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资本,是指投资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业、采掘业、物资运输业、建筑业等生产经营行业中,可以带来经济剩余的各种人力和物力。生产要素资本也就是生产资本和经营资本,它是一个国家凝聚成生产力的资本基础,国家的财富增长要靠生产要素资本的支撑。生产要素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购买阶段是指企业家用货币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货币就是货币资本。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第一个职能形式,它的职能作用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净增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要素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指企业家把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进行劳动和生产,生产出包含增值价值的产品。这种资本叫生产资本。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第二个职能形式,它的职能作用是生产净增价值。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销售阶段是企业家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增值价值的产品转换成商品并销售出去,以换回货币。这种资本叫商业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
在区分货币资本与生产要素等实体资本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把股权融资凭证和债权融资凭证都包括进来,将这些作为价值符号的非实体资本都称为虚拟资本,将构成现实生产要素的资本则成为实体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财富赖以增长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依赖,是市场经济这个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没有虚拟资本,实体资本就无法运转。但是实体资本积累是财富增长的基础。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生产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本、越来越大的人力财富,而且还创造出了越来越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财富派生源泉。科技知识是从调查研究中得到的事实、真理或定律,是人们对艺术或技艺实际了解后形成的文献,是经过整合的已知或可能知道的事。
广义的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产业技术、社会科学和政治技术,都是人类财富的重要派生源泉。技术对财富创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人们直观感知、显而易见的。而科学却不易直接应用于经济,只有把科学原理或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才能应用到经济中。例如,人们依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明了各种航天技术,制造并发射出了人造地球卫星,用它来预测天气情况,进行天气预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人们根据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学理论,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技术,生产出了各种无线电通信设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财富派生源泉。
人类在用劳动改造自身和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资本和科技,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社会制度,使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本身又愈益成为人类财富的派生源泉。任何社会的人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总要结成某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按照一定的行为规则去从事其他财富的生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制度。在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有就当时社会和时代的财富创造来说,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制度同时又是财富的派生源泉,因为对于一定时代和社会来说,好的制度可以促进财富的创造,坏的制度则会阻碍财富的创造。有效的制度作为行为规则,可以激发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实现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坏的制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制度的财富派生源泉作用,是在制度创新中实现的。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利益的活动,它可以改进现有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的改革等。制度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好的制度可以通过调整制度来安排和协调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为财富的持续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一种制度的竞争。有效的制度能把人才、技术、资本吸引进来,而无效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下将使自己的资源(包括人才、科技、资本等)流失。我们要重视人才、科技、资本,但更要重视使人才、技术、资本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的建立。
三、劳动积累在财富源泉涌流中的特殊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财富的各种初始源泉和派生源泉,现在我们则要研究一下劳动在这些财富源泉涌流中的特殊作用。我们知道,人类财富的初始源泉有两个——自然和劳动。他们分别是财富源泉涌流的初始客体受动力量和初始主体能动力量。没有劳动这个财富涌流的初始主体能动力量,自然这个财富涌流的初始客体受动力量和各种财富派生源泉,除了巧合,都无法自动按照人类的愿望涌流增长,所以,财富源泉的涌流必须依靠劳动的积累。这里讲的劳动积累,是指劳动经验、技术、知识、能力在人身上的积累,和劳动改造各种客体财富所创造的资本、科技、制度在物上的积累。没有这种劳动积累,就没有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
促成各种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是我国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财富论必须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也包含有对财富的研究,但是,由于它出于政治原因抛弃了劳动价值论,在研究财富价值问题时,没有区分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财富。因此,他们的理论或者用价格理论只去研究现有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或者把经济增长归因于全都等同于物的各种生产要素,抹煞了劳动在财富涌流中的特殊作用,回避了劳动产品财富是劳动积累的成果的实事。
与西方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在研究财富问题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区分了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财富,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和自己面临的历史任务,主要研究了劳动产品商品财富。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虽然广义的财富可以定义为一切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量和对经济发展意义最大的财富,是劳动产品商品财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财富的增多,必须依靠劳动产品商品财富的扩张。
他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 。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也是适用的。就我国现实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也可以说是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我国财富的增长也主要要依靠劳动产品财富的积累,所以我们也应该做出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的划分、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财富的划分,以便专门研究劳动产品财富,特别是劳动产品商品财富,说明人类财富源泉涌流的能动主体力量。
正如前面指出的,财富有广义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财富是一切对人类现在或将来具有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狭义的财富是广义财富中的人类劳动的产品,它们是由劳动的改造而形成和增多的,具有自然物质和社会产品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它们之中相当多的部分(因为要除去废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其价值的表现形式则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不仅劳动产品商品必须具有,充当商品的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具有。
1997年6月,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财富测度的扩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把财富归纳为一国拥有的人造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总和 。在这四种财富中,人造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三种都是人用劳动改造自然形成的,自然资本中也将有越来越大的部分受到人类劳动的改造。在当今世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其自然资源的丰度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却是经济上落后的地区,而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却原本自然资源贫乏,存在着人们通常所说的“富饶的贫困”和“贫乏的富裕”。这种情况表明,马克思有关财富主要来源于劳动积累的论述是正确的。人类财富的增加不能只靠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要靠劳动的积累,即靠人们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用人类特有的劳动获取知识,变革制度,发明工具,改造自然。
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为了否定劳动在财富源泉涌流中的特殊作用,常常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的一段话,“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用以说明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在财富增长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其实,马克思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要说明财富的生产离不开物,而不是要和这些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作用和物的作用是一样的。他提出劳动价值论要说明的问题是,虽然人和物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同的。物不论多么重要,它在生产过程中是一个被动的因素,人们不能指望总是靠巧合从它那里得到新财富。人是一个主动的因素,他可以适应人类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使物具有对于人来说的新价值,这才是人类财富增多的主要来源。他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
我们看到,人类财富不断涌流,正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积累而实现的。财富的增多虽然是人类劳动积累的结果,但离不开自然和各种派生财富源泉,由劳动积累形成的人与自然及各种各种派生财富源泉的不同关系,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不同类型和人类财富创造从少到多的演变。
在距今400多万年以前,人类作为迄今所知自然界自组织程度最高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诞生在地球上。作为人类祖先的猿,还是和自然直接同一的。而当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就分化出了具有意识性、能动性的主体。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劳动的积累才扬弃了单纯的生物性。正是那种不同于生物本能行为的、通过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劳动积累,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有了动物所没有的各种人力财富,实现了由自然史到人类社会史的转变,在地球上建立了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与自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