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本理论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只是一个片面的生产要素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将使得科学的资本和劳动力价值理论庸俗化。人力资本理论认识到了劳动力的质对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但只有从劳动过程出发,在资本主义权力关系下才能理解劳动力价值、劳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理论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的现实功能在于再生产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在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教育实际上保证了不平等的合法化。
【关键词】人力资本 劳动力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he Value of Labour Power
Xie Fusheng & Li An
ABSTRACT: Human capital theory abstracts from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class relations. It is thus only a partial theory of production factors. Therefore, combining human capital theory with Marxian economics will vulgarize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of capital and labour power. Although Human capital theory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of labour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t is from the capitalist power-based relations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lue of labour power and skills of labour. Human capital the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are to reproduce labour power as well as the social production relations. As a result, under unequal social-economic relations, education in fact legalizes the inequality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the value of labour power, capitalist economic relations
联系人:谢富胜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中扣除物质因素和人口增长以后的“余差”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主要是人力资源中除了基本的数量特征之外的“技术、知识以及影响人的生产能力的属性之类的质量成分”。[②]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劳动的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要素的同质性假说,将新古典分析方法扩展到教育与家庭等非市场领域。综合来看,人力资本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从个人和社会的最优选择行为出发,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形式化和非形式化模型的基础上,衡量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规模。该理论主张通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合政府的适当干预,扩大以国民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和合理化。[③]
但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教育的功能、收入分配等核心命题也招致主流学者的诸多批评。例如,谢弗尔指出人力资本理论无法明确地区分消费与投资,也无法确定增加的收入中哪些是由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因此无法由人力资本理论直接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④]斯彭斯指出,虽然更高的收入与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但是它可能并不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而只是由个人能力的实际差异引起的。[⑤]其他的批评还涉及如何衡量非工资收益和能力的差异等方面问题。[⑥]
上述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如何计算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方面,而未触及其核心问题,即劳动力的形成问题。人力资本理论从劳动力形成与资本形成在形式和技术上的相似性出发,把劳动力纳入了资本。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社会就“不是由两个对抗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组成,而是由两个彼此没有什么区别的资本家集团所组成的”。[⑦]鲍尔斯和金蒂斯指出,人力资本理论只是简单地把劳动力当作获取收入的手段,因而它只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生产理论,它没有考虑社会再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过程。[⑧]
近年来,人力资本理论在国内经济学界颇受欢迎。尤其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认为在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培训都可以被理解为劳动者的投资行为,因而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资本。这些学者尝试用人力资本理论重新梳理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问题在于:第一,这种梳理并不契合马克思的本意,引入人力资本理论将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内在矛盾;第二,人力资本理论确实抓住了劳动力的质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片面的生产要素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劳动力的质的作用的本质和特征,那么就需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以解释这种现实;第三,人力资本理论提倡扩大国民教育,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教育的劳动力再生产功能服从于资本积累的需要,资本主义国民教育的发展并不能促进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分配上的平等化。
一、人力资本理论不能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
1、马克思对人力资本思想的批判
在马克思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即已提出过将劳动力视为资本的思想。例如,斯密认为人的才能是固定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才能必须通过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可获得,而教育所花费的成本累积起来可以算作一种投资。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才能就转化为了一项资本,劳动者的收入就可以被理解为投资的利润。[⑨]萨伊认为从事所有职业的人们,都必须接受教育以积累自己的才能,从而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就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人们的劳动收入可分为“劳动的一般报酬”和与该报酬无关的利息收入两个部分。[⑩]
针对把劳动力看作资本,把劳动者的收入看作投资的利润或资本的利息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这里,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例如,如果一年的工资等于50镑,利息率等于5%,一年的劳动力就被认为是一个等于1 000镑的资本。资本主义思想方法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不幸有两件事情不愉快地和这种轻率的观念交错着:第一,工人必须劳动,才能获得这种利息;第二,他不能通过转让的办法把他的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转化为货币。其实,他的劳动力的年价值只等于他的年平均工资,而他必须通过劳动补偿给劳动力的买者的,却是这个价值本身加上剩余价值,也就是加上这个价值的增殖额 ”。[11]
为了揭示所考察对象的特点,对比分析是一种合理的分析手段。例如,马克思曾经指出,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人的能力的发展“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12]但对比两个事物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马克思对古典人力资本思想的批评表明,古典学者将相似因素绝对化而忽视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差异: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力的所有权不可以转让,唯一可以转让的是劳动力在一定期间的使用权,但转让使用权时所获得的是劳动者应得的工资。这种不可转移的特性,使得劳动者不能像转让物质资本一样取得相当于资本价值的货币额。
第二,混淆了剥削的对象和手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能创造比再生产他的劳动力所需要的更多的价值,雇佣工人以工资形态获得的收入源泉只有在雇佣工人自己的劳动中才能实现,而资本以利润形态获得的收入源泉是别人的无偿劳动,不需要其所有者消耗任何劳动。劳动与资本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经济范畴。“资本只有同非资本,同资本的否定相联系,才发生交换,或者说才存在于资本这种规定性上,它只有同资本的否定发生关系才是资本;实际的非资本就是劳动”[13]。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只有与资本发生关系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才能成为价值增殖的手段。
第三,混淆了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并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完全归于资本家所有和支配,雇佣工人得到的只是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即工资。古典学者把资本的增殖扩大到劳动者身上,认为劳动力本身也是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劳动者也能在全部剩余价值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了。这样,劳动者与资本家成为了共同享有剩余价值的合作者,劳动者的被剥削和资本主义的本质被掩盖了。其实,雇佣工人的劳动已经归于资本家,他无法支配自身的劳动,因而不可能获得自己劳动的增殖额。
2、人力资本理论中的资本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资本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包含着两个不同方面:对于未来收入的所有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控制。而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从萨伊开始的资本理论,完全抛弃了对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分析,把生产理解为“资本”和“劳动”要素相结合的物质关系。费雪进一步将任何时候存在的财富存量都定义为资本,并区分了资本的两种属性;一是资本沉没投资的成本属性,另一个是资本提供服务流的贴现值。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要素都可以被定义为资本。由于人力的确可以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未来收入,舒尔茨便顺理成章地把人力视为了资本[14]。但人力资本理论仅着眼于流通过程中的货币获得,而不考虑这种收入是剥削所得,还是被剥削所得。它将资本当作静止的生产要素,着眼于寻找均衡状态的分析,仅仅描述了投资能够提供收益这个表面现象。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则从价值增殖、资本的运动和生产关系三个角度阐述了资本的特征、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是不断地榨取剩余价值,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