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党的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从7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重申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入新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从9个方面部署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条道路的基本制度框架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把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又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注重实效。从国情出发,就是根据中国国情,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稳步推进,就是考虑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不能孤立进行的,必然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注重实效,就是民主政治建设是否真有成绩,最终还是要由实践的效果来检验,要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人民的生活是否改善,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

2. 逐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两个文明建设问题,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并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问题。党的十二大具体部署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分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并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在此之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都没有明确地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两个方面,也没有用精神文明这样简洁的概念来概括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纪律等文明现象,更没有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社会主义特征的高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重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并首次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具体部署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首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六大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命题。在试点的基础上,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中,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进一步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

中国的改革实践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基础,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3.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相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与此同时,随着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民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并且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越来越强。面对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配合。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从6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中,着重处理了三组关系:

(1)国富与民生的关系。也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方面的重点是围绕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政府转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方面注意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秩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公众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协同作用,以构建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3)多元与平衡的关系。一方面顺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多元化的趋势,同时又注意平衡和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利益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健全各种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

九、改革的推动力量:注意发挥基层和领导层的合力作用

在改革的推动力量上,中国既重视来自基层的探索和创新,又注重领导层的统筹和协调,一方面自下而上推动改革,另一方面又自上而下推动改革。基层和领导层的合力作用,上下互动的体制创新机制,为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源泉。

1. 尊重基层和民众的改革首创精神

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在世界上没有现成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这就需要充分激发来自多元社会经济主体内生或自生的改革力量,稳步有效地扩大基层和民众的参与,通过在基层实践中探索,自下而上推动改革,以降低改革的风险。

一是尊重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改革首创精神。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以最早起步的农村改革来说,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摆脱贫困,冒着风险自发地将集体的耕地包干到户,将农村的传统经营体制撞开了一个大缺口。中国的领导层支持了农民的伟大创造,使农村改革得以开展。在30年的农村改革中,具有制度创新意义的重要成果,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农村基层的民主制度建设,都首先是农民群众的尝试和探索,之后由领导层对群众创造加以总结和规范,上升为理论、政策和制度。农民群众不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应该说,允许农民打破思想和体制的束缚,允许农民探索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能够比较顺利进展的一大基本经验。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4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4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