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面对这种指责,为了摆脱苛刻的波普条件的压力,主流经济学家们自然对“较温和”的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持欢迎态度。依托拉卡托斯的理论,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为自己理论的科学性辩护,并“合理”地以较易进行的证实替代难以进行的证伪。作为一个主流的经济学研究纲领,新古典研究纲领也包含一个不可摧毁的“硬核”和由众多辅助假设所组成的柔韧可变的保护带。格拉斯(J.C.Glass)和约翰逊(W.Johnson)曾对新古典研究纲领作过剖析,并将其硬核概括为四个基本假设:(1)个体主义;(2)理性;(3)私人产权;(4)市场经济。按照拉卡托斯的方法论原则,上述四个‘形而上’的假设是不可检验和不可反驳的。这样,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众多理论就具有了先验的不可证伪的特性。如果试图以上述假设的虚假性反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将会被主流经济学家们视为非经济学的争论而不予理睬。如果将新古典研究纲领看成是一个总纲领,那么,在这一总纲领下还有许许多多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子纲领,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等。它们同样包含不可证伪的硬核和可调整的保护带。拉特西斯曾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厂商理论作过剖析[140]。在他看来,作为新古典研究纲领的一个子纲领,厂商行为理论包括完全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等不同的理论变体在内。该纲领的硬核是四个基本假设:(1)利润极大化;(2)完全的知识;(3)决策的独立性;(4)完全的市场。当然,鉴于硬核的性质,对它们既无必要也不可能进行直接检验。在上述假设下,为了衍生出关于厂商行为的具体理论,还须补充一些辅助假设:(1)产品同质性;(2)厂商数目众多;(3)厂商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这些辅助假设原则上是可检验、可调整的。按照研究纲领的“正面启发法”,说明厂商行为的具体程序性指令是:(1)把市场分为买方和卖方;(2)具体说明市场的结构;(3)给出行为假定的各种“理想类型”;(4)明确其他情况不变的含义;(5)将分析转化为数学上的极值问题。自1838年古诺初创厂商理论以来,正统厂商理论特别是利润极大化假定虽屡遭批判,但在其正面启发法的导引下,通过辅助假设的调整,不断地“消解”了种种“反常”,并在经济学的教科书里生存下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试图证伪新古典经济学的任何理论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所谓经验检验只不过是确定显然是正确的理论的适用范围而已。

这样,我们看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不仅不会因与经验不一致而遭证伪,相反却可以因与经验相一致或近似一致而被证实。正如弗里德曼所辨解的,新古典理论长期获得“无数次应用”和被接受,本身就意味着它的经验支持和证据。这表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验检验的品格依然是与自然科学迥然相异的“好象证实论”,甚至可以说是宗教的“奇迹证实论”:“奇迹”一经证实,命题便可成立;现实经验的千万次否证或无证实,逻辑上并不能推翻命题。

4.3.2经济学的进步

既然对于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而言,证伪主义只是一种规范性的原则而并不意味着实践,面对“进步的”对手他们总是试图抓住“退化的”研究纲领不放,那么,一直以来经济学是否就没有任何的进步?如果有,又是何种意义上的进步?

马克•布劳格认为,经济学上的进步能够被有效地区别成理论上的进步或者是经验上的进步或者是两者兼有。在他看来,理论上的进步就是拉卡托斯所谓的“启发式的进步”:更加准确地定义术语以及术语之间的关系,普遍提高了概念的明晰程度,通常伴随着分析方法的创新。简言之,是琼•罗宾逊所谓的经济理论“工具箱”中更加锋利的工具。经验上的进步是指对经济行为以及经济系统的运行的内在动力的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简言之,是经济理论预测能力的提高。以此为标准,在《为何我不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一文中,布劳格以1900-1965年间经济学的12个基本创新为例评析了经济学的进步。

下面是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在1900-1965年间经济学的12个基本的创新:

(1) 社会不平等的理论与度量(帕累托,基尼)

(2) “创新”在社会经济变化中的作用(熊彼特,施穆勒等)

(3)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庇古,阿罗)

(4) 经济倾向、就业和财政政策(凯恩斯)

(5) 博弈论(诺依曼,摩根斯特恩)

(6) 垄断竞争经济学(张伯伦,罗宾逊)

(7) 国民收入帐户(库兹涅茨,克拉克)

(8) 投入——产出分析(里昂惕夫)

(9) 线性规划(坎托罗维奇,苏托,丹齐格,多夫曼)

(10)经济发展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刘易斯,缪尔达尔、普雷维什,哈罗德,多马等)

(11)计量经济学(丁伯根,萨缪尔森,马林沃德)

(12)经济系统的计算机模拟(克莱因,奥克特)

