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氧教授认为商品价值形成过程也是一种场行为和过程,是一种社会场行为,由于这种场行为是在有如“暗箱”一样性质的商品生产者背后进行的,因而无法实证性描述或复写,而只能运用经济哲学把它制成可观察的模板或模型来处理。在经济学社会场中,通过劳动实体的传递,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自然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转化是在“微观社会场”中进行的。在微观社会场中处理的是一种商品价值形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孟氧运用统一社会场来研究社会生产的商品总和的价值形成问题。经过研究,两大部类超过社会需要的那部分产品在社会场中经过交换转化为没有经济实体的“社会空壳”,它们中的自然劳动时间在统一社会场中传递给了另一些产品,形成了由工农业级差地租的总和所代表的那部分“虚假的社会价值”。孟氧把劳动守恒定律概括为:在社会场内,由经济时间制约的劳动实体自发地传递,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形成或填补社会空壳,整个过程的结果是劳动守恒。
7.3.3整个社会是由微观经济场和宏观经济场构成的网络
社会场存在于整个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只是流程中的一个阶段,运用经济哲学,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
1、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两种生产的统一是任何社会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特定关系下的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构组成社会形态。生产是二重的,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人类自身的生产,由时间与空间形成的连续区制约着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家庭的发展阶段与劳动的发展阶段相照应,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那类家庭组织,在历史上,它既适合于农村公社时代的生产力状况,而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它既容纳了发达的生产力。家庭经济的能量,与它的劳动组织是不成比例的,只要容纳家庭组织的社会场还存在着,那么,这种组织的结构就不可能用人为的方式把它消灭。
2、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统一在整个宏观社会场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受各自固有的经济规律支配;同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支配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又必然同时支配资本主义产品的交换与分配,最后,生产物又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入消费过程。从事各种具体形态劳动的个别工人,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组成统一的阶级;各个资本家在利润平均化过程中,组成与之对立的另一个统一的阶级。科技作为竞争的强有力的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在生产方式中。在它的矛盾运动中,同样是科技力量,将会为这个生产方式准备好制造坟墓的物质资料,只等待工人阶级作为它的掘墓人。
3、由农场、工场、市场形成的统一社会场。如果从生产或流通过程进行考察,无论是实际经济生活过程,或在理论上反映它们的经济范畴,都有现成的场论。生产领域的农场和工场,流通领域的市场,它们形成统一社会场,形成各种联系、关系、作用的总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农场、工场和市场,表示各种经济力综错复杂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由它们组成的统一社会场是弯曲的,因而才有碰撞和冲突、结合和凝聚,联系着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正是它们之间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运动。农场和工场作为经济的实体,市场则是它们的纽带,这就是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宏观社会场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是由价值规律自发地构造起来的。
4、全部社会经济史总结在城乡对立中。马克思所确立的这个命题,是经济学社会场的最完善、最深刻的理论概括。人类最终从动物世界脱离出来,自发形成一个社会场,利用血缘关系组成氏族社会。文明的曙光伴随着野蛮的奴隶制到来,对立运动着的两种经济力处于激烈的冲突中。在古代世界,城市统治着农村;在中世纪,农村统治着城市;在近代社会,按照全新的方式,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统治着辽阔的农村地区,资本运动的规律不仅支配着工业生产,同样支配农业生产,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正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逼迫着资本家跑遍全世界,从而造成国际间深刻的城乡对立运动。
《老子》思想新解第七章有限与无限(悖论问题剖析)
作者 田茂
