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货币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57]。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货币存量变化的重要性问题,即是否应把货币存量的变化视为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这场争论于1970年达到了顶点,该年弗里德曼为了回答批评者发表了《货币分析的理论框架》(参见弗里德曼1970a,1972;托宾, 1972a )。在该文发表之前,货币主义没有明确的、正式的、前后一致的理论结构的表述。在打开货币主义的“黑箱”供人们作理论考察时,弗里德曼试图证明,“经济学家之间的基本分歧是经验上的而不是理论上的”。他的理论表述到头来证明是广义的IS-LM模型,这种模型把货币主义分析方法放入了主流位置。按照托宾(1981)的说法,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核心问题都是经济对货币刺激的供给反应。把这种刺激区分为价格和数量,被弗里德曼称作“遗漏方程”。在托宾看来,弗里德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并非不同于折衷主义的主流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计量学的工资/价格/产量方法”(托宾,1981,第36页)。  

争论的第二个基本命题是围绕菲利普斯曲线涉及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统凯恩斯主义者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把产量和就业决定理论与工资和物价上涨理论联系在一起,并把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替关系,此种关系为政府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供其作“相机抉择”(例如,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弗里德曼(1968a)和费尔普斯(1967)分别独立地对这种稳定关系理论提出质疑,他们都否认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永久(长期)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区分了名义量值和真实量值,通过引入自然失业率概念,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把预期通货膨胀率当作决定货币工资率的一个附加变量。弗里德曼认为虽然由于“货币幻觉”的原因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在长期没有货币幻觉,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会再有替代关系,因此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通货膨胀被完全预计到了,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弗里德曼的分析帮助调和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货币长期中性的论点,同时又允许货币在短期内发挥实际作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任何力图将失业长期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下的努力,都将导致加速通货膨胀,都将要求有关当局不断提高货币扩张速度。虽然在70年代早期关于是否可能存在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在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论战中引起了很大争论,但到70年代中期和后期,大多数主流凯恩斯主义者已逐渐承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不过,关于经济在受到干扰后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复归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仍有许多争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间的争论表明,他们的分歧与其说是“质”的差别,不如说是“量”的差别。这种争论促使货币主义思想和凯恩斯主义思想正在综合为一个整体。正如莫迪利亚尼(1977)所指出的,“实际上,主要的货币主义者和主要的非货币主义者之间并没有重大的分析上的意见分歧。例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这样说过,‘现在我们都是凯恩斯分子’[58],而我可以准备换个说法,‘我们都是货币主义者’——如果把货币主义的含义定为在决定生产量和物价中,货币存量起着主要作用的话。确实在这个意义上,始终是货币主义者的名单是极广的,其中包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及我自己,如我的1944年和1963年论文中所表明的那样”。

主流经济学关于凯恩斯经济学的争论

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发表,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从此,货币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并一度几乎成为同义语。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将货币供给视为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则被解释为公众在给定财富下的资产选择,货币的供求可以通过利率对生产和投资产生影响,但生产过程却不能对货币产生任何直接影响。这种理论不准备解释、也不能解释货币的创造过程,企业和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货币创造对于资本形成的意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通论》虽然试图通过打破新古典理论生产(真实领域)与货币(货币领域)的两分法,但由于《通论》中缺少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础,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生产的货币理论”[59]。在《通论》中,凯恩斯依然沿用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论,从而使得他的理论始终被新古典教条的阴云所笼罩。另一方面是主流经济学对凯恩斯革命的解释。1937年,希克斯用IS-LM模型来解释凯恩斯的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1944),这些观点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供给量给定时的货币工资刚性的前提下( 伊特维尔,1987),从而把凯恩斯理论完全纳入新古典理论的逻辑轨道,凯恩斯革命被解释成建立在刚性价格基础上的新古典理论的特例。

