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这一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计算和收入分配。假设资本家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利润)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消费品部门(第二部类)的价值总量必须等于工资,资本品部门(第一部类)的价值总量等于剩余价值(利润),这是一个简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给定上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剩余价值率(收入分配或工资与利润在收入中的比例)必须保持固定不变,否则将使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或收入分配的变动必须与两大部类的结构变动相一致。这样,假设剩余价值率或收入分配不变,则只有一种稳定状态模型可以与之相适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1893)中,将其利用价值形式讨论社会再生产平衡的价值模型,转化为价格模型,讨论了随着资本积累增长所产生的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不同于李嘉图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所导致的利润率下降,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利润率下降,与技术进步或退步无关的,纯粹产生于按照价值计算的资本积累和收入分配(即工资和利润在收入中的比例)。随着资本积累的滚雪球效应,在不变资本的价值的增长同时而收入分配中的剩余价值量不变时,或者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时,必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108]。这种利润率的下降源自于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不仅“为利润而工作”,还要“为资本积累而工作”。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平衡分析表明,他是最早采用资本品和消费品两部门模型讨论经济波动,也是最早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矛盾来讨论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发,真正表明了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假设利润全部用于储蓄,则工人的工资将消费全部产品(消费品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将是由资本品部门的产出所表示的利润,再引入作为资本存量的不变资本价值,则可以计算出资本的利润率。假设资本的投资取决于一个特定的利润率,当且仅当资本品部门的产出价值(即利润)与不变资本价值(即资本存量)加上作为消费品部门产出的价值(即工资)之间保持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时,这个利润率才是不变的;当随着资本积累使得不变资本价值增加,则利润率必然下降。因此利润率的下降来自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计量;而资本家的投资和积累动机则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也就是说利润率的下降与技术无关。卡莱茨基(1933)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即在假设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卡莱茨基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不仅早于凯恩斯(1936),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罗宾逊(1942年)在讨论马克思经济学时强调了马克思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联系,在充分吸收卡莱茨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资和利润的划分为基础的剑桥增长模型,这一模型是在卡莱茨基模型中加入资本存量,从而导出利润率不变的稳定状态增长条件。这个稳定状态的条件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保持稳定的比率。
第六节竞争与工资率的内生决定
以上分析表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与竞争是密切相关的。在采用抽象分析方法阐明价值理论之后,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并不象封建地主占有土地那样占有特定的资源,也就是说,他们是凭借资金支配权来控制工业活动。资本家的权力来自货币财富,货币不再单纯是便利交换的媒介,货币财富的积累本身变成了目的。而且资本主义本身具有这样的竞争性质:每个资本家如果他不愿意让他的对手压倒并最后没消灭的话,他就必须不断扩大他的财产权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和为了获取利润而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这就是它的动力。
马克思在讨论相对剩余价值时阐述了他的竞争理论,即资本家争相采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和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在这里,给定劳动力价值,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讲,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即剩余价值率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别资本家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资本家时,他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竞争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是通过对新技术的垄断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的竞争理论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性质认识的又一条基本经济规律,我们称之为竞争定理[109]。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不仅能够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而且还可以证明工资率的决定或说明为什么劳动力会成为商品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内生因素决定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预先假设劳动力的价值是外生给定的且小于劳动生产率,即劳动力的价值由生理和道德因素决定,劳动力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当我们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使劳动力的价值或工资率由供给和需求的内生因素所决定。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者在单位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或其收入要高于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例如,甲生产者由于掌握了新的技术,在每单位时间中可以生产6单位产品,而乙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比甲要低一倍,单位时间中只能生产3单位产品。