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另一种“被迫储蓄”和数量论的实际余额效应,只是包含了资本存量、存量和流量的关系。这样,由IS-LM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所表明的凯恩斯效应仅仅是新古典的实际余额效应的一个特例。
然而,在主流经济学模型中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例如,当投资的变动伴随着技术变动,财富存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投资并不是基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时间偏好,而是技术变动下的垄断竞争,货币作为联系过去与未来或存量和流量的中介,和由货币供给所决定的投资将成为相对价格的一部分,这一点是通过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利息率所表现出来的,换言之,信用条件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将通过内生的货币供给影响相对价格和投资。当然,这会涉及到就业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货膨胀并不是来自于“实际余额效应”,而是来自于它的失效,即垄断竞争的信用条件被破坏,使货币失去了联系过去与未来和保持正常信用条件的功能,用主流经济学的话说,但要反过来,在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只要货币是实际变量,而其他的变量都是名义变量,因为货币代表着竞争的博弈规则或信用关系,虽然,货币并不是真正的实际变量,但只有货币能够使表明技术关系的实际变量起作用。
利息率作为一种相对价格是毋庸置疑的。但新古典理论把利息率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联系起来,而把货币与数量论联系起来,从而把货币排除在实际资产之外,并从本质上否认利息率是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相对价格,这就抛弃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来自于新古典理论对资本和竞争的性质的错误观念,即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只是一种技术关系,而不是现实的市场经济。
进一步新古典化的主流经济学与货币理论
新古典主义的价值理论、即关于相对价格决定的现代理论最初是由瓦尔拉斯进行了完整阐述,并由阿罗和德布鲁在数学形式上加以精练的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体系是一个在给定的偏好、技术和初始的资源禀赋下交换的体系或生产与交换的体系;取决于所有相对价格的供给和需求函数由下述假设导出,即每一个消费者或厂商把价格看作是模型之外的因素、即瓦尔拉斯的拍卖商给定的,并且在那些价格上表明他的供给和需求量。拍卖商的作用是调整价格向量直到供求在所有市场上出清,在拍卖商的向量上供求是有完全弹性的。另一方面,绝对价格即物品所具有的并支付给物品的真实价格则是由货币数量论决定的。数量论认为,通过矫正货币流通速度,一般价格水平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的增加或减少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取决于瓦尔拉斯体系的相对价格与之成比例的上升或下降。但这里的问题在于至少在瓦尔拉斯模型的形式化表述中,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与决定单个价格和数量的个人选择无关,也就是说,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是分离的。
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经济学被明确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虽然有张伯伦和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或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但占据统治地位的仍是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为基础的价值理论;另一方面,建立在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总量模型,被认为缺乏微观基础,在货币理论上也是如此(里昂惕夫,1936;希克斯,1935;莫迪利亚尼和布鲁姆伯格,1954;弗里德曼,1957;帕廷金,1965;克洛尔;1965;卢卡斯和拉平,1969等)。对微观基础的渴望,导致了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倾向越来越显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古典主义开始在宏观经济分析、至少在方法论上占主导地位。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只有在宏观经济总量作为表述清晰的单个人的最优化问题的后果而被加以解释,即只有在完全可靠的微观基础上建立时,宏观经济推理才能够是可靠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是通过放弃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而解决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矛盾(“使宏观理论适合微观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宏观经济学的自然消亡”(胡佛,1988,中译本第115页)。面对新古典主义的挑战,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家通过重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使微观理论适合宏观理论”),着手解决新古典综合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的供给方面的理论缺陷,即“以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为基础探索严密可信的工资和(或)价格粘性模型”(戈登,1990),而使得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再次支配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通过消除各种“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与新古典模型是一致的,或者说,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不过是新古典模型的一个特例。正如莱斯利(1993)指出的,“新凯恩斯主义将成桶成桶的沙子倒在了平滑的新古典范式之中”。
对于新古典主义而言,为宏观经济学提供适当的微观基础的目标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为货币理论提供适当的微观基础,也就是说困难来自于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结合。新古典主义的货币理论即“新货币经济学”试图对长期没有解决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结合提供答案。
一般均衡框架中的货币
一、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传统:将货币理论溶入价值理论
为什么要有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是任何一个货币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构成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呢?
