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deeply by academics in China since it produces so great influences, and
to analyze those influence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is stud
y.
Key words: Marx; technological ontology;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social d
eterminism; technological axiology
经济学社会场论
就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它与自然科学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例如,马克思经济学中就存在对自然科学概念的改造和运用,“劳动力”、“生产力”就是力学概念的转化,“社会有机体”就是生物学概念的引申。另一方面,《资本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又被自然科学家广泛地加以运用。德国化学家肖莱马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贝塔朗菲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源泉之一,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立量子论所使用的方法与《资本论》的基元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与《资本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物理学家武谷在男则直接运用《资本论》的经济哲学建立了“三阶段论”,推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事实,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孟氧教授就开始把现代自然部分理论和方法与《资本论》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以《资本论》经济哲学为中介,把量子力学的介子场论引入马克思经济学,创立一套“经济学社会场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新的诠释。
7.3.1创立经济学社会场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需要和尝试
采用类比的方法借用和改造某些自然理论和概念是可能的,但可能性不等于必要性和现实性。自然科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经济学借用其中的哪些东西,这不仅取决于自然发展和成熟程度,而且取决于经济学发展的需要。如果经济学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和概念来解决其中的理论难题,就不需要舍近求远、画蛇添足。把物理学的场论改造成经济学社会场论,不仅取决于物理场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取决于经济学的发展需要,而且取决于物理场行为与经济过程的类似性和某些内在的一致性。
经济学原有的“场”,一般是指某种经济空间或场年,“工场”、“农场”、“市场”等都是如此。孟氧则根据物理场的概念及其与经济过程的内在关系,赋予经济学“场”概念以全新的含义。
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理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首先由法拉第提出来的。为了解释电磁感就现象,法拉第认为空间不象牛顿理论年说的是“虚空”,而是布满磁力线的“场”,即磁场,经过麦克斯韦的数学处理,“场”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已被物理学家普遍接受,这是牛顿以来物理学基要概念和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突破了经典力学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依靠绝对空间来传递的观念。爱因斯坦进一步把“场”与时间、空间、物质有机统一起来,在相对论看来,场由时空的组态决定,物质怎样分布,时空便怎样弯曲(不同物体的引力场本身就是时空的弯曲)。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受因斯坦从20个代开始用了近30年时间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试图把已经发现的几种力统一起来,从而对世界的统一性作出物理学的完美表达。可见,物理学的场论是不断发展的。
在各种物理场论中,孟氧特别注意介子场论。介子场论是关于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1993年,海森堡在物理学诺贝尔颁奖会上说:“根椐伽莫夫的理论分析,在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间似乎应当有一些力在起作用,这些力不同于决定原子壳层结构的力。” 不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在原子核内部存在着另一个基本粒子“介子”,它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这是一种把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媒介粒子。后来,他的同事武谷三男利用《资本论》的经济哲学,提出了“三阶段论”,为汤川的预言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后来,在宇宙线中先后发现了μ介子和π介子,介子场论得到了证实。
武谷三男受到《资本论》理论的巨大启发,提出了“三阶段论”,即现象论、实体论、本质论,特别是其中的实体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他运用三阶段论来说明介子场的行为,他认为质子和中子不是两种不同的粒子,而是同一种基本粒子的二重态,它们可以通过不断地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力学过程,而是一种场行为,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并使核子相互转化的是某种实体的传递,介子正是这种在不断传递着的实体。武谷三男公开表示,他的二介子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
发现了物理学家对《资本论》理论的利用成果之后,孟氧教授按照相反的途径,把物理学中的二介子理论引入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中,他把介子场论转化为经济学的社会场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学本来就有的经济实体论,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并运用它对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经济学社会场论的贡献在于,它进一步突出了经济实体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经济学理论具有更加坚实的唯物主义特性。按孟氧的解释,“经济学社会场”是一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变换场,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表达了经济关系与经济实体的不可分性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场中,经济实体(劳动)的传递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实体的传递中得以实现,离开了经济实体的传递和运动,经济关系本身就变成了不可捉摸的东西。社会场本身与社会生产关系一样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但是概念上,它的内涵显然比“生产关系”这一范畴所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了经济实体对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支配作用。孟氧教授运用经济学社会场概念和理论,深入阐发了经济实体的传递机制和机理,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重新论证马克思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7.3.2创立劳动时间二重性理论和提出劳动守恒定理
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于经济理论的新贡献,它是理解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按照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物化的抽象劳动形成的,因而构成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地形成的,人们并不能对它进行直接的准确的观察和计量,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的怀疑和讨论,多半由此而引起。孟氧利用自然科学关于时间理论成果对劳动时间时行了全新的解释,在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劳动时间二重性的理论,创立了经济时间的新概念,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供了又一个自然证明。
孟氧根据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两种时间观,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时间范畴进行了新的研究和阐释。孟氧提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相应的,劳动时间也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是一种技术性劳动,度量它的是自然时间,而抽象劳动是一种经济劳动,度量它的只能是经济时间,而不可能是自然时间。严格地说,商品的价值量并不是由已经物化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这里,时间同样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由于存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因而,在相同的自然时间内,经济时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正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离开了自然时间,经济时间也是无法存在的。自然时间是物理时间、天文学时间,它是外在的、动力学的时间,属于轨道的物理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可以用机械物理钟进行计量,因而也是人们经验可以感觉到的。经济时间是经济过程内在的、即社会场内部的时间,类似化学热力学的时间,在某种限度内可以用布鲁塞尔学派的“化学钟”来描述,它是超越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存在。
经济时间不仅在概念上不等于自然时间,而且在数量上它们也不是一一对应的。经济时间与自然时间的不对称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奴隶制条件下,往往是经济时间小于自然时间,因为生产中存在着巨大的劳动浪费;在农奴制条件下,由于农奴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所以经济时间大体与自然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协作产生了生产的社会结合力,所以经济时间往往会大于自然时间。就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来说,经济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差别更多地表现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之中,正是在这种背离中,没有劳动时间和实体的东西可以有价格,甚至很高的价格,相反,有劳动时间和实体的东西也可能没有价格。这里存在自然时间向经济时间的转化问题,对于这个转化过程,孟氧用社会场理论和劳动守恒定律来进行描述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