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曾指出,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而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则是盲目的。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就是要对经济思想史重新考察一番。因此,本篇力图结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演变并透过其理论框架的内部冲突揭示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局限。此外,尽管本篇很少直接援引马克思的论点,但本篇显然努力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上。

1.4 补充说明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困难而“清贫”的研究领域。尽管本篇力图以客观的态度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进行理解和分析,但这种理解无疑包含着笔者个人的观点、偏好甚至成见。作为一种尝试,倘若本篇能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有一点点贡献,那也将是令笔者深感欣慰的了。

在本篇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史家、经济学方法论家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1980)等著述为本篇提供了极大启发,尽管其新古典主义立场是笔者所不能赞同的。在这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囿于阶级偏见等所造成的方法论误区,已有无数的学者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此,除了必要的提及,本篇不再赘述。

第二章经济学理性主义的“硬核”

如果以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作为标志,经济学诞生之时正值理性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理性主义进入经济学便成为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此后,经济学理性主义尽管在其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却又存在着将其联系起来的“共同信念”,它们构成了经济学理性主义的“硬核”(hard core)[13]。在笔者看来,经济学理性主义的“硬核”是由这样三条形而上学信念组成:(1)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2)理性经济人;(3)个体主义。

2.1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经济社会观

任何范围广阔的理论都是一种世界观。经济学产生于理性时代,一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并向各个知识领域胜利进军的时代。牛顿力学的成功,使得几乎当时和稍后的每一位思想家都在牛顿的光环中思考,每一门学科都将牛顿力学作为效仿的楷模,从而普遍地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受其影响,经济学在其产生之初就确立了一种“确定性的、轨道世界”的理性主义经济社会观,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力学”经济学体系[14]。

牛顿经典力学是近代科学成就的顶峰。牛顿将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的、归纳的方法与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的、演绎的方法结合起来,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经验公式与伽里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结合起来,总结出对一切天体都有效的物体运动一般规律。在牛顿力学框架内,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时间反演是对称的。用牛顿方程既可以从现在推导未来,也可以从现在追溯过去,未来与过去没有分别。巨大的宇宙机器具有完全的因果性和决定性:一切发生的事物均有原因,并导致确定的结果,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可以精确地解释和预言[15]。因此,牛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时间演变的确定性的世界,是一个严格合乎因果联系的,并由决定论支配的必然性的轨道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质点或一个粒子,如果运动的初始条件(位置和速度)给定,那么它的未来的行为轨迹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按照这种世界观,正如拉普拉斯所指出的,“我们应把宇宙的现在状态看作是它先前状态的结果,随后状态的原因。暂时设想一位神灵,它能够知道某一瞬间施加于自然界的所有作用力以及自然界所有组成物各自的位置,并且它能够十分广泛地分析这些数据,那么,它就可以把宇宙中最重物体的运动和最轻原子的运动,均纳入同一公式之中,对于它,再没有什么事物是不确定的,未来和过去一样,均呈现在它的眼前” [16]。也就是说,在经典物理学那里,(1)事物是由确定性的因果链联系在一起的;(2)因果规律是普遍适用、永恒统一的:(3)世界是一个以稳定轨道为特征的简单系统,只有运动,没有发展演化。(4)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一切因果联系和永远正确的普遍自然法则在原则上都是可知的。显然,这是一种准神学的视界。

基于上述机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统摄和对经典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尊崇,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关于科学的理性主义模式。首先,它是一种凭借因果律揭示普遍法则的、与客观性相一致的,因而是真理性的知识。其次,科学是精确的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科学解释应是必然性的和可定量化的,对任一状态都可以做到尽可能精确的描述。再次,科学命题在可控制条件下应可重复出现,接受经验检验。最后,由于科学具有上述特点,因而它是人们的行动指南和社会规范,科学等价于理性。简言之,科学被界定为对于超越时空、永恒正确的普遍法则的追寻。

