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从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出发,调节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调节理论的第一代研究者大多为政府研究机构的成员,这一点形成了该理论注重现实的一面。表面上该理论使用了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存在所谓的“内核”,以及自我强化的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正因为此,该理论可能受到不够“坚硬”的攻击。从这一点出发反思中国经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某些正规化的努力表现出迎合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一方面导致对基本经济理论问题的澄清受到忽视,另一方面这一研究路线又因为完全植根于西方理论基础之上,不可避免会因越来越远离中国实际而陷入困境。

--------------------------------------------------------------------------------

[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第135页,经济科学出版社

[②] 比如M.Aglietta在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局(INNSE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and Economic Studies),R.Boyer,J.Mazier, J.Mstral和H.Bertrand在中央政府经济预测部(DP; Central Government Economic Forecasting),A.Lipietz则在中央经济计划委员会隶属的用于制定计划的数量经济预测研究中心(CEPREMAP, Centre of Studies in Mathematical Economic Forecasting Applied to Planning)工作。

[③] Jean-Francois Vidal,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Regulation School in the French Intellectual Context, in Agnes Labrousse, Jean-Daniel Weisz(ed), 2001,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France and Germany: German Ordoliberalism versus the French Regulation School, Springer, pp29-34

[④] Bob Jessop, Twenty years of the (Parisian) regulation approach: the paradox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Bob Jessop(ed), 2001, Regulation theory 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Vol. 5,pp503-506

[⑤] 同上,第520页。

[⑥] Robert Boyer, 1990, The regulation schoo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35.

[⑦] 同上第37页;Robert Boyer and Yves Saillard(ed),2002,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pp55-129.

[⑧] Robert Boyer and Yves Saillard(ed),2002,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pp37.

[⑨] Robert Boyer,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 in Giovanni Dosi et al(ed),1988,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Pinter Publishers, pp67.

[⑩] Bernard Billaudot, Short- and medium-term macroeconomic dynamics, in Robert Boyer and Yves Saillard(ed),2002,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pp144-153.

[11] Kaldor,1975,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verdoorn law- a comment on Mr. Rowthorn’s article, the Economic Journal, 85,pp891-896.

[12] Moreno Bertoldi,1989, The growth of the Taiwanese economy,1949-1989: success and open problems of a model of growth, Review of currency law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9(2),pp245-288

[13] Robert Boyer,1994, Do labour institutions mat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gulation approach for the OECD and Latin America with an extension to Asia, in Rogers Gerry(ed) Workers’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 ILO Publications

[14] Bruno Amable, Regulation theory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Robert Boyer and Yves Saillard(ed),2002,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pp161-167

[15] Bernard Billaudot, Short- and medium-term macroeconomic dynamics, in Robert Boyer and Yves Saillard(ed),2002,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Routledge, pp144-153.

[16] Frederic Lordon, 1997, Endogenous structural change and crisis in a multiple time-scales growth model,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7,pp1-21

[17] Robert Boyer, 2004, 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as new becomes old, Edward Elgar.

[18] Andrew L. Friedman, 2000, Microregulation and post-fordism: critique and development of regulation theory,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5, No.1,2000.

[19] John Grahl, Paul Teague, The regulation school, the employment relation and financialization, Ecnomy and society, Vol.29,1,2000,pp160-178

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较量——兼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

作者:陈晓律: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影响,在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开始日益扩大,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完全占据了美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尽管新保守主义的一些主张最近屡屡受挫,新保守主义的一些头面人物也不再走红,但出乎人们预料之外的是,作为这些人物行动基础的新保守主义本身并未淡出历史舞台,相反,它的一些基本理念甚至还影响了它的对手,以致美国的自由派人士,也不肯轻易表态支持过去的一些“自由主张”。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的确发人深思。

由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这种特点,其理论和思想渊源开始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出版了很多有关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著述。在这些著作中,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吕磊所著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一书尤为引人注目(以下简称“吕书”)。对于美国新保守主义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观念的现象,对其进行条分缕析的解剖,是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定力的工作,在这方面,这本书做的相当不错。客观地看,这是目前国内相关著作中做得最扎实的一本。

然而,笔者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并非是对新保守主义本身的了解,而是书中提到的这样一个现象,即在西方知识界标榜以价值中立进行的学术研究,也可以被大财团加以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并为其意识形态工作做出巨大的贡献。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探索,对于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坛的崛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一点看,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在长期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观念的作用,对意识形态斗争的威力有着足够的认识。早在1948年,当保守主义仍处于政治舞台的边缘时,理查德韦弗就出版了《观念有其后果》(Ideas have nsequences)一书。而韦弗绝对不会想到他这本书的书名会成为以后保守主义者在欢庆胜利时的口头禅,1986年,在里根政府管理和预算署(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担任高职的迈克尔霍洛维茨(Michael Horowitz)得意洋洋地告诉记者说,“ 你知道我怎么到这里来的吗?是观念。观念的确很重要。观念驱动国家。”(吕书第166页)事实上,包括霍洛维茨在内的绝大多数保守主义者和韦弗一样不相信观念本身就会自动地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只有建立在良好观念基础之上的积极和有技巧的行动才会带来好的结果。因此,从70年代早期起,来自不同方向的保守主义流派开始共同努力以建立一个对抗性运动(counter-movement),意欲取代自新政以来支配公众思想和社会政策的自由主义机构、消除自由主义观念。大致来说,这一对抗性运动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新右派”(The New Right)和宗教新右翼的兴起。新右派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继任的福特总统提名共和党东部权势集团领袖纳尔逊洛克菲勒为副总统这一事件。在1964年戈德华特竞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以维格里为首的一批共和党青年保守派对此不满。由于认识到政党常常会因为政治需要特别是选票而牺牲其应该代表的“原则”,维格里等人开始建立一个由各种“奋斗目标单一”的集团组成的可分可合的跨党联盟。

从意识形态上说,新右派基本上继承了《国民评论》的保守主义,但它的关注点并不在此,它主要进行草根政治动员。所以,新右派之“新”不在于意识形态,而在于它的“群众路,即兜售意识形态的新方式和对可能支持保守主义事业的选民进行政治动员(下划线由笔者所加)。由于它的最主要目的是影响选民,新右派只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非常保守的政策主张,而且往往对不同的选民强调不同的具体问题。在国内政策上,新右派特别强调家庭和宗教的重要性,反对女权主义、自由堕胎、工会、轻率离婚、同性恋、吸丨毒丨和色情淫秽;新右派还关心教育和社会秩序,要求根本改变美国现行的自由派教育政策、加强宗教在学校中的地位,反对肯定性行动、反对枪支管制;在经济政策上,新右派反对政府干预,主张尽量减少福利开支、大幅度减税等。在对外政策上,新右派坚决反对美苏缓和,主张建立美国的军事优势。此外,新右派领导人在建立新宗教组织和招募与培训新宗教组织领导人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新宗教右翼的兴起。新宗教右翼的兴起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反弹,造成这种反弹的主要是沃伦时期法院的一系列决定(包括禁止在公立学校中进行宗教祈祷仪式、将淫秽作品作为一种言论自由加以保护、使堕胎合法化)、性革命和女权主义。(吕书第167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4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4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