内容摘要:如果一个命题及其否定均可用逻辑上等效的推理加以证明,这种矛盾便称为悖论。悖论是形式逻辑这个自以为最严密的科学体系碰到的最大困惑。其结构为"真→假→真"这样的一个最简单的链条。事实上,现实中的人们常常对逻辑上的矛盾置之不理。从根本上来说,伴随着悖论出现的,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无限"。古希腊的数学家早已发现"无限"可以引来悖论,所以他们的推理中都极力避免使用"无限"概念。但是,由于近代数学极限理论的建立,使得数学家们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无限"概念了,没想到仍然引来了许多诸如"集合悖论"这样的问题,从而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一般来说,"无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可转化为有限问题的"无限",如康德"二律背反"中涉及到的无限问题。在数学中,第一类"无限"被称为"收敛的",完全可以用极限理论把它算出来,即"说不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可以说得清;第二类"无限"则被称为"发散的",其结果也只能用一个"∞"来表示,真正的说不清了。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这一类"无限",康德早就下过这样的论断:"无限是经验是永远也无法证实的,而有限经验则是可以不断打破予以否证的。"也就是说,这一类"无限"也同时是人们认识的极限,我们在向这一类"无限"进军的时候,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对"极限点"的近似而不是到达。最终彻底解决悖论问题,使数学真正渡过"第三次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整个数学分为大小两类系统。
在前面的几章中,我们曾多次提到悖论。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悖论,是一个逻辑学名词。如果对一命题B,可推得非B,若承认非B,又可推得B。那么,就称B为悖论。或者说,如果一个命题及其否定均可用逻辑上等效的推理加以证明,这种矛盾便称为悖论。
事实上,悖论是形式逻辑这个自以为最严密的科学体系碰到的最大困惑。
我们不打算对悖论的历史作详尽的考察,也不准备对悖论的现状作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有关书籍。在这里,只是想向读者展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自古以来,逻辑上的悖论经常被研究者们发现。因为它严重违反了"同一律",破坏了形式逻辑的"一致性原则"。不过,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总以为是不知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总以为随着知识的进化,悖论现象必然会自行消失。直到上个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罗素发现了"集合悖论",才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它简洁明了,无任何反驳的余地,因此,摇动了刚刚建立不久的整个数学的重心--集合的根基,被西方数学家宣布为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大危机"。使得当时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数学学科突然之间减慢了下来。几十年来,虽然经过许多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努力,但对悖论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然,也有人认为悖论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以下提到的事实显然是悖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最有力的证据),具有西方文化传统思维的数学家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导致悖论产生的真正原因,竟然是死死抱住形式逻辑不放的小系统向必需引入辩证逻辑的大系统转化时必然要出现的现象,这对思想僵化的、缺乏辨证思维传统的西方科学家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接受的。这直接影响了数学理论近年来的发展。
罗素"集合悖论"的内容是这样的:把所有的集合分为两类:一类集合不包含自身,称为"平常集";另一类集合则包含自身,称为"非常集"。我们经学用到的集合都是平常集。而非常集也是有的,如:所有非马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非常集。显然,对于任意一个集合来说,它不是平常集就是非常集,二者必居其一。现把所有的平常集组成一个新的大集合Q。试问,集合Q是一个平常集呢?还是一个非常集?若说它是平常集,由于它是所有平常集的集合,所以它也包含自身在内,因此它是非常集;若说它是非常集,而它又是所有平常集的集合,所以它不能包含自己本身,因此它是平常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如果上述说法不好理解,我们再来看一看"罗素悖论"的一个通俗表述:某村有唯一的一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村里凡是不能给自己剃胡子的人都由理发师来剃;凡是能够给自己剃胡子的人都不能由理发师来剃。"若问:理发师本人的胡子应由谁来剃?则出现了既必须由自己来剃而又绝不允许由自己来剃的悖论,因为此时理发师=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出现这类问题,这个理发师一定不管什么严格性,也不管在逻辑上说得通说不通,他会很自然地、很随便地、没有一丝犹豫地给自己剃去胡须的。
前面说过,在任何较为成熟、较为完整的系统内部,链条是不可避免的。罗素悖论,正是这样的一根链条,它的结构为:"Q是平常集→Q是非常集→Q是平常集"。它是数学发展到逐渐趋于成熟、趋于完善时的必然产物。不过,这根链条确实太简单了点,其结构只有两环节。
在科学上与"集合悖论"类似的一个例子是,在"科学学"这一学科的归属问题上,世界科学界分成了两派别:一派认为它并不能归结为某一分支学科,而另一派则认为科学学首先就是科学社会学。但这一分歧并未能影响这一学科的发展。
事实上,许多的事实和认识(当然包括悖论),将其结构简化之后,也都具有"A 比如说,下面的例子就是这样的简单链条:
"鸡生蛋,蛋生鸡,鸡又生蛋"就是这样的链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及"否定之否定"等等哲学观点,也都是此类结构的链条。
再如,将一枚双金属片串连在电路中。由于通电后两种金属受热膨胀系数不同,致使金属片弯曲而导致电路中断;断电后,金属片冷却又恢复原状,使电路接通,然后再受热弯曲断电……。这样,就又形成了"接通→断开→接通"的悖论式链条。
"我说这句话时正在撒谎",这是一个通俗表达语义学上的悖论,称为"说谎者悖论"。其结构为"真→假→真",也是此类结构的链条。
上述例子还有一个中国版本:据说秦始皇陵建好以后,所有参加建陵的民工都要被处死,以防泄密。但规定:每个民工在临死前可以讲一句话,如果是真话,可以被砍头,死得痛快些;如果说了假话,则要上绞架,死得难受。有一个民工很聪明,他说:"我将要被绞死了。"这可把行刑者给难住了,这位民工说的如果是真话,则被砍头,那就成了假话;如果是假话,就要上绞架,又成了真话。形成了"真→假→真"这样的一个简单结构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