经济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信念的影响一直是十分显著的。对于18世纪的人们,社会犹如宇宙,由个别物体构成,通过自然力的作用形成有序的体系。斯密也莫能例外。作为《天文学的历史》的作者,亚当•斯密的世界是牛顿式的,斯密的经济学体系也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重要参照系的。从牛顿的力学体系去看斯密的经济学体系,即把它看作是根据少数简单的人类行动原理去解释一种复杂的社会秩序的企图,是较为合理的。斯密坚信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秩序的合理性、永恒性。在他看来,如同宇宙里“有一架巨大的机器”一样,人类社会“也像一架巨大的机器” [17];像物理世界那样,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具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第一推动力”,即“看不见的手”;像自然世界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机械体系一样,社会经济体系也是一个通过自由竞争即可趋于平衡的因果关系链,市场经济如同机器一样,遵循着科学法则,是物理世界所能控制的。将这种自然主义信念贯注到其整个经济学体系中去,斯密从宏观上阐发了自由市场经济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必定达到自动平衡与稳定。这在《国富论》第7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那里,斯密描述了竞争起到一种类似于时钟结构中导致钟摆摆动的重力作用,实际价格如何受“自然的”或“成本决定的”价格重心作用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中没有时间方向,同时也就没有演化的过程。因而,他还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论证了完全自由的经济体系如何在一个自我运转的发动机带动下实现稳定发展,以至“永远照样进行下去,也不是没有希望的事情”。这种永恒的、机械的、无障碍的经济运行理念,对后世的经济学家无疑也有着重要影响[18]。

可以看到,从李嘉图、瓦尔拉斯、马歇尔,一直到德布鲁——阿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与斯密的上述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大都坚信社会经济的运行像机械系统一样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找寻这种能够提供完备知识的确定性规律——社会经济运行的能量守恒定律。具体地说,在李嘉图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和谐、符合人性的唯一制度形态,它是静止不变、没有发展的;经济运行的轨迹是“无条件的历史趋势”,任何对趋势的偏离都是暂时的例外。同样地,萨伊凭借“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信条论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危机运行的稳定均衡状态。边际主义创始人之一英国物理学家、经济学家杰文斯则明确表示要创立“效用与利己心的力学”,并提出类似于动力学中的速度、加速度概念的边际概念,通过边际分析得出经济系统的稳定均衡秩序。另一位边际主义奠基人瓦尔拉斯也认为,“经济学跟天文学和力学一样,既是经验科学,也是理性科学” [19],它应当被建设成象机械学和力学那样的“数学—物理”科学。“自然界没有飞跃”,时间是可逆的,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同样指出,对于经济学与力学的相似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经济学首先应考虑的是类同于力学观念的均衡,尽管他认为经济学进一步的研究必须更多地涉及生物学观念的均衡——个人的成长和衰亡、民族的兴起和毁灭、工商业的发展和衰落等等。而作为主流经济学逻辑精品的一般均衡理论更是牛顿经典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中典型的移植和应用,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牛顿力学的局限,只形式化地研究了经济系统的均衡和最大化问题,突出地体现出主流经济学对社会和谐与稳定机制及恒定的世界同一性的存在的坚定信仰与不舍追求。

总之,就像经典物理学认为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各种运动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趋于均衡一样,正统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中通过供求力量的作用各种经济过程必然也将达到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的均衡,均衡是经济世界的一般状态,而各种“偏离”和变化只是经济系统中的意外情况。也就是说,均衡是经济运行轨迹的中心线,即使实际经济运行可以是不稳定的,但最终总是收敛于均衡的;经济世界是沿着稳定轨道按照确定性的法则运行的。既然“均衡------是任何特定的经济过程‘倾向’的结果”,因此,经济学“应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事物经历特定变化之后的‘永久状态’上,出于进行一般分析的目的,把‘偶尔和暂时的偏离’排除在外” [20]。这样,依托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单一的因果关系、对称和可重复性、经济函数连续可微、报酬递减率、最大和最小原则、偏好稳定、数学形式主义等等假设和分析工具,主流经济学避免或清除了现实经济世界里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历史、文化、习俗、制度冲突等所谓“非理性”因素脱离了其视野,得出了一个个充满“确定性”或“规律性”的经济模型,实现了其“科学的”信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1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1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