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所列举的国家,除了美国、日本以外,选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所列举的所谓“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表4显示了,世界体系中的各个民族国家分别居于不同的等级。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美国,日本,西欧等中心国家,合计约占世界人口的15%。紧挨在中心国家下面的是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以色列等处于广大外围和半外围地区的地理边缘、充当中心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桥头堡的“准中心国家”。这些国家(地区)的工资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心国家的50-75%。再下面,是拉丁美洲、东南亚和东欧的半外围国家,工资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心国家的10-30%,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0%以上。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是中国、印度和其它外围国家,工资水平与中心国家的差距约为50:1,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人口。原来在世界体系中地位接近中心国家的俄罗斯联邦,在经过“经济转型”之后,已基本上沦落为一个外围国家。
如果说,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是以外围国家的资格参与世界体系内部的分工和不平等交换的,那么,这与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或阶级结构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半外围、外围国家的阶级结构分别是怎样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与差别,分别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
四.世界体系中的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以为利润而生产为基础的。利润是一定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市场价值与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总成本的差额。广义的利润包括一切由财产产生的收入,如利润、利息、红利、租金等。资本家阶级则包括所有其收入主要或全部来自于财产收入的人。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物质投入成本既是某些资本家的成本,又是其他资本家的销售收入。所以,对于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对利润规模构成限制的主要是劳动力成本。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历史上,劳动力的使用有过多种形式,包括雇佣劳动、奴隶制、农奴制、租佃制、家庭小生产等。部分由于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部分由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之外的地区的消失,采用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的经济成本上升,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人身依附和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为基础的各种劳动力使用形式逐步消失了。[4]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力的使用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那些有高度技能的、劳动力的供给有相当垄断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然后,是那些终身或长期在城市生活的熟练或半熟练工人,其一生的收入全部或几乎全部来自于出卖劳动力换取的工资收入(包括由国家转移支付的“社会工资”或通过私人机构转移支付的养老保险金、人身保险金等)。这部分城市工人通常有正规的、全时制的工作。他们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无产阶级”。
另外一部分城市工人,没有稳定的、正规的工作。他们从事非熟练的职业,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的状态,其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只能满足一部分生存需要。他们的其它收入来自于小生意、小买卖、打零工等非“非正式部门”的活动或来自于社会救济。由于他们只能部分地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谋生,他们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半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半无产阶级”的另一部分,其一生中的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通常是在成年以前和在老年),另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通常是在其劳动年龄的黄金阶段),其一生收入的一部分来自于工资收入,另一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家庭生产。这部分工人往往从事非熟练的职业,没有正规、稳定的工作。
除以上各种劳动力使用形式之外,还有生活在城市、拥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自身劳动谋生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生活在农村、主要依靠家庭生产谋生的农村小资产阶级(即农民)。
在这几类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无产阶级工人、半无产阶级工人的收入直接构成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成本。城市小资产阶级(此后简称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收入来自于向资本家出售生产资料或向各劳动阶级出售消费资料,因而间接构成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成本。所有这些阶级的收入越高,其它一切条件相等,资本家阶级的利润越低。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这些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都存在着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
如果将社会剩余定义为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资料耗费与维持全部人口生存的必需消费以后的余额,那么剩余在社会各阶级间的分配取决于各阶级的力量对比或者说谈判能力。首先看农民。农民的谈判能力受到大批同类的小商品生产者的竞争的限制。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中心国家向世界市场倾销农产品的情况下,外围、半外围国家的农民往往是谈判能力最低的一个阶级,在剩余分配中常常得不到任何利益。
