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因强调社会科学价值判断的必然性而闻名于世。他写道:“即使我们假装排除了评价,它仍然出现在我们分析的问题之中。试图回避评价以消除偏见,是一种没有希望的、误导的行为”(Myrdal, 1958, p.131)。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还不错。但这是不是说,缪尔达尔就认为实证和规范陈述在认识论上是无法区分的呢?事实上,他的意思正好相反:

价值不会自动地出现在建立和收集事实的尝试中。我们也不能让某个研究人员随意地选择其价值前提。价值前提,应该根据与所研究的文化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标准进行选择。(Myrdal, 1958, p.134)

这段话显然表明,对缪尔达尔而言,事实和价值不是一回事。价值不会从事实中“自动地出现”,价值前提的选择也不是件随意的事。[28]简言之,缪尔达尔相信“价值无处不在”,但他并没有错误地认为它们在认识论上是等价的。

这里并没有表明在理论经济学中消除价值判断是可能的,或者是人们所希望的。这里表明的是,不应该用规范之车去拉实证之马。把车放在马前头,或看不到车和马之间的区别,会使任何推动经济理论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尝试无所作为。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仅仅因为政治上的花言巧语而受到合理的拒绝。

这些简要评论,不可能恰当地处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个复杂的问题。不过,对科学家来说,不应该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理论。把正统与反正统理论之间的本质差别看作主要是政策结果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批判并替代核心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思想这个根本任务。

总之,在社会科学中,对事实的表述总是受到价值影响的。但这并不是说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在认识论上是等价的。否则的话,我们最好还是收起科学的行囊,去做政治吹鼓手算了。对当前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复兴最为危险的,就是采纳价值和事实是等价的这种观点的主要倡导者的行为方式。

那些按其规范性结果对新古典经济学下定义的人,对该学派的批判变得无能为力。采取这种立场,就是把规范性评价看得比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更为重要。他们拒绝竞争者的观点,不是依据那些观点的理论分析是否深刻,而是依据理论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结果。科学的批判和努力的整个过程退化成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表态。

这并不是说,作为科学家,我们能够或者应该放弃对恰当的价值所承担的义务。[29]规范性问题是重要的,既不应该也不能被忽视。但是,对科学家来说,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是第一位的。任何取代主流经济学的方法都保证是这样一种可以明确的经济学方法:它以深刻分析“是什么”为基础,而不是以判断“应该是什么”为基础。此外,应该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定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而不是因为其意识形态就对其进行排斥。从根本上说,如果我们想改变这个世界,特别是以一种建设性的、普遍认同的方式改变世界的话,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这个世界。

2.1.2 定义新古典经济学

让我们尝试弄清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这种类型的经济学已经统治了整个20世纪。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加里·贝克尔(Becker, 1976a, p.5)明确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本质,他把这种本质描述为“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这些假设的结合,并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底”。据此,我们可以恰当地把新古典经济学定义为这样一种方法:

(1)假定具有给定的、稳定的偏好函数的理性的、最大化的行为人;

(2)集中关注已实现的均衡状态,或者趋向均衡状态;以及

(3)以不存在长期信息问题为标志。

有必要对第三条作简短的说明。新古典经济学中,即使信息是不完全的,信息问题也通过使用概率风险概念而得以解决了。但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有诸如给定现实中不同的人的极度无知和错误感知之类的现象。新古典的典型假定是,所有人以相同的方式解释同样的信息。这一假定忽略了在使所有数据资料有意义所必需的认知框架内可能的多样性。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的问题还有不确定性,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 1921)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Keynes, 1936)曾探讨过其典型形式。

[30]这三个特征显然是彼此关联的。例如,第一条中稳定的最优化的实现暗示着第二条的均衡;第一条中的理性意味着第三条中提到的不存在严重的信息问题。毫无疑问,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比如博弈论——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定义的范围。要对这些最新发展作出准确判断,需要就以上各条的边界条件进行仔细研究,做到精准。但这并没有削弱这个粗略且不很牢靠的定义的有用性。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主宰了二十世纪,但其自身的语调、表达方式和内容都已有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量新古典分析都是马歇尔式的局部均衡模式。随后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这种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方法的复兴。这个世纪的另一个转变,正如前一章所述,是数学的使用日益增多。新古典假设由于显然易于处理而颇具吸引力。对于倾向于使用数学的经济学家而言,假设经济主体对一个外生给定而且详细定义的偏好函数进行最大化处理,似乎比任何可替代的或更为复杂的人类行为模型更为可取。在新古典经济学还原论的假定中,它一开始就已经使自己具备了被过分形式化的潜力,即使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潜力才被完全认识,并占据统治地位。渐渐地,人们越发不再依赖于基本假定的经验基础或其他基础,而是更多地浸淫于从那些因假定而变得简单的前提中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不过,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以上三个特征在主流经济学中保持着突出的地位。这些特征定义了一种仍然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普遍存在的、全世界都在向大学生讲授的方法。在这一章,我们着重讨论该方法的核心假设,以及批评者对这些核心假设采取的批评方式。

2.1.3 新古典理论是倾向市场的吗?

新古典理论经常被用于为自由市场政策服务。众多新古典理论家和实践家都具有市场倾向性。其所有理论看法都是以一种本体论的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这种个人主义特别适合许多自由主义思想的个人主义气质。然而,重要的是要就此止步,而且这并不能说明,例如,新古典理论是必然地、固有地倾向市场的,或者新古典理论的领域与倾向市场的政策的

世界体系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结构

作者:李民骐

一.引言

1999-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为时两年的调查研究,其研究成果于2001年底汇编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正式发表。本文以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比较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心资本主义国家(即帝国主义国家)、外围和半外围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并说明当代中国的阶级结构所反映的当代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进而探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若干基本运动规律及其阶级结构,特别说明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化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并由此而引申出关于中国阶级结构未来演变的若干基本估计。

在进入正文之前,首先遇到的一个话语上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当前中国主流社会学偏好采用“阶层”而不是“阶级”以指称一定的社会集团。这种话语上的区别,既有方法论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说明:

在当前有关阶级阶层问题的争论中,有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即认为采用“阶级”一词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采用“阶层”一词则似乎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上,在大多数英文文献的有关论述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人联想到的是严重的社会冲突、动荡或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有些学者和民众对这一词汇还带有反感情绪和否定倾向。而“阶层”常常被认为是不那么具有冲突性并带有等级性质的群体概念。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采用哪一个词汇,而在于采用哪种思路来分析“class”这种社会现象。

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认识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并了解其发生、发展和变化。为此,既不应当预先假设这些关系的对抗性,也不应当预先假设它们的可调和性。正确的方法,是将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了解这些关系在历史上存在的依据,以及它们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条件。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一定的理论概念,只要有助于认识这些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或者是它们的某些方面,并且基于一定的为人所知的理论传统,就有权利被使用并且可以得到合理的使用。

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阶级始终是与一定社会生产过程相联系的。物质生产活动,特别是与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要相联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其它差别),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从而占有不同份额的社会产品,特别是占有不同份额的社会剩余产品(社会总产品扣除生产资料消耗与劳动者基本需要以后剩余的部分)。社会因而分裂为相互之间不平等的若干个社会集团,即阶级。在经济上掌握社会绝大部分剩余产品的阶级通常也是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而统治阶级的思想,通常也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小说在线阅读_第10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yuweiyuwei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马克思确实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随记)第10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