在布劳格看来,(1)项是个理论上的进步与经验性的进步齐头并进的领域;(2)项尽管在近半个世纪里经验性研究热闹兴旺,但几乎很少有人声称已拥有关于技术变化的可检验的知识的坚实背景,且熊彼特的研究纲领少人问津;(3)项没有经验性的进步,不过希克斯的“新”福利经济学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精炼并扩展成“潜在帕累托改进”,是理论进步的一个完美的例子;(4)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7)项国民收入帐户一起推动的革命,是20世纪经济思想方面经验性进步的一个主要的例子;(6)项垄断竞争革命也是如此,它不仅提供了“边际收益”和“切点解”这类分析性术语,而且从罗宾逊和张伯伦所培植的土壤里产生出来的罗斯等人的理论,就是产业组织领域的经验性证据的堆积;(5)项博弈论无论在描述性上还是在规范性上都表现很差,尽管它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支配性的数学技术,却远离了对相互影响的决策的实证性描述,而满足于经济学家对形式主义模型的沉溺;(8)项投入产出分析是一个公认的用来记录分散经济的生产结构的经验性方法,但其实际成果仍十分有限,它最大的影响是理论性的:它引起并鼓励了大量的线性生产模型的涌现;(9)项线性规划,是作为经验性的方法而提出来的,现在线性规划依然存在,它却是存在于管理科学而不是经济学中,它确实烙下了理论进步的标记,但我们根本不清楚,在对经济体系运行的本质方面,经济学能从线性规划中学到多少;(10)项发展经济学的文献充满了对发展问题的精确描述,存在着经验性的进步,但是否存在“发展经济学”却仍是一个有疑问的问题;(11)项计量经济学本质上不能显示出经验性的进步;最后,在“经济体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经济学家已经在这个“铁锤”上投资了许多,但它却不能敲碎任何比胡桃大的东西。总之,20世纪的经济学取得了很多理论上的进步,也有一些经验性的进步,尽管数量有限。

但是,对于布劳格的评析,罗森伯格(A.Rosenberg)等人并不完全认同。在他们看来,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经济学几乎没有取得多少经验性的进步,经济思想史是以理论上的进步为特征的。罗森伯格认为,正统经济学最好被看成是数学的分支,处于纯粹公理系统和应用几何学之间的交叉处,它基本服从于概念框架,与经验判断隔绝而致力于证明纯粹形式化的抽象可能性。事实上,主流经济学正是凭借“理论上的进步”所获得的“锋利工具”而日益获得“科学”的外观。“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使得主流经济学家们专注于假设的理论世界而不是可观察的现实世界,对模型的形式结构给予最高的优先权而不考虑它的实际内容,陷入了严重的“抽象”的危机。剥开“科学”的外衣,现代主流经济学家除了为经济学发展了一套更为完善、圆滑的自我辩护技巧外,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步。经济学仍然只是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其主要功用是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提供一种貌似科学、客观因而公正的理论辩护。

4.3.3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未来

面对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尴尬局面,展望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未来,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家们作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布劳格等人坚持证伪主义的立场,认为证伪主义是经济学家应该立志实现的一种思想;另一方面,麦克罗斯基(D.N.Macloskey)和考德威尔(B.Caldwell)等人则认为波普证伪主义是一剂太强的药,其结构要求是如此之严,以致于一旦把它严格地应用,经济学就很少有生存的余地,证伪主义对于经济学没有也不会有什么用处。

布劳格一直是经济学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最坚定的鼓吹者,并宣布“自己是一个不悔悟的波普主义者”。在他看来,只要每个经济学理论、模型或解释均包含具有全称命题形式的假说,那么波普的证伪主义观点在经济学中就显然是适用的。尽管目前经济学的经验检验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经验证据一直是并将依然是经济学发展的推动力量。任何经济学理论,除非能对它所力图解释的现象作出一系列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至少是潜在地可用经验资料检验的,否则它便没有立足之地,便不可能是第一流的。因此,经济学家应致力于证伪主义实践。哈奇森也是一位比较坚定的证伪主义者,从其1938年的《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设》到1992年《变化中的经济学目标》,他都一直宣扬并“坚持经济学的证伪主义原则”。但他也同时表达了对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前景的担忧。在《经济学的知与无知》(1977)中,他承认,依据波普的证伪主义观点,是“规律”而不是“趋势”才是成功预测的基础,但在经济学中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严格地说只有“趋势”而没有“规律”。在其第一部著作中认为帕累托定律是经济学中为数不多的真正规律之一,而在该书中他认为帕累托定律也应明确地解释为“趋势”。因此,证伪主义较难在经济学中适用。

麦克罗斯基则认为,证伪主义方法论即使是可取的,也不可能运用于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的修辞学》(1985)、《经济学中的知识与说服》(1994)等著作中主张,经济学家的目光应转向修辞学(Rhetoric),把经济学变成一种“说服人的艺术”,变成一种“对话的科学”。于是后现代主义者如哈贝马斯、加达默尔、利科尔等人的名字在其著作中频繁出现。与麦克罗斯基过于极端的态度不同,考德威尔在《超越实证主义》(1982)一书中指出,证伪主义是一种比较苛刻的学说,它要求科学家不应该只是对他们的假说进行经验检验,还应该建立能作出大胆预言的假说,并在检验中努力反证假说。他怀疑在这种意义上会有什么经济学理论能够贴上证伪主义的标签。在他看来,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之所以并不可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证伪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不能对所有科学学科都适用;(2)几乎没有理由指望证伪主义能够在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如大多数经济理论有众多的并且是没有证实的初始条件;缺乏普遍规律;经济统计数字极少能与经济理论中产生的概念完全吻合等;(3)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从来没有像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样有过一个相当大的运用范围。相反,他认为,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都是证实主义者。他们奉行的证实主义或相符主义(confirmationism)有四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各种理论应该是可检验的;一种检验的有用手段是把理论的预言与现实进行比较;预测的准确性常常是一种理论站得住脚的最重要的特性;各种理论的相对地位应由其证实强度决定。因此,证伪主义过去没有且将来也无助于经济学的发展。

将布劳格和考德威尔等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如何概括现代主流经济学家的方法论实践。他们都承认证伪主义很难在经济学中适用,但布劳格等人认为现代经济学是贴上了证伪主义标签的,经济学家们应在实践中更加努力奉行证伪主义方法论;考德威尔等人则认为现代经济学家极少实践证伪主义,并应放弃证伪主义方法论的规范原则。

4.4小结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2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2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