偿的中长期外债总额为4233亿美元。 在1980年至1986年间,它们连本带利偿还了6580亿美元, 但到1986年底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1200亿美元。 这期间外债增长的重大原因就是不合理的高利率,浮动利率超过10%。 [15] 由于巨额外债和还本付息的增长,自1983年起,资本从“南方”流向“北方”,即从穷国流向富国。 按照从新货款中扣除偿还的资本和利息后的数字来计算, 1983年资本倒流是14亿美元,1988年达400亿美元,1990年增加到430亿美元。 现在每年资本倒流,即从南方流到北方的数额已超过600亿美元。 [16] 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每年缴纳的不断增长的贡赋。
关于新殖民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 我们在第4章中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我们认为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推行新殖民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部分。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西方价值观念, 贬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鼓吹“西化”是目前在意识形态方面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典型表现。 一切为发达国家干涉、渗透、控制、 掠夺发展中国家制造舆论和提供理论依据的行为可以说都是新殖民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
1994年英国学者弗兰克·菲雷迪出版了《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 在该书中,菲雷迪分析了近年英美两国对付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帝国主义思潮。该书指出,1991年海湾战争后,在英美两国出现了一种明确地颂扬帝国征服的倾向。 帝国主义一词在半个世纪后又重新赋予积极的意义公开使用。 海湾战争标志着对帝国主义恢复名义的一个转折。 而把第三世界视为对稳定的主要威胁并与之对抗对重建一种有生机的帝国主义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完成这项工程关键是要把第三世界政权打成罪犯。冷战结束后,西方精英政治文化对第三世界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指责、 贬低与诋毁。第三世界被视为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威胁。目前不断增强的主流看法是第三世界中出现的问题起源于其自身道德与文化上的局限性,而问题的解决办法却掌握在西方大国的手中。 这种思潮为西方大国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提供了理论支柱。 [17] 菲雷迪这里没有用新殖民主义一词。 但这种帝国主义的新意识形态是不是现阶段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呢?我们认为是的。
1996年李希光、刘康等出版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 考察美国舆论攻击丑化中国的言论,分析了美国妖魔化中国的动因。他们指出, “美国新闻界的白人至上,或称新种族主义, 主要表现在用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西方人权价值观压制、贬低、丑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生价值。 它是以欧美五六个国家的基本价值和欧洲中心理论,排斥、蔑视其他文化的价值。 ”“美国人把西方文化同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把亚洲价值观同压制人权、 专制、反对自由市场和对外开放等同起来。 美国人的这种做法显然是要中国人和亚洲人相信个人的人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绝对自由高于民族的利益、家庭的利益、 社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美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人坚持5000年来一直强调集体思想第一和注重贡献的精神,那么, 美国人是不可能把中国置于它的新殖民主义的强权统治下的”。 [18]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作者的分析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它说明在美国的确存在着新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总的来讲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也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日趋成熟,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发展中国家出现过不少问题,经受过不少挫折,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 这些问题、挫折和困难的产生固然有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客观原因,但也有来自外部的不利影响。一些问题是与昔日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后患分不开的, 另外一些问题则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