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中,首先阐述的是交换中的均衡问题,然后再将生产和资本积累当作基本交换模型的扩展予以引入[74]。在这一结构下,瓦尔拉斯令货币的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相等,将货币引入,以便使其与他的体系的其他部分吻合。这一点,是通过把自身无任何效用的货币存量,同确实进入居民户效用函数和厂商生产函数的货币存量“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区别而做到的。
在瓦尔拉斯之后,希克斯(1935)、帕廷金(1965)进一步建议简化货币理论,让货币理论服从(非货币的)价值理论。希克斯认为,由于“边际效用分析不是别的,它只是一种一般的选择理论”,而且,人们的确在对其持有的货币量进行选择,所以,可以将货币理论纳入价值理论之中。但对希克斯来说,提供一个有关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困难在于“当利息率为正值时为什么人们持有货币”(希克斯,1935,第65页),即所谓“货币和生息资产的共存性”问题。希克斯提出解决“共存性”难题的一个方法时认为,最优化的个人持有货币,甚至在它不提供利息的时候持有它,这表明货币存在有助于克服某些“摩擦”。恰当的货币理论会仔细分析这些摩擦——交易成本、风险,等等;并且从具有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和利润最大化原理中推导出货币需求。
帕廷金(1965)将这一传统推至极端。他将瓦尔拉斯的货币“所能提供的服务”解释为对“违约困境”的避免。在帕廷金看来,货币和一般均衡框架的结合是通过实际余额效应,从而使名义量值和实际量值一起被决定,并比较精确地表述货币在短期和长期都是中性的观点。帕廷金认为,他的方法从两个方面代表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结合:一是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与体系中每一种其他物品需求受到相同的效用条件的支配;二是绝对价格水平和所有的相对价格一起得到决定。对此,哈恩(1965)对帕廷金的解释提出了批评,认为在帕廷金体系中,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购买的物品,而不取决于它自身。因此帕廷金实际上没有区分物物交换的经济和货币经济,也就是说,它没有以使货币成为物品消费时必不可少的前提的方式来建立货币模型。因此,哈恩认为,只要货币不是消费所必不可少的,那么如果存在货币均衡(即货币具有正的价值),也就存在非货币(或物物交换)均衡(即货币没有价值),从而仍然满足瓦尔拉斯体系的均衡条件。哈恩的批评表明,帕廷金(1965)无意中证明了具有拍卖商的瓦尔拉斯体系不需要货币。
总之,这种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式将货币理论溶入价值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并未能在一般均衡框架内真正解释货币本身的作用。这个缺陷,正是来自于瓦尔拉斯模型本身。在瓦尔拉斯物物交换模型中,均衡解或均衡价格的得到是通过搜索过程(tatonnement process)或类似拍卖商的“喊价机制”实现的。该过程假定市场按时间划分为一系列“集市日”。在每个集市日中,交易者带着各自准备交易的商品来到集市,由拍卖商喊出商品的一组相对价格,交易者按照效用最大化原理参与交易。在拍卖商恰好喊出某一组价格使得市场供求相等时,所有的交易才一次性成交,此组价格即为均衡的相对价格,集市日也随之结束。在均衡价格确定前,除了拍卖商以外的所有交易者都不打算把价格固定下来,但他们可以达成一些契约,但这些契约是有条件的契约,即如果拍卖商发现在所喊出的一组价格后,存在某些商品总量的超额供给和另一些商品的超额需求,那么契约就会被取消(瓦尔拉斯,1874-77,中译本1985;希克斯,1935)。瓦尔拉斯在完成了他的交换理论之后引入货币(在物物交换模型中,瓦尔拉斯选择了一种均衡时价格为正的一种商品,规定这种商品的价格为1,并称之为“价值标准”。如果我们称之为“货币”的话,那么,货币在此仅仅起到计价单位的作用,而没有交换媒介或价值储藏作用),显然是把货币现象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添加物,而不是当作交换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