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上述分析表明,任何把马克思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关于社会关系决定价值的理论,解释为相对价格理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例如米克(1963),在反击新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剑桥经济学家关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所谓“转型”问题时,提出了价值的“历史转型”问题,即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商品的相对价格取决于劳动价值,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转型为生产价格。这实际上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刻误解。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决不是要解释相对价格的决定,而是要讨论总量的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对于相对价格的论述,在《资本论》全文结构中所占比例却是很小的,除了第3卷有关生产价格的解释外,只有第1卷对交换价格的论述中才有所涉及。从“20码麻布=1件上衣”的成立是取决于它们的劳动时间,然后过渡到货币,并在货币的买卖中得到资本主义的货币增值。可以看到,马克思只是以相对价格作为引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货币的产生以及产生于货币关系中的资本主义的总量经济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讲,马克思经济学是一个总量理论,而不是相对价格理论,其总量的结构,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价值的历史转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劳动的全部产品,在资本经济中,则产生剩余价值,或工资与利润的分配关系。把劳动价值论解释为相对价格论,最早来自于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等人试图解决李嘉图理论中资本对相对价格的影响的做法,这被马克思批评为“偏离了李嘉图方向的庸俗经济学”。约翰。穆勒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教科书中,开始系统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相对价格问题。他把技术关系引入古典经济学中来解释相对价格,其中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假设或因素所决定(如生产成本或稀缺性),这种方法导致了严重的逻辑矛盾,例如著名的钻石和水的逻辑悖论(斯密,1776)。这种逻辑矛盾正是“边际革命”的发起者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例如,杰文斯,1971)。就解释相对价格而言,在边际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新古典理论其多要素模型和包括消费偏好的资源配置理论,显然比古典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技术关系和相对价格问题,从而避免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相对价格问题上的逻辑矛盾。但是,这种从古典理论向新古典理论的转变存在着研究“注意力”的转换,即完全排除了经济制度因素而转向技术关系(参见,J。罗宾逊和伊特维尔,1974,中译本第46页)。而这种建立在生产函数和消费偏好基础上的技术分析缺陷在于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总量关系,这一点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剑桥资本争论”之后才被新剑桥经济学派揭示出来(参见柳欣,1994、1996-1997、2001、2002)。

经济学家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为相对价格理论实际上步入了新古典理论设下的陷阱之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只是在第一卷第一章中讨论过相对价格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但这一章的重点显然不在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上[103],而在于表明价值和价值形式所表示的社会关系,如对商品拜物教的讨论。在第二章中,马克思就转到了交换价值形式的讨论,由此过渡到货币。其目的在于表明,当交换价值以货币来表示,且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资本家能够通过货币交易而得到一个货币的增殖或剩余价值,即以货币价值表示的总量关系(关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我们在后面将作详细讨论)。这种剩余价值理论正是马克思使用抽象方法分析价值理论所要得到的结论,或者说是马克思所建立的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所在,即马克思抽象掉所有的其它因素(如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把价值归之为劳动时间,由此来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劳动价值论论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概念为表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总量测量奠定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言,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经验上,其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这个定理的正确性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即雇佣劳动性质。这种逻辑推论的要点就在于,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雇用劳动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使用价值[104]。因此,抽象掉使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关系对于表明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是重要的。在这里,劳动价值论与其说是相对价格的基础,不如说是总量理论或总量的分配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基础。正是从这种以货币价值表示的总量关系或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建立起一套“宏观经济体系”。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利润率下降与经济周期理论都是建立在这种与技术关系无关的总量关系基础之上的。显然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商品和货币”和第二篇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是构成马克思后面分析资本主义总量关系的理论基础。这一点,与新古典理论教科书把效用理论或稀缺性作为全书讨论相对价格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做法相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其资本主义总量关系的逻辑基础。

第四节从价值论到货币论和资本论

把体现社会关系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作为分析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关键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以及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在《资本论》中,货币的本质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马克思写道:“相互的社会关系转变为一种固定的、压倒一切的、把每个人都包括在内的社会关系,这一点首先表现在货币中,而且是表现最抽象的,因而是最无意义、最难捉摸的形式——扬弃了一切中介的形式。况且,这种表现既然是以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只是由生产中的相互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原子般的各个私人为前提而生长起来的,它也就更加严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中译本,第376-377页)。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货币首先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或货币关系。这是因为,首先从交换的基础看,它来自于劳动价值论中不同商品相交换所依据的一个同质的东西——劳动,而劳动时间的凝结所表示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其次,在一个交换经济中,买卖双方必须拥有货币以签订契约来保证交易的进行。当然,正是因为这种契约性质的存在,使得货币成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关系或最简单、最直接的信用关系。这样,每个人所占有的货币或信用关系将决定其签约的能力或支配能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正如古典经济学所表明的,资本是作为一笔预付款即货币资本,它是对资源的支配权,资本家用它来取得对劳动力的支配权。作为预付款的资本是一笔工资基金,而机器是过去支付的工资基金的体现(参见J。罗宾逊和伊特维尔,1974,中译本第18页)。换言之,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而只有劳动力可以出卖的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是由货币来维系的(它体现为一笔工资基金)。这种表面上的平等交换掩盖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所买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这种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性质或秘密,是由马克思由首先发现的。这样,作为一笔对货币工资的预付,资本成为了支配劳动的手段,它能够使货币价值取得增殖(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采取了利润的货币形式,即利润是劳动创造出来、但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即为资本带来货币利润。由此,简单商品经济中的平等的货币关系,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关系,即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简单商品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剩余价值或利润。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4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4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