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述指责,一般均衡理论家们或许会求助于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来捍卫自己的理论。在弗里德曼(1953)看来,经济理论假设的现实性与经济分析的适用性无关,与理论假设有关的问题并非是它们在描述方面是否现实,因为它们从来就不现实,而且更一般地说,某一理论越是杰出,那么它的假设就越超脱现实;经济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能否对尚未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只依赖于理论推理与经验检验的相符程度。按照这一方法论主张,不仅指责一般均衡分析假设前提的非现实性是毫无道理的,而且,现代工业经济常常表现出的不均衡甚至严重不均衡的状态,一个经济体系在各个市场都未能明显地呈现均衡状态的情况,也不能证伪一般均衡理论。因为现实经济中广泛发生的规模经济、外部性以及寡头的存在表明,一般均衡理论的某些初始条件常常未能得到满足。因此,一般均衡理论常常是不适用的而不是虚妄的。但是,如果我们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主张贯彻到底,以“预测决定理论命运”的标准来检验一般均衡理论,那么,我们又能从一般均衡理论这一精美的逻辑框架了解多少有关实际经济体系运行的方式呢?显然,如果一般均衡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是提供解释的理论,或关注的是预测的成功性,那么这一理论是很难进行解释的,也不能导出任何有用的预测。因为它无法说明一般均衡是如何发生、怎样实现的。作为规范理论的一部分,它只是论证“人们自利追求的结果能够导致稀缺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这一命题的一种相对有效的逻辑方法而已。因此,“由于一般均衡理论没有以经验为依据的内容,它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而它的最卓越的捍卫者实际上已经很谨慎地把它称之为一种框架或范式”。
但是,一般均衡论的坚定捍卫者显然不能完全同意布劳格的上述看法。哈恩(F.H.Hahn,1973)就曾明确指出,一般均衡理论具有丰富的经验内容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它能用来驳斥一切有关可耗竭资源、浮动汇率和对外援助等未经审慎考虑的政策观点。当然,哈恩也承认,一般均衡模型就其自身结构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释以至明显的不明晰之处,一般均衡理论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问题”仍然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和谐而不是混乱,这是真的吗?若果真如此,它是怎样实现的。他承认,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总的来说似乎有秩序的经济中,但如果真的存在着秩序,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经济学家们还没有完善的技术去分析“无形之手”的命题。但是,哈恩还是到度重视并反复宣扬一般均衡理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能够代替一般均衡理论。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CGE)的出现和发展似乎也验证了哈恩的雄心勃勃的论断。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是于20世纪60年代登上学术舞台的。1960年,金汉森(Johanson)构造了一个描述挪威经济的CGE模型,但该模型结构简单,许多方程按照经济学传统都被简化处理为线性方程,求解方法也只是简单矩阵求逆。之后,随着数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GE建模技术和计算方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CGE模型应运而生。但是,人们普遍认识到现存CGE 模型存在许多缺陷,它们是(1)所需数据很多,运算比较复杂;(2)需要对许多经济行为进行简化、概括并给出定义方程;(3)对宏观模型封闭规则比较敏感;(4)绝大部分CGE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经济结构,CGE分析基本上是一种比较静态研究[149]。因而,CGE依然是高度抽象的理论状态。由于一般均衡理论(或框架)缺少从理论世界过渡到现实世界的桥梁,人们很难使用一般均衡理论为现实世界确定实际的均衡值。
针对一般均衡理论经验上的空洞性,信奉建构主义信条的罗伊•温特劳布也曾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捍卫。他声称,一般均衡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的拉卡托斯的“硬核”,并且根据定义,此“硬核”是非经验性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经验性含义只能在“保护带”中被发现,而它是由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新古典理论、有关企业的新古典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组成的。1985年,温特劳布在《一般均衡分析——在评价中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瓦尔拉斯研究纲领,这一纲领有一组硬核和保护带以及一组正、反面启发法命题,并模仿拉卡托斯《证明与反驳》的写法,以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方式重构了1930-1954年间经济学家对竞争均衡存在性证明的历史。具体地说,沃尔德在1934、1935和1936年间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表明行为者、市场和最优化假说需要一种竞争均衡的存在,但为证明均衡的存在,他作出了一些不真实的假设。冯•诺依曼1930年也提出了一个关于行为者的选择、最优化、市场和均衡的假说,并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上述两个模型的硬核基本相同,表明它们不仅是一致的而且是相容的。希克斯1939年扩展了对硬核的解释,给出了更明确的厂商概念、最优选择(特别是家庭的选择)、商品(包括时间、资本货物和某种形式的货币)和与硬核术语相关的均衡概念。虽然希克斯模型对厂商、厂商的选择和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框架,但这一模型的有关结果的一组命题的相容性并没有得到证明,并且生产模型也没有建立在最优化假设之上。1951年库普曼生产模型弥补了这一点。最后,上述硬核命题的假说和解释导致一组相容的模型,阿罗和德布鲁1954年证明了竞争均衡的存在性,并证明了一般均衡理论内在逻辑的相容性。通过上述一般均衡理论历史的逻辑重建,温特布劳指出,“这一系列论文代表着对纲领硬核的加强,其进步表现为对硬核术语的一系列更明确的解释:(1)每一后继的解释是在相容模型中的一种阐释;(2)每一后继的解释包含着前者的解释;(3)每一后继的解释包含着前者未能解释的内容。这正是拉卡托斯所称的理论上的进步,并不是拉卡托斯所要求的具有超余经验内容和扩展了的解释被确证的进步”。因而,“这一硬核类似于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公理体系,人们要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就必须接受这一公理体系”。由于这一硬核的加强过程类似于纯数学的研究过程,它是拉卡托斯在《证明与反驳》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发现的逻辑,而不是波普在《猜测与反驳》中表达的经验证伪的方法,因此,欲问这一硬核是否真实,指责一般均衡论缺乏经验内容,是毫无意义的[150]。