在外围和半外围国家,半无产阶级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工人。他们在成年以前生活在农村,在城市中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缺乏社会组织能力和斗争经验,又受到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竞争,因而难以进行有效的争取剩余份额的斗争。半无产阶级的另一部分,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是从事与移民工人类似的非熟练工种,没有稳定职业,并受到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失业半失业人口的竞争,因而谈判能力相对低下。
除去少数高技能的工作以外,无产阶级工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各种劳动力使用形式中是最昂贵的一种。无产阶级工人长期生活在城市,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政治经验,有为了一定经济的或政治的目的组织起来的条件和能力,因而能够争取到社会剩余中较大的一块份额。
最后,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他们的劳动属于高技能的,因而是难以监督的。另一方面,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关键的、战略性的位置。为了确保这些高技能的工人忠实地服务于资本家阶级,他们的收入必须大大高于其它各劳动阶级,使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接近资本家阶级,或者说,资本家阶级必须向这部分工人支付“忠诚租金”。[5]就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介于无产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而言,他们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
社科院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认为,中间阶级是“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最重要部分、最稳定的社会力量”。中间阶级在世界体系中无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稳定作用。但是,这个稳定的作用是资本家付出了昂贵的“忠诚租金”以后买到的,而收买注定只能应用于一个相对少数的群体。这是因为,如果收买的范围扩大到一个相当大的群体,那么“忠诚租金”在相当程度上就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而其社会价值必然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收买的范围大幅度地扩大,收买的成本也必然大幅度地上升,能够保留下来供资本家阶级分配的剩余也就所剩无几了。这些因素决定了,中间阶级,即使是在中心国家,也只能是一个相对少数的阶级。[6]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心,外围、半外围国家的阶级结构。社科院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引用了吉尔伯特和卡尔的《美国阶级结构》一个较早版本(中译本1992年版)的有关内容作为“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例证。笔者查阅了该书的1992年英文版,同时查阅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E.O.赖特的《阶级计算》(Class Counts)一书,根据两书的有关资料,编制了表5,说明了1990年美国社会的阶层和职业分布的基本状况。
在像美国这样一个中心国家里,谁是无产阶级?谁是半无产阶级?谁是无产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关于工人贫民和社会底层,吉尔伯特和卡尔是这样评论的:“他们的收入在贫困线上下波动,他们不时地受到失业的威胁,或者完全没有工作的机会。”工人贫民经常工作,但是没有稳定的收入,不能积累起足够的资金应付紧急情况,退休后完全以来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金。社会底层很少有工作,经常处于贫困状态。[7]所有这些都符合半无产阶级的特征,即仅凭工资收入只能满足部分生存需要。如果将工人贫民和社会底层作为半无产阶级,那么美国的半无产阶级约占全部人口的25%。
狭义的无产阶级定义只包括熟练和半熟练工人阶级,约占全部人口的30%。广义的无产阶级定义可以包括一切全部或主要收入来自工资收入,有相当的政治和经济组织能力并能获取较大一部分剩余的工人群体。按照这样的定义,除了半无产阶级和占据战略性职位的高技能工人以外的一切工人群体,包括监工、下级经理、半专业人员,都可以包括在无产阶级的范围内。在一定意义上,监工、下级经理、半专业人员,比狭义无产阶级有更大的获取剩余的能力,因而是比狭义无产阶级更加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广义的无产阶级约占全部人口的60%。无论采取狭义还是广义的定义,都不影响后面的论证和结论。本文采用折衷的办法,将监督工人算做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而将下级经理、半专业人员算做中间阶级的一部分。这样,无产阶级约占全部人口的45%,中间阶级约占20%。另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各占全部人口的5%。
那么,半外围国家的阶级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表6根据有关资料说明了拉丁美洲三个半外围国家阿根廷、巴西、智利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的分布状况。拉丁美洲半外围国家的特点是,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低生产率”部门。在低生产率部门工作的工人包括小型企业(雇工人数少于五人)工人、家庭雇工和独立经营者及没有报酬的家庭工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低生产率部门工作的工人的收入低于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上所必需的水平。[8]如果将农村工人、城市失业人口、小型企业工人、家庭雇工、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大中型企业工人,以及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独立经营者和家庭工人都包括在半无产阶级的范围内,那么,阿根廷、巴西、智利的半无产阶级分别约占全部人口的32%、47%和43%。[9]表6没有提供有关经理人员比例的数据。假设经理人员的规模相当于专业技术人员规模的三分之一,那么阿根廷、巴西、智利的中产阶级分别约占全部人口的14%、10%和15%。阿根廷、巴西、智利的无产阶级分别约占全部人口的28%、18%和23%,农民分别约占7%、12%和5%,小资产阶级分别约占17%、9%和13%,资产阶级分别约占4%、5%和2%。
表7比较了中心、半外围和外围国家的阶级结构。中心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半外围国家以拉丁美洲为代表,外围国家以中国为代表,其中中国的阶级分类参照了社科院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关于1999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