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弊,莫大于名实之不副。吴志孙权传黄武五年“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其重视屯垦,亦可谓至矣。而孙休永安二年诏言“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然则上有务农之韶,下惟商贩之务也。然此犹可言也。乃若魏者,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而诸典农亦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人,又何以自解与?然而末作之利,优于本业旧矣。
论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英美新殖民主义》第九章,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在前面的数章中,我们对战后英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活动和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是非常局限的。新殖民主义的内容很丰富, 应该说我们只是考察了英美新殖民主义的某些方面。而且就是这些方面我们的考察也是很不充分的, 许多问题没有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就考察的时间而言,我们主要集中在80年代之前, 对于近十多年来的英美两国的新殖民主义活动只是有所提及。研究材料也是有限的,有关许多问题的档案材料尚未公布。新殖民主义的许多行为非常隐蔽,并且十分复杂。这也增加了认识与考察新殖民主义的难度。在本章中我们想就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谈几点粗浅看法。
发展中国家的反抗斗争与新殖民主义的演变
在几百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上, 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是殖民列强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压迫的一方,后者是被压迫的一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纷纷独立,殖民帝国相继瓦解,旧殖民主义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昔日殖民列强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 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战后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进行着反对殖民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国际旧秩序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也是不断加强的。战后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秩序的斗争的一个重大标志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 即第一届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重大里程碑,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下一个重大标志是60年代初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倡导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坚持反对军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 种族主义以及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 “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另一个重大标志。 1964年“77国集团”在联大第一届贸发大会上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 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地区性合作组织和原料生产输出国组织。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继续,是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坚持的斗争任务。巫宁耕在《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概论》(1986)一书中把战后发展中国家要求打破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分成四个阶段。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前为第一阶段,是自发斗争阶段。 从万隆会议到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第二阶段,这是斗争的组织和发动阶段。从1964年到70年代中期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联合斗争逐步发动并走向第一次高丨潮丨。第四阶段从70年代后期开始, 斗争处于僵持状态。 [2] 东欧巨变苏联瓦解后,应该说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力量的不断壮大和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展开, 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亦被迫不断改变其新殖民主义手法。
从考察新殖民主义演变的角度看,战后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二战结束到东欧苏联巨变,此后为第二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 由于存在苏美两霸的冷战对峙局面,英美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是在冷战的背景下进行的, 反对共产主义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成了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旗号。 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要与苏联对抗,一方面要控制、干涉与掠夺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阻止其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后期,存在着一个殖民大撤退时期, 也正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丨潮丨时期。 这个时期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新生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经济方面的条约和协定,维持与新生国家的一种“条约关系”,以此来干涉、控制、影响这些国家。 如英国在殖民撤退过程中就与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签订了一系列军事方面的条约,美国也与一系列国家签订了军事条约。 这些条约和协定使英美两国在世界广大地区维持着一种军事基地网络, 并对新生国家的军事力量形成某种控制和影响。英美等国还积极组织国际集体军事条约组织, 如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 这种“条约关系”不断削弱,一些军事方面的条约和协定相继中止,军事基地关闭。例如, 到70年代末期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均相继宣布解散。
扶植傀儡政府也是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英美等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特点。这个时期,新生国家在独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局势不稳, 内部事务极易受外部势力操纵,对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因而, 英美等国在亚非拉国家扶植了一系列傀儡政权。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 英美等国很容易通过支持军事政变或叛乱的方式推翻这些国家的政权,扶植反动军人当政。 如1953年支持伊朗反动军官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 1954年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1973年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国力的增强,政局的相对稳定,通过支持军事政变的方式来推翻合法政府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得人心。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独裁政府或反动军人政府曾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盟友”与“合作者”。到80年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势力增长, 专制独裁日益不得人心。英美等国则打出支持民主的旗号,“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运动。 如美国在菲律宾从支持马科斯政府到与阿基诺政府合作。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迎合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力量,达到继续影响这些国家的目的, 另一方面支持“民主”也是英美等国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不稳定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说一直延续到90年代。
90年代的新殖民主义又有一些什么特点呢? 进入90年代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局面,东欧苏联发生了巨变,苏美两霸的冷战对峙消失了, 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有更大的余力来对付发展中国家, 同时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再也不能打出对付苏联共产主义威胁的旗号。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战略和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讨论目前新殖民主义表现形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近来一些人士对今天新殖民主义的评述。
1994年8月1日美国的《新闻周刊》发表题为《新殖民主义》的文章。 文章写道:现在“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 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枝;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 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 新殖民主义者是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捐赠者,但也包括西方各国大使馆、商业银行和新兴的非政府组织人员。 他们并不大事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展了势力, 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力所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得多。” [3]
1995年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复兴》杂志以《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北方新投资条约的威胁》为题发表了几篇文章, 讨论世贸组织中北方国家正在企图付诸讨论的有关新投资的条约方案。 北方国家(欧共体)建议签定一项在世贸组织支持下的关于投资的多边条约。在这个条约下, 东道国将被迫给予外国投资者那种本国投资者享有的权力,和在任何经济部门立足的权力。 这样的条约对“世界范围内的对外投资的行为、活动与后果以及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跨国公司将拥有最大的自由和权力在整个世界从事经营活动, 将会免除它们目前面对的许多政府规章。”而在另一方面, 这个条约将意味着政府再也无权或者无能力制定基本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外国企业进入本国经济及其在本国经济中的活动。 现存的限制外国人的法律与政策将被取消或修改以适应新的多边投资条约。 文章认为“如果前殖民主义国家这次通过各方面将予以同意的条约而不是军事征服的手段, 为它们的公司获得立足和控制前殖民地经济的权力的话,那将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4]
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限制外国公司同古巴做生意。 赫伯法受到广泛的指责。 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伯德在加勒比共同体第17届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美国的右派势力发出了一连串的叫嚣, 企图在本地区实行披着形形色色外衣的新殖民主义”。赫伯法表明美国企图单方面推行治外法权。 [5]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7年10月1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莫桑比克:新殖民主义》的文章。该文认为莫桑比克引进了大量外资的原因之一是该国在很多方面并不是由莫桑比克人管理,而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长达28年的战争结束5年后, “外援”现在大约构成该国预算的60%。大约160家外援机构在该国开展活动。在莫桑比克,900多家公司现在掌握在私人手中,大多是在外国人手中。美国的恩龙公司管理着潘代气田,葡萄牙的宾馆系列主宰着旅游业。该国政府正准备把国家航空公司出售给外国投标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