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为了使种类相同,但各自在不同的带有个别色彩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相一致,而不是同市场价值相偏离,即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市场价值,这就要求各个卖者互相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以便把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也就是社会能够按市场价值支付的商品量提供到市场上来。如果产品量超过这种需要,商品就必然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反之,如果产品量不够大,就是说,如果卖者之间的竞争压力没有大到足以迫使他们把这个商品量带到市场上来,商品就必然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如果市场价值发生了变化,总商品量得以出售的条件也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市场价值降低了,社会需要(在这里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平均说来就会扩大;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吸收较大量的商品,如果市场价值提高了,商品的社会需要就会缩减,就只能吸收较小的商品量。因此,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末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4]P202。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产品量超过社会需要量,并没有影响市场价值,而只是使商品会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反之,如果产品量不够大,商品的市场价值也不因需求的旺盛而增加,只是商品会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显然,这种情况只有在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独决定价值,而不是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实际上,根据马克思的上述一段话,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种含义的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单个商品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乘以社会需要所要求的商品量。
三、市场价值的变动与价值决定
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市场价格是一个围绕其均值(中心)变动的随机变量,而且这个随机变量的均值也是会变动的。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变动。供求的变化决定了市场价格围绕其均值的变动,而该随机变量均值的变动则是由市场价值来调节的。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认为,供给是价格的函数,需求也是价格的函数,即这两者由价格决定。而供给函数曲线与需求函数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因此,西方经济学最终是用价格来决定价格。而马克思在这里则表明,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再调节市场价格,最终是市场价值决定市场价格。而市场价值始终是与生产上的必要劳动时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市场价值的变动首先取决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
但是,虽然供求的变动一般不影响市场价值,但供求的变动一旦引起生产条件的变化,也会间接地引起市场价值的变化。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而这种市场价值又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当价格由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末,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只有在需求超过通常的需求,或者供给低于通常的供给时才可能发生。最后,如果所生产的商品的量大于这种商品按中等的市场价值可以找到销路的量,那末,那种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调节市场价值”[4]P199~200。
这种在特殊情况下由最好条件或最坏条件决定而不是由平均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可以视为价值决定的第三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这是因为,“这里所谈的,并不是和市场价值不同的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值本身不同的规定”[4]P205。
与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比,第三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实际上,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动通常有一个渐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三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地相互地转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还是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例如,蒸汽织布机在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即全面普及的,当它刚开始出现时,手工织布的价值仍然代表织布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就是市场价值。此时,蒸汽织布机使用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该商品市场价值,从而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收益体现了蒸汽织布机使用者率先实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随着蒸汽织布机所生产的商品的量不断增加,以至于大于这种商品按手工织布的中等市场价值可以找到销路的量,结果在蒸汽织布机这个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调节市场价值,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增量逐步消失。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让位于第三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蒸汽织布机市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手工织布的淘汰,蒸汽织布机从最好条件变成了平均条件(这个变化过程不是数学上的求平均过程),第三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转化成为了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当马克思指出“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3]P52时,他所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依赖于同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相同性,而这种相同性“是价值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以及一般说来在一种以个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生产基础上借以实现的方式” [4]P745。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由联合体代替以后,如果认为产品的价值还是这样决定的,是依旧不变的,就会“是错误的”[4]P745。
四、价值转形问题
1、问题的起源
恩格斯指出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两点之一是:“按照李嘉图的价值规律,假定其他一切条件相同,两个资本使用等量的、有同样报酬的活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会生产价值相等的产品,也会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但是,如果这两个资本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不相等,那末,它们就不能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如李嘉图派所说的利润。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实际上,等额的资本,不论它们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平均的相等的利润。因此,这就和价值规律发生了矛盾”[5]P24。对于劳动价值理论来说,问题在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 [5]P25。
2、马克思的解答
马克思认为,“由于等量资本按可变部分在一定量总资本中占有不同的百分比而推动极不等量的劳动,等量资本也就占有极不等量的剩余劳动,或者说,生产极不等量的剩余价值。根据这一点,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一个商品的价格,如等于这个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生产这个商品所使用的资本(不只是生产它所消费的资本)的年平均利润中根据这个商品的周转条件归于它的那部分,就是这个商品的生产价格”[4]P177。
为了说明价值转形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列举了一个数字例子,其中假定一个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该商品生产时所消费的各种商品的价值。对于这个假定,马克思指出,“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它的买者来说,就是成本价格,并且可以作为成本价格加入另一个商品的价格形成。因为生产价格可以偏离商品的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包含另一个商品的这个生产价格在内的成本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总价值中由加到它里面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的部分。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改了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商品的成本价格看作和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等,那就总可能有误差。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4]P184~185。
3、对马克思的质疑
马克思的一句“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被反对者大做文章。庞巴维克断言,一旦把马克思计算过程中的成本价格由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所谓转形问题在逻辑上是决无可能解决的。[6]
对于庞巴维克挑起的争端,一些学者尝试完成马克思省略掉的计算。博特凯维兹率先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7]。他将社会生产分为三个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二部类是生产工人消费品的部门;第三部类,是生产资本家消费品(奢侈品)的部门。用C、V、S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假定社会生产是简单再生产,有:
分别用x、y、z表示生产资料、工资品、奢侈品生产价格对各自价值的比率,即偏离率;用r表示平均利润率,有:
然后,博特凯维兹令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求得一个“价值转形”解,并在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使得总平均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于是,他认为,总平均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与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只是一种偶然的情况,在普遍的一般情况下,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不成立。
此后,无论是支持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学者,还是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人,都围绕博特凯维兹给出的上述联立方程组的框架进行分析。反对者,如斯蒂德曼得出结论说[8],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无法建立没有内部矛盾的、逻辑统一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而且货币平均利润率和货币生产价格能直接从生产过程的实物条件导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中是完全多余的。而支持者则在上述分析框架的局限下,始终无法完全解决在一般情况下总平均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与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的问题。
五、价值转形之争的实质
博特凯维兹分析框架的主要问题在于用数学计算过程混淆了现实经济过程。在博特凯维兹的方程组(2)中,以x、y、z形式表现的生产价格与平均利润率r是同时确定的。但在现实经济过程中,则是“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大的平均率为前提。这些特殊的利润率在每个生产部门都=m/C,……它们要从商品的价值引伸出来。没有这种引伸,一般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概念”[4]P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