这样,如果不存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甲生产者的收入将比乙高一倍。现在,我们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假设甲生产者的生产率高仅仅是因为他掌握了新的技术,如果他把他的新技术告诉乙,乙生产者也将能够生产6单位产品,但是这里存在着竞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基于对新技术的垄断,即甲生产者决不会把他的新技术告诉乙,而是要通过市场中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双方根据个自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议价或通过竞争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价格。在前面的例子中,甲生产者并不是把他的新技术无偿告诉乙,而是提出一个价格或工资率来雇用乙,其工资率将介于3和6之间,比如为4,一旦确定了工资率,甲再把他的新技术告诉乙,使乙的产出达到6,甲支付乙4单位工资后将得到2单位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产生了,甲成为资本家,乙成为他的雇佣工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正是通过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竞争来刺激技术发明和知识的增长。虽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但利润并不是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是来自于“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
理解这一问题的要点是,资本家的利润只是按照价值来计量的,而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在上面的例子中似乎可以得到,利润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资本家可以通过竞争来雇用工人,并使工资率低于劳动生产率,但资本家雇用工人并不是预先支付一定的实物产品,而是支付一笔货币工资。这里的货币与实物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货币联系到与使用价值或技术完全无关的价值形式,这一点正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所强调的,即货币代表一般的价值形式而与使用价值无关。当资本家采用一般价值形式或货币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即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家投入一笔货币来购买劳动,但不是按照劳动的价值而是按照劳动力的价值,当所有的商品价值都是由劳动的价值所决定的,则资本家按照劳动的价值出售商品,就将得到剩余价值或增加的货币。这种以货币或价值形式进行的交换与物物交换是完全不同的,生产和交换并不是为了消费,而只是为了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
第七节统一的利润率与古典—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取利润这一目的和动机。因此,对利润源泉的说明构成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学派关于经济剩余的量度是劳动的说法,他认为劳动即是价值的尺度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采取了利润的货币形式,即利润是劳动创造出来、但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所以,马克思认为利润的源泉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即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一种介于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以物质的东西(生产方式)所表示的社会关系,它以利息、利润和地租的形式给予资本家剥削的权力,而同时这个剩余价值又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已经渗透到了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并起着主导作用,雇佣劳动随时随刻都在生产着剩余价值,它代表了货币价值的不断增殖,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关系。
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供求平衡时商品按照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但由于不同生产部门涉及到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所以其利润率是不同的。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货币作为预付的资本所关心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利润,所以要求至少预付等量资本就要得到等量利润。这样,统一的利润率就和商品按价值进行交换出现了矛盾。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因而陷入了理论危机之中。但马克思却用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解决了这个矛盾(参见亨特,1987,第1卷,中译本,第743页)。马克思认为,当价值转换成生产价格时,这个价格对应的是统一的利润率。这个统一利润率,用公式表示为:
一旦给出统一利润率,则生产价格即是:
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使得上述简单商品交换中“耗费的劳动”转变为资本主义条件下“支配的劳动”,即劳动力为资本家所购买和支配以获取利润,从而价值转化为统一利润率的生产价格。由于这个价格仅仅是转换了的价值,而利润则是重新分配的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认为,这里有两个总量关系始终成立,即价值的总和等于价格的总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等于利润的总和。通过运用这些总量的相等关系,马克思说明了在从价值到价格的转形过程中只是发生了再分配,实际上并没有创造毁灭任何东西。可以看到,在这个转形中,马克思是在生产价格之前独立地确定了一个统一的利润率。这是由于马克思始终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存在着一种一般利润率,它来自于资本家按照预付的资本价值在各个部门中获取统一的利润率(布里斯,1987)。因此,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完全是个总量关系,它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一般利润率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按货币价值计量的总量关系正是在于上述资本的性质,即资本是对劳动的支配,而这里的资本又是由货币价值表示的。也就是说,如果假设存在着一种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利润率,则这个利润率必定是一个货币利息率,即总量上的货币增殖的比率,而不是一种实物上的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实物利率的说法是错误的,他所强调的只是一种货币的利息率。所以,他说“如果根本没有货币,那也就决不会有一般利息率了。”(1893,中译本第4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