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从“价值概念是生成的东西”这一立场来看,严密地说 “价值形态”的术语-“相对的价值形态”和“等价形态”也这样-不是适当的术语。应该说“关于价值的萌芽形态生成到价值的过程的议论”。但是在这本论文里,我们使用从来的术语。请原谅。
[⑤]宇野弘藏.经济原理[M].岩波书店,1972,22-23.
[⑥]田中史郎《商品和货币的逻辑》 (白顺公司,1991)已经指出了这样的宇野的不彻底性。从田中先生的观点来看,在宇野的“价值形态论”里,“好像以表现作为同质性的价值为目的的逻辑”和“表示商品所有者的交换要求之意思”混在一起。而田中先生说后者正是宇野的思想发展的结果。我们认为这是正当的指出。我们的这本论文也借助于田中先生的这一观点。田中先生认为在从《旧原理》到《新原理》的思想发展的经过中,宇野越来越重视“商品所有者的欲望”的契机。但是我们认为《新原理》里也残存不彻底性。我们还认为如果这样“纯化” 彻底,好象这本论文,就变得不要“价值的先行定义”。
[⑦]当然x1所有者不限于一个人。但是在这样的逻辑阶段,不必提起“一个人还是多数”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个人”。
[⑧]众所周知,《资本论》的“价值形态论”里两种思考方法混在一起,一是“20码的亚麻布先天性地相等于一件上衣”的思考,二是“亚麻布所有者欲求一件上衣”的思考。前者是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继承的,而后者是被宇野弘藏继承的。
[⑨]马克思.资本论[M].长谷部文雄.河出书房,1969,59.
[⑩]从“先存在价值”这一马克思的思考来看,认为相等于20码的亚麻布的各种各样的商品排成于右边。从“先存在商品所有者的欲求”这一宇野理论的思考来看,先决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商品的量后,再决定与此对应的亚麻布的量。
[⑪]宇野弘藏.经济原理[M].岩波书店,1972,25.
[⑫]同上.25.
[⑬]比如,在降旗节雄《解明货币之谜》(白顺公司,1997)里设扩大的价值形态的小段,但是这小段的内容不过是简单的价值形态的补充说明。山口重克《经济原理讲义》只指出“商品所有者,根据各种各样的欲求和其变化,要求与各种各样的商品交换”这一事实。
[⑭]小幡道昭.价值论的展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48.
[⑮]同上.49.
[⑯]同上.50.
[⑰]按照这样的逻辑,20码的亚麻布→一件上衣,或者→10磅的茶,或者→40磅的咖啡,或者→1夸脱的小麦这一扩大的价值形态的算式的意思就是:除了上衣以外,全部的商品都是上衣所有者的欲求的对象,而且亚麻布的所有想要先得到这些商品。但是我们觉得这样的解释是把特别的例子硬干地一般化。
[⑱]小幡道昭.价值论的展开[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50.
[⑲]同上.48.
[⑳]同上.48.
[21]田中史郎.商品和货币的逻辑[M].白顺公司,1991,138.
[22]同上.138.
[23]同上.39.
[24]同上.140.
[25]宇野弘藏.经济原理[M].岩波书店,1972,27.
[26]比如,山口上列书,大内力《经济原理上》(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等。田中先生把这个算式叫“第Ⅱ’形态”,说明“这是分折者视野的对象从一个商品所有者的行为扩大到多数者的行为的”。我们也赞同这样的解释。
[27]宇野弘藏.经济原理[M].岩波书店,1972,27.
[28]同上.27.
[29]比如,大内上列书等。
[30]田中史郎.商品和货币的逻辑[M].白顺公司,1991,161.
[31]←意味着右边的商品所有者想要左边的商品。因此和→一起意味着进行现实的交换,换句说话,两个箭形符号相等于=符号。
[32]我们不否定多数的“一般的等价物”。在这里,为了逻辑的简单化,假设以y7为唯一的“一般的等价物”。
[33]宇野弘藏.经济原理[M].岩波书店,1972,28.
[34]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M].现代评论社,1974,194.