温特布劳的辩护显然是牵强的,并且也缺乏拉卡托斯的“经验上进步”的意义标准。其特征与一般均衡理论本身一样,只是无休止地阐述纯逻辑问题而毫不考虑有关实际经济行为的可证伪的理论的形成。布劳格指出,正是这种认为每项经济理论若要成为严密的科学就必须符合一般均衡模型的广泛传播的观点,应对现代经济推理的纯粹抽象和非经验特性负责。在他看来,一般均衡理论除了作为一种评估其他假设性的经济模型的标准之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它并没有并且永远也不会有经验性的内容。因而,“即使被宽容地看作‘社会数学’中的一个研究纲领,它也注定会彻底失败”。一般均衡理论在适当的时候必然死亡[151]。
5.3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
一般均衡经济学家们最为自豪的是,在阿罗——德布鲁体系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似乎已超越物理学,从而使经济学成了一门可与物理学相媲美的“精密科学”。然而,前文分析已表明,尽管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学证明“精巧漂亮” ,却与现实经济的科学分析并无联系,它只是以牺牲经济内容来顾全数学运用的形式主义的产物。
5.3.1数学:普适的理性形式
数学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科学之一。伴随着数学自身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几乎所有其他科学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人们逐渐认为,科学作为理性的事业,数学是其普适的理性形式。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就已经强调过数学的理性形式的广泛的适用性。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即万物”,“在自然的诸原理中第一是‘数’理,事物的生成与存在,与其归之于火,或土或水,毋宁归之于数。数值可以成‘道义’,可以成‘魂魄’,可以成‘理性’,可以成‘机会’”。也就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因而,“万物皆可以数来说明”,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152]。柏拉图继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把数和形的理性作为现象世界的根源,认为数学不仅是一个人达到真正知识的手段,而且通过数学的理性和智力的努力可以把理念世界自身建造起来。
近代以来,伴随着16世纪至17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人们的世界观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精神性的宇宙观念被“世界机器”的观念所代替,数学也脱离了古希腊时期的思辨性逻辑基础。人们认为,自然界本身具有数学结构,而对世界的认识就是通过发现这种数学结构而实现的。逐渐地,这种模式就变成了科学的理性模型。当它被进一步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时,数学的理性形式终于成为普适的理性形式。笛卡儿提出了理性演绎的逻辑法则,认为“数学为理性提供了标准和证明”,从而密切了演绎逻辑与数学方法的联系。J•洛克虽然批判了笛卡儿的唯理论,但同样认为数学这种理性的链条是发现和证明真理的有效途径。伽利略则创立了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辟了研究自然界的新途径,并指出,只有探明事物的数量关系,用数学形式表示自然规律,才能理解自然。而“牛顿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因而他以机械观的视角,运用一套严谨的数学理论来描述世界,并建立起成为科学典范的力学体系。G•W•莱布尼茨则认为纯粹的数学公理和原则是必然的真理,并致力于创立一种普通的符号系统用于逻辑演算,将概念和符号一一对应起来,组成一套演算规则使思维过程数学化。到了孔德等实证主义者那里,数学逻辑似乎成了组织和分析科学知识的唯一重要的形式手段,他们强调数学方法在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普遍运用,并把能否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看作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最重要标志。
不可否认,近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基本的自然科学学科,正是由于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广泛应用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任何一种数学理论,本身都是用演绎方法建立的系统,数学理论是获得演绎推论的现成手段,是科学知识发展的重要形式,数学确实是人类认识对象世界重要的理性工具之一。数学方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反随意性的逻辑一致性,运用数学分析,严格遵循数理逻辑程序,从一定的前提必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因此,数学方法原则上适用于一切科学,因为客观存在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无论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它们都具有量的规定性,而对于量的规定性的研究必须运用数学。并且,对数学的运用程度,也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当某门科学找到了相应的数学手段来表达自己概念的相互联系时,就表明它达到了较高的逻辑水平和理论水平,达到了有效的解释和预见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能否成功地运用数学,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