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决策的依据是行动的前景(可能出现的后果)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的后果被表述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这种偏离可正可负(表示收益或损失)。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要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心理感受的评价取决于行为主体的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和赋权函数(weights function )。例如:考虑一个赌局(x,p; y, q): 出现结果x的概率为p,出现结果y的概率为q。心理价值函数为v,赋权函数表示为P,则该赌局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为: P(p)v(x)+P(q)v( y)。

虽然从形式上看,前景理论的价值标准和预期效用理论的标准十分相似,但是心理价值函数V同贝努力效用函数u有着显著的差别:贝努力效用函数以严格凹函数来表现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其自变量是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实际的结果;心理价值函数则是以参考点为拐点在损失部分是凸函数在收益部分是凹函数,而且损失部分更加陡峭,以此来表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函数的形态呈“S”形,此外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经过参考点处理后的决策结果。赋权函数也不同于普通的概率权重,经过赋权函数的处理,决策者对概率很小的事件赋予相对高的权重,而对中等概率和高概率的事件赋予相对低的权重。如果事件的概率是客观概率,我们可以把赋权函数看作决策者对客观概率的自我评价,如果事件的概率是主观概率,那么也可以把赋权函数看作决策者形成主观概率的一种机制,但是在赋权函数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权重之和不等于1的情况。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1992年提出的累积前景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以累积赋权函数代替单独决定的赋权函数,增强了前景理论对连续性问题的解释能力。在以预期效用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经济学研究中,风险厌恶是一个行为主体的关键特征,正是风险厌恶的存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才会出现风险分担现象,金融资产才有风险溢价,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才被规范的研究。实际上,风险厌恶可以很方便的转换为对损失的厌恶,所以只要是预期效用理论能够解释的现象,前景理论都应该能够解释。由于包含了行为主体对参考点的选择和对经验推断法形成的决策权重,前景理论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预期效用不能解释的问题。在未来的金融研究中所使用的价值标准一定要向前景理论过渡。

新的金融学研究将以前景理论为价值判断的依据,以噪音交易为资产价格变动的推动力,金融资产的价格不仅要反映系统风险还要体现交易者系统性的错误估价,由于理论模型中的参数很难从统计资料中获得,所以开创性的研究中必然要包含估计参数的心理学实验。与这种范式转换相适应,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都在经历着又一轮更新。

结论

在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中,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是决定资产价格的基础,价格的变化反映了投资者信念的波动。人类有限理性的行为特征导致资本市场的某些现象不能被以完全理性的参与者为基础的金融理论所解释,传统金融理论所宣扬的市场有效和无套利越来越难以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行为金融理论的出现将金融学研究向人性化又推进了一步,前景理论、噪音交易、有限套利等理论正在金融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取代着预期效用、贝叶斯估计和无风险套利。

前景理论得到金融学界较为一致的认可表明以人性化为特征的新的金融学范式正在形成。虽然以行为金融学为代表的新的金融学范式可能会按照传统的金融分析的发展路径将心理因素引入金融学的各个应用领域,但人们实际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可能会使得这种人性化的分析范式难以建立起以简洁的假设为支撑的规范体系。就目前状况而言,新的金融学研究还只能处在描述性阶段,规范的理论研究可能还要借助新的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圣平.偏好、信念、信息与证券价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美)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美)D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 Black,F.,(1986), “Noise”,Journal of Finance, 41,529-543.

[6] De Long, J.B., Shleifer A., Summers L. and Waldman R. J.,(1990),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703-738.

[7] Grossman, Sanford, J., and Stiglitz, J.E. (1976), “Informational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6, 246-254.

[8] Grossman, Sanford, J., and Stiglitz, J.E. (1980),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394-408.

[9] Hirshleifer, D.,(2001),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Asset Pricing”,Journal of Finance, 4, 1533-1597.

[10]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dtrica, 47, 263-291.

[11]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5, 297-324.

[12] Nicholas Barberis and Richard Thaler(2002) , “ 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13] Savage, L. (1972).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Dover. New York.

