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劳动守恒定律的发现,则为正确理解价值形成过程的社会性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思路。作者在微观社会场与统一社会场的理论创造中发现了劳动守恒定律。从理论上说,劳动守恒定律应该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补充。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解决了古典劳动价值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如何创造以及劳动为什么采取价值形式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论是持赞成意见还是持反对意见,人们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争论似乎从来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作者则不然,他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形成价值的自发的社会过程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它的具体机制和机理是什么?作者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试图解决问题。他采用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把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基元,应用现代物理学介子场论,把价值形成的自发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场行为和过程来处理,从而揭示了劳动实体传递形成价值的微观机制,提出了劳动守恒定律。

当然,这种守恒不是经典守恒,而是统计守恒,劳动守恒定律类似于统计定律,它表征的是个别过程的不守恒与整体的守恒,反映在波动上,它不是水波、声波那样的经典波,而是类似量子力学的几率波。

在微观社会场中处理的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关系,在此基础上,孟氧提出统一社会场论,利用它来研究社会生产的全部商品总和的价值关系。已经处理的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一个整体并带着平均数(单个商品是它的可除部分)进入统一社会场(由微观社会场和宏观社会场组成)。现在要解决的是,作为整体耗费在某种商品上的社会劳动是否可以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或者说在什么限度内成为社会必要劳动。这就需要考察由各种具体形态的产品组成的社会总产品(由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产品构成)和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各个组成部分在统一场中如何分布的问题。作者创造了若干个模型来说明统一社会场的行为。作者用自己创造的统一社会场图像,试图证明的是劳动实体在社会场中波动、涨落和变换的过程,就是社会经济自发地进行重组,形成了社会劳动有序的自组织结构的过程。在过程中,劳动可以表现为经济实体,也可以表现为“社会空壳”;但是无论是“实体”还是“空壳”,它们都是劳动的二重形态,就像质子(p)和中子(n)都是同一类基本粒子(核子)的二重态一样。作者对劳动守恒定律作了如下表述:在社会场内,私人的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由经济时间制约的经济劳动自发地传递,形成(或填补)社会空壳,整个过程的结果劳动守恒。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经济史都总结在城乡对立运动中。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个论题是经济学统一社会场的最完善、最深刻的理论概括。运用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既可以研究民族范围内的资本运动规律,也可以研究国际范围的资本运动以及它所造成的各种历史后果。作者立足于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在经济学社会场论中,研究现代资本运动所造成的国际间的城乡对立运动,探求国际经济宏观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机理。

用宏观的尺度去说明价值在国际间的转移并不困难,依据统计材料可以近似地反映这个事实,真正的困难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国际间城乡对立运动的微观机制和机理。作者认为,现代热大爆炸宇宙学关于宏观宇宙与微观粒子在同一个过程形成的理论,同样适应于国际间宏观的城乡对立运动与经济学社会场传递劳动实体的微观过程。在国际统一社会场内,经过变换,国民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社会只承认在中等生产条件下支出的劳动为国际社会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承认在劣等生产条件下支出的劳动,其间劳动时间的差额填补了社会空壳。从总体来看,劳动仍然是守恒,因而,即使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部分劳动被发达国家不声不响地占有了,这是国际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它既是国际城乡对立运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也是这种对立运动由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它还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富裕到如此程度,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孟氧还运用大量的统计材料对自己的国际价值理论进行了统计验证。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批判

程恩富 胡乐明

第一章导论

理性问题是20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主题之一。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劳丹曾经指出,20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理性问题。理性问题之成为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主题,既是对于人类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的一种历史性批判,也是对于理性的发展历史和作用功能的批判性反思,同时又是科学发展的逻辑必然。然而,当20世纪的思想家们正从各个领域展开对传统理性主义深入批判的时候,主流经济学家们似乎还在固守传统理性主义的阵地。本篇试图通过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为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一种有益的探索。

1. 1理性与理性主义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理性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部西方哲学史也就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而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当然,对于理性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理性主义,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有着不同的阐释。本篇所指的“理性”是与“非理性”对立而不是与“感性”(或经验)等对立的概念,理性主义也是与非理性主义相对立的。在这一意义上,从总体上看,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参照系。其一是本体论的视角,把对理性的理解与对世界本体的理解联系起来;其二是认识论和人性论的视角,把对理性的理解与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理解结合起来。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理性问题,产生了传统的和绝对的理性主义。柏拉图是传统理性主义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柏拉图那里,理性意识开始分化出来成为人类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功能,并且取得了至上的地位。在一系列哲学对话录中,柏拉图详尽地阐明了一种完美的、合理的和明晰的秩序隐藏在人们感知的杂乱无章和混乱不堪的日常世界的背后。之后,亚里斯多德以本体论的方式强化了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在他那里,理性被看作人类品格中的最高部分,认为人的真正本质就是他的理性智慧,科学、哲学、形而上学等成了理性的代名词。黑格尔则把西方的理性主义发展到自己的极限和顶峰。在他看来,“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而成为一种合理的过程。绝对精神是理性的最高形式,它是宇宙的最高本体、世界的最终本原和灵魂,自然、人类和社会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理性本质的一种展示。

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的角度考察理性,产生了对理性的另一种解释方式,即把理性视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本性。这种理性主义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观点为代表。它既把理性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也把理性作为人性区别于神性和非人性的根本特点。在这种意义上,理性首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或主体能力,同时又是一种人类本性或人类要求,因而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评价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运用理性方法去认识社会,就意味着从人的内在本性要求出发,运用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去认识和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去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

上述两种理性主义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且其实质都是对理性的绝对信任和无条件张扬。在理性主义者那里,理性就是世界的本原,或者是人性的全部;理性是评价一切的绝对标准,而理性本身是不需评价的;理性可以批判一切,而理性本身则是非批判的、自明的;理性可以建构一切,而理性本身则早已建构完毕,没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概括地说,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包含四个核心原则:(1)人们只接受经过彻底地、批判地考察的证据和正当的推理之上的真理,反对信仰、偏见、习惯和任何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信念的根源;(2)现实是可知的,因为它具有一种理性的因而从理智上可理解的结构;(3)作为第一个原则的扩充,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4)强调人类在选择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

按照上述诠释,传统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以及波普的

证伪主义等都坚持了理性主义的路线。传统唯理论和经验论继承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相信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唯理论相信依据人的理性能力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能够发现关于事物关系的“自明公理”,然后从这样的公理出发演绎地推论出全部科学体系;经验论坚持只有从经验出发才能发现关于事物关系的“普遍原则”,然后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体系。二者的分歧仅在于“普遍原则”或“公理”的认识论来源或科学知识的基础问题上,而在运用理性方法去认识事物,建立关于事物知识的科学体系上是完全一致,并且这种理性方法的实质就是根据来源于经验或理性自明的“普遍原则”演绎地建立起科学体系。同时,二者坚信运用这种理性方法获得的知识就是关于实际事物的真实知识,或者说实际事物及其关系就是这种知识所是的那样。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1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1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