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意味着财富源泉涌流的增多,但中外经济学界对于如何看待财富源泉,以及如何促进财富源泉的涌流等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在需要不需要,以及如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财富理论的问题上,也还有存在许多争议。财富源泉及其涌流问题理论上的盲目性,很可能导致实践上的严重失误,造成经济发展欲速而不达,甚至南辕北辙。可见,要创造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国富论》,财富源泉及其涌流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想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看法。
一、财富的初始源泉
什么是财富?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涵义。人们对它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这里讲的财富概念,是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出发,为研究如何给我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而提出的,有以下涵义:第一,把广义的财富定义为一切对人类现在和将来具有客观使用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以某个人主观评价为转移可有可无的效用;第二,把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区别开来,承认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非商品,如公共产品和空气等,虽然没有价格、不进入市场,有的现在也不稀缺,但也是财富;第三,为了说明财富的来源,要把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财富区分开来,把狭义的财富定义为劳动产品财富,以便于说明劳动产品财富增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重要意义;第四,为把我国经济活动的目的,确立为最广大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把物质使用价值称为财富,要把人力使用价值也称为财富,做出物质财富和人力财富的区分。
财富的初始源泉是自然和劳动。财富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载体和追求目标。这个载体和目标,一方面表征着劳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关系;另一方面,还表征着劳动者之间在物质、经济、政治、精神等方面的交换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中,自然与劳动这两个财富的初始源泉不断生产出了各种人力、资本、制度、科技等派生源泉,使社会财富不断涌流了出来。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自然界对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类社会的财富创造活动始终是与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自然资源是财富的重要源泉。自然力是自然资源自然可以发出的一种力,自然物质力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生产力不同,它是专指那些自然资源本身可以发出的一种创造财富的物质力量。如土壤、河湖、森林、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出很大的自然物质力,人类把这种自然物质力开发出来,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
就人类生产力来说,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自然物质力,这在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中早有表述。马克思曾指出:“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靠自然力的帮助。” 他曾提到瀑布,并认为瀑布作为一种自然力是自然存在的。他还提到土地的自然肥力,提到单纯的自然力水、风等,并认为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可见,自然物质生产力,就是以自然物质形态存在、能够为人所用的财富创造的力量。自然物质生产力的这种财富源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农业中,等量的劳动支出,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直接影响收获量的多少。优越的自然物质条件,收获量就多些;自然物质条件差些,收获量就少些。在工业生产中也是一样,如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得到更多的金属。自然物质力的财富源泉作用是客观的。
劳动是财富的另一个初始源泉,而且,虽然自然与劳动都是财富的初始源泉,但劳动是能动的源泉,自然是受动的源泉,人类财富的增加不能只靠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要靠劳动的积累,即靠人们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用人类特有的劳动提高能力,获取知识,变革制度,发明工具,改造自然。
人类历史的发展揭示,人的需要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初始动力。 所谓人的需要,是指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的反映,是对需要对象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而利益即通过社会生产关系所实现和满足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在生产关系中的现实化。因此,人的需要虽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般前提和初始动力,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被制约、被决定的因素。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社会属性。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动力体系中其他分力的作用,是不能满足与实现人的需要的。持续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的动物性需要变为真正的人的需要的关键,也是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变化、发展的真正根据。由劳动积累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众所周知,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并利用工具战胜了食肉动物;在劳动中利用火开辟了日常食物来源和新的生活空间;在劳动中发展了语言,使人类可以相互交流,积累经验和教训,并从祖辈继承文化遗产。由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人力财富和物质财富增加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也改变了。人类用劳动发明技术去控制自然,通过组织的形成来争取优势。人类在劳动中用文明的进化取代了生物进化,他们不用经过生理上的突变就可以很好地适应周围的自然,人类通过劳动在创新与适应交替作用的过程中,开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多种文明模式。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确切地说是从劳动生产技术变化的角度,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每个文明阶段,人类劳动都围绕一定的技术和谋生手段,形成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而人类劳动的其他方面(组织、制度、消费方式等)也都与之相协调,构成人类劳动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模式,这个模式又与整个文明模式是统一的。
在采集狩猎社会,人类劳动靠石料、木材制造的原始工具来捕捉动物,获取天然食物,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不均衡性以及技术的落后,人类要生存,必须有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因而形成了通过小群体的合作、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以及利用原始技术来保证相对充足的食物来源的生存模式。在农业社会,劳动创造的农业技术使人们得到了稳定的食物供给,人类劳动依靠不断扩大农业开发规模和社区组织的广泛联系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温饱。在工业社会中的劳动与自然相互适应模式则是建立在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发达的近现代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建立市场体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而且维持了高水平的发展需求。人类的所有文明,都是在劳动这个能动初始源泉的作用下,不断扩大的。
二、财富的派生源泉
自然和劳动是财富的初始源泉,但不是一切源泉。人不能只靠劳动改造自然和自身,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单纯依靠劳动创造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情况已经大幅度减少,至少要采用简单的工具和依靠畜力来进行生产。在工业社会里,单纯依靠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更是日益减少,更多的是操纵各种机器来生产。同时,人们在用劳动改造自然界和自身的过程中,也不断在改造着人类工具、人类科技和人类社会,使人类工具更有效率,人类科技不断涌流形成越来越大的存量,人类社会制度不断演化前进。这一切都造成人们在创造社会财富时不必只依靠自然和劳动这两种初始源泉,而且可以越来越多地依靠人力、资本、科技、制度等等这些派生源泉。
前面我们已经提出了人力财富的概念,现在则要指出,人力本身不仅是财富,而且是包括人力自身在内的财富的派生源泉。人通过劳动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还可以改造人本身,使人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提高道德文明、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更好的能力去从事创新劳动。目前,科技革命引发知识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带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就更增加了人力作为财富派生源泉的重要意义。
财富的另一种派生源泉是资本。我们这里讲的资本,是指被人们生产出来用于再生产并可以带来收入的各种手段。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看到,资本,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能够带来增值额的价值;从实物形态来看,就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商品、生产要素、货币和证券。其中货币和证券在经济中是以价值符号起作用的,所以又可以叫做与商品、生产要素等实体资本不同的虚拟资本。
普通供消费用的商品,不进入生产过程,一般不被称为资本。但是,从人力是一种财富,这种商品可以扩大人力财富,从而可以扩大新增价值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不进入生产过程,但可以扩大人力财富和引致投资、带动生产发展的商品,称为商品资本。应该看到,这种用于消费的商品资本,是当今经济环境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决定商品价值、市场容量的基础之一。中国的劳动者以高劳动量、低消费量的方式,在数十年中积累了大量的商品资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世界上所有的大品牌、大资本无不试图抢占中国的商品资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