Grossman和Stiglitz(1980)

《关于信息有效市场的不可能性》

拥有内幕信息的知情者在操纵股票的过程中,除了自身要有可靠的内幕信息优势外,一般需要存在一个具有噪声和从众行为的市场。在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之间进行博弈的时候,内幕信息知情者为了成功实现操纵,经常在交易过程中加入一个噪音变量,导致证券价格未能准确地反映证券产品的真实价值,使得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证券信息。羊群行为与“跟风”的反馈策略,也就成为不占优信息交易者的一种理性选择;而理性的知情者则可以利用各种策略手段引发投资者群体的从众行为,正反馈(追涨杀跌)或者逆反馈(negative feedback strategy)从中牟利。Grossman-Stiglitz (1980)在完全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的基础上,从引进“噪声”来干扰价格系统的角度建立模型,分析了“有关有效市场的不可能性”,本文则根据Grossman-Stiglitz (1980)第一定理,解释内幕信息操纵中知情者以及非知情者的行为特征。

根据Grossman-Stiglitz(1980)第一定理,得出:在、 、 x相互独立的条件下,均衡价格 是( 、x)的线性函数。经过处理,得线性关系:

(1)

其中 ,,( ); 为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市场上存在一种风险资产,其收益表述为: , , 独立同分布,;人均风险证券供给量x是随机变量,是Grossman-Stiglitz模型引进的“噪声源”; 为均衡状态下知情交易者占交易者总数的比例, 1- 为非知情交易者占交易者总数的比例。

下面对Grossman-Stiglitz(1980)第一定理作简单解释。

(1),( ),即如果市场上没有知情交易者,价格体系也就不包含任何有关 的信息了;如果 ,当非知情交易者观测到 = 时,由公式(1)可以求出 。而 , ,所以非知情交易者无法从 中精确的推测出知情交易者有关风险资产的私人信息 ,精确程度最终取决于 。

(2)当 (即知情交易者的信息完全准确),或者 (即不存在噪声源)时,均衡价格完全揭示知情者的信息 。但由于信息的完全揭示与信息有成本之间时不相容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噪声的客观存在的。

(3)越大(即噪声越大),价格中的信息含量越低,价格传递信息的有效程度越低。

(4)如果 值较小(即交易者并不特别厌恶风险),或者 较小(即知情者的信息较准确)那么知情者的风险资产需求对信息的敏感性越高;而 的较大值使得知情者在总需求中占有更大的作用。因此较小的 使得所有知情交易者的总需求对信息相当的敏感,当噪声源 相同的情况下,基于信息 变化的总需求变量越大,从而信息 引起的价格变化越大;此时基于的价格变动大于基于 的价格变动。因此,在 一定、 较小的情况下,由式(1), 越高价格,就越高。

Grossman-Stiglitz(1980)的模型中没有涉及动态博弈的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在分析内幕信息操纵过程中却有相当好的诠释力。

在信息操纵的第一阶段,知情交易者为了掩饰内幕信息,降低非知情交易者从价格从推断内幕信息,控制持仓成本。因此可以通过频繁的制造证券的震荡来控制x的波动;通过震荡挤出其他投机者、控制知情者的占比 ,提高了交易者的风险厌恶系数 ;通过一定的反向操作或者故意放出虚假信息来模糊内幕信息的准确性,增大了 的值;从而加大了 的方差,表现在某一区间的不停波动。这样阻止了非知情者从价格中推断信息的准确性,并且导致了非知情交易者的错觉,使之错误的买卖,便于内幕信息操纵者买入相应的证券数量。

第二阶段,操纵者为了最终出货套利,需要使股票快速的远离其持仓成本区间。因为在第一阶段操纵结束后知情者已经控制了较多的筹码,使得市场供给x能够被知情者控制,表现在成交量的相对平稳。当 恒定且接近于零或者 接近于零的时候, 与 高度相关,非知情者通过观察价格即 可以较准确的得知 的真实信息,这时从众行为在非知情者身上发挥的较为明显,他们在预期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买入;又由前面所述,我们知道在在 一定、 较小的情况下, 引起的价格变化加大, 越高,价格就越高,这正是操纵者所乐于看到的。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3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3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