[35]在这里,我门定义“价格”是每一个商品单位的金量,“价值”是“价格”所表示的“好像商品内在的交换力”。
[36] “商品内在的价值”的物象化的错视首先出现于“货币内在的价值”的观念。可以说不理解这一点的“物象化论”或者“物神性论”根本不理解“价值形态论”。比如,岩井克人《货币论》(筑摩书房 1994年)里有“如果亚麻布把直接交换可能性给与其他的全部商品,就其他的全部商品能把直接交换可能性给与亚麻布・・・”的惊人的一句(53页)。
资本-劳动关系:当前的特点与未来变化的前景
【美国】 大卫•科茨
本文是为2007年10月27-28日在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举行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二届论坛撰写的更长一篇论文——“世界劳动与资本的当前关系之政治经济学”的短文版。
一、介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到由劳动进行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产品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蕴含着“当今整个社会对抗的根源/萌芽”(恩格斯, 1978, 第704页 – 斜体字是原文)。他继续写道“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第705页 – 斜体字是原文)。就是说,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阶级冲突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尽管自从这些评论首次成文以来的130年间资本主义的形式以各种方式变化着,恩格斯的断言对当前的资本主义仍是正确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雇佣劳动力来创造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率取决于三个基本变量之间的关系:工作日的长度、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后两个变量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阶级斗争影响所有上述三个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因素 。因此,资本-劳动关系的特征及阶级斗争的状态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是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关键因素 。
资本-劳动关系的特点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每种制度形式的一个基本方面。历史上,资本主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采取了不同的制度形式。马克思和列宁都写到了资本主义变化的制度形式 。近来的社会累积结构(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SSA)理论在某些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变化的形式,通过这些方式一套制度通过其对利润率以及利润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作用来影响资本积累的过程、(Gordon等, 1982; Kotz等, 1994)。
本文论证了在过去的60年资本主义历史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两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制度形式可以被理解为构建资本-劳动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替代方式。 本文的分析将主要利用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制度变化史,尽管也会提到其他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在这个介绍性部分之后,第二部分研究了“调整学派”的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主导了约25年。第三部分考察了自从1980年以来的新自由主义制度结构。第四部分关注未来的前景。
二、资本-劳动之间的妥协,1948-1973
二战后在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同时出现了相关的国际制度。这种制度结构,或者社会累积结构(SSA)已在大量的文献中有详细描述,包括Gordon等(1982, 第5章)和Kotz等(1994, 第68页)。在有关SSA的文献中,战后的SSA通常被描述为一套影响国家-经济关系、资本-劳动关系、资本-资本关系(影响竞争的形式)以及一种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在那个时期的所有主要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以各种方式积极管理经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往往是独立共存的(co-respective),而不是不受限制的、残酷的,主流的意识形态支持资本-劳动的合作、一个积极的国家和“文明的”竞争。然而,可以指出这种SSA的重要特征是劳动和资本之间阶级斗争的相对受限且谨慎控制的形式。
在美国的情况中,劳动者在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年间及20世纪40年代初的战争年间变得非常强大。随着成百万的产业工人第一次加入工会,工会运动在那段时间迅速增加。在二战期间,工会进行了很大的克制,但是战后很快爆发了一系列武力罢工和其他工人抗议活动。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在新的工会中占据了许多领导职位。作为对工人战后攻势的响应,大企业及其联盟能够引起美国政治向右翼转移。通过激发人们对新近强大起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恐惧,右翼成功的使公众的态度转向反对支持武力的工会。议会通过了新的劳动立法,该立法限制工会的权力,并迫使许多左翼领导被驱逐出工会运动。
从大约1948年这种情况开始,在工会领导中更加温和的一派与更具远见的大企业官员之间逐渐形成了资本-劳动之间的妥协。随着工人中更加激进和好战的一派被边缘化,大多数大资本非正式的同意集体参加与工会进行的劳资谈判。在工会这边,他们同意限制关于工资和工作条件问题的讨价还价,并同意承担在后来成为标准3年劳动合同期间阻止罢工的责任。这种资本-劳动之间的妥协对工人意味着定期的工资上涨,而对资本来说它能确保对生产过程的连续控制同时作为确保工资成本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方式。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然而,它被新的制度引导成一种对资本而言相对不制造混乱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