在主流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是如此说明的:给定货币供给,由于预期和不确定性,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影响利息率,即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在货币市场需要利息率去均等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而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和就业。当存在灵活偏好陷阱时,或实际余额效应不起作用时,失业均衡将被保持,其中货币供给内生变动的可能性被完全排除了。这个分析是由IS-LM模型所表明的,虽然这一分析涉及到投资和就业,但依然建立在生产函数基础上把货币供求分析作为数量论的名义变量,而不能真正表明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的关系。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弗里德曼的对全部存量和流量的货币需求理论、理性预期对所有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分析,庇古效应和哈耶克效应所表明的价格水平和资本存量价值、消费函数之间关系的分析,虽然都表明了这个框架涉及到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分析,但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中,这种存量和流量的关系只是名义量值,决定产出与就业的依然是实际量值。在这个框架中,货币非中性仅仅来自于不确定性,或者说,货币并不能使资本和财富联系起来,因而它不能表明存量和流量均衡的特征,或不能表明过去与未来以及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因此,除非假设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的价格刚性和货币幻觉,失业将被数量论的实际余额效应所排除,即失业以及凯恩斯效应仅仅来自于不确定性和各种刚性。主流经济学中关于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争论仅仅在于各种不同的刚性及不确定性和预期的性质和特征,其中不同的实际余额效应对于不同的刚性分析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瓦尔拉斯均衡或新古典的相对价格理论被保持,这将是唯一的逻辑推论。然而,凯恩斯对于货币的分析已经超出了瓦尔拉斯定理和数量论的实际余额效应(参见柳欣,1996,32页)

希克斯的IS-LM模型提供了一个框架以使货币部门与实际部门联系起来,其中凯恩斯效应取代了货币数量论的实际余额效应,即给定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变动会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收入,同时收入的变动又影响货币需求。然而,这一模型完全排除了资本存量和它的价值决定的分析,导致了模型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由于货币需求或资产选择涉及到财富或资本存量,投资和收入流量的变动将影响财富存量,进而影响货币的投机需求(而不只是交易需求),这会改变原有的货币均衡(即LM曲线);另一方面,如果货币需求涉及到投资,即融资动机,利息率将不仅由财富的资产选择所决定,而且涉及投资流量,如前所表明的,投资的货币需求会影响利息率。这两个方面都会使IS曲线的移动影响到LM曲线(参见戴维森1994,奇克1982)。而排除资本存量和他们的相对价格分析是导致IS-LM模型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但更复杂的问题是资本存量的相对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或什么是资本存量价值决定的基础。这个问题是资产选择理论以及实际余额效应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新古典综合宏观模型中,生产函数是以给定的资本存量为基础的,其假设是投资流量的变动并不会资本存量的数量和价值,这一点被称之为短期均衡;但它的长期均衡并不能从短期均衡中推论出来,换言之,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如何把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相加在一起。这里存在着魏克塞尔效应和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新古典综合的宏观模型在逻辑上是不一致的。

托宾的q理论表明了资本存量和流量的相对价格关系,这也涉及到资产选择理论。这个分析实际上表明,资本存量价值不仅依赖于商品市场中流量的供给与需求,而且依赖于金融市场的资产选择,进而联系到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当新投资被加入到模型中反映相对价格的变动,货币和资产选择将进入到相对价格的决定中来。然而,托宾并没有把他的分析与价值理论或相对价格的决定联系起来,而仅仅局限于分析风险与金融资产收益之间的关系,其中货币并不联系到相对价格,而是联系到不确定性和价格刚性。当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被加入到这个模型中,不确定性和价格刚性的假设将难以保持,因为实际余额效应或财富效应会发生作用,从而不确定性和刚性成为货币幻觉。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或“资产选择”理论正是表明了这种实际余额效应。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货币需求是所有各种资产存量(包括人力资本)和收入流量的函数,收入流量只是财富存量的收益或贴现值。考虑到所有存量和流量的持久收入使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动涉及到存量和流量的相对价格,一旦出现货币幻觉,货币需求会变得不稳定,由此影响产出和就业或名义收入;另一方面,财富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将调整相对价格和名义收入,使之与持久收入相一致,其最终结果仅仅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因而,凯恩斯效应只是来自于货币幻觉,或存量与流量的相对价格扭曲(弗里德曼,1956,1957,1987)。弗里德曼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批评对于实际余额效应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按照IS-LM模型,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动将影响收入水平,进而影响货币需求和利息率,然后影响价格水平,其中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不改变原有货币需求函数;而按照弗里德曼的分析,名义收入的变动将直接影响货币需求,因为它会改变存量和流量的相对价格,换言之,凯恩斯效应能够起作用仅仅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动来自于货币幻觉,从而货币需求的变动所产生的实际余额效应将通过存量和持久收入的调整恢复原有的相对价格。这样,如果货币供给随着财政支出一起增加,其结果只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通货膨胀(弗里德曼,1960,1